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马太效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太效应英语:Matthew effect),指科学界的名声累加的一种反馈现象,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于1968年提出。其名称来自于《新约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马太福音中的寓言

马太效应典出《马太福音》第13章第12节和一对相似的经文(按才干受责任的比喻)—— 《马太福音》第25章第29节、《路加福音》第19章第11-26节: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1]

起源

196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2]”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现象名符其实地发生了在197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中。1967年安东尼·休伊什教授的研究生约瑟琳·贝尔·伯奈尔发现了脉冲星,关于发现脉冲星的文件共有5个作者,安东尼·休伊什位列第一,约瑟琳·贝尔·伯奈尔列在第二。结果,休伊什博士与马丁·赖尔博士一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并没有把贝尔作为共同研究者列入诺贝尔奖获奖名单。这引起了争议,遭到了休伊什的同胞——天文学家霍伊尔的谴责。

莫顿考察了决定这样一个效应的社会心理条件和机制,并发现了多重发现的重复功能与杰出科学家的聚焦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杰出科学家会透过他们所发现的研究论述的重要价值,以及他们的自信心,而得到聚焦功能的强化。这种自信心一部分是固有的,一部分是在有创造性的科学环境中体验和交往的结果,还有一部分是后来社会确认了他们的社会地位的结果;这种自信鼓励科学家们去探寻有风险但重要的问题,鼓励他们强调自己的研究结果。

宏观社会意义上的马太效应原理,明显地表现在那些现在导致科学资源和天才集中化的社会选择过程之中。

视频

马太效应 相关视频

什么是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丛林法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