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马来刺子莞

马来刺子莞 学名(Rhynchospora malasica) 日文(みのりがや),台湾濒临绝种保育类植物。

目录 名称
学名 Rhynchospora malasica
界名 植物界
门名 木兰植物门
纲名 百合纲
目名 莎草目
科名 莎草科

目录

型态特征

多年生,具creep茎。不育芽延长至80厘米,远端具浓密的叶片束。茎高60-100厘米,简单,直立,数个节,在下方钝三角形,通常三角形,上面具锐边,在基部包围著暗褐色的无孔鞘,在中部密被。 叶宽线形,超过顶面的库林,扁平,5-9毫米宽,新鲜绿色,逐渐变细到锐尖。鞘细长,茎秆紧密围绕;叶舌短,膜质,生锈棕色。 花序5-20厘米长,顶生2-7个头,在上近邻,向基部中断;片基部不具鞘,下部具with片,长7-20厘米长。头无梗,球状,宽10-15毫米,密被许多杂散,灰白色的质生,稍带红棕色。小穗状披针形卵形到披针形,长6-7毫米,侧向微弱压缩,在基部收缩,在上方逐渐变细以渐尖,先端1花,1果。颖片5或6,下部卵形3或4,远小于披针形卵形上部2,全1神经,急性,膜质,灰棕色。 瘦果宽倒卵形,长2-2.5毫米,浓密双凸,具钝角,微弱的横向皱纹,深棕色。花柱基部狭窄的圆锥形的基部,长4-4.5毫米,在基部有些收缩,从基部上方逐渐变细,变细;柱头2丝状,长2毫米。下颌刚毛6,丝状,弯曲,光滑,长3.5-4.5毫米。 一种Rhynchospora种类,其穗状花序具有几个球状头和线形的扁平叶片,很容易辨认,这些特征的组合让人联想起Sparganium的形状。[1]

分布

日本中部到琉球,再向台湾南至马来西亚,再向西南至泰国和马来半岛。台湾地区在开阔的草木栖息地中,池塘或溪流中的浅水区很少见。[2]

台湾最后栖地

宜兰县员山乡双连埤,估计为5000多年的古老湖泊,拥有全台少见的浮岛生态。全世界仅有台湾和德国拥有天然浮岛,而宜兰的双连埤的浮岛更是全国唯一,双连埤浮岛生态特色是台湾之最,也是马来刺子莞在台湾的最后栖地。 浮岛的组成可分为五大类型:

一、浮岛基地是以李氏禾为主的禾本科水生植物,形成一片强韧浮动草毯地基,厚约二公尺,水面上一公尺,水下一公尺。

二、马来刺子莞为主的莎草科挺水植物挺立其上。

三、以肾蕨为主的蕨类植物,另有大族群的小叶海金莎,宜兰人称“珍东毛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双连埤的分株假子箕蕨。

四、奇特的大头茶乔木,喜欢干爽通风的山棱线环境的大头茶,翅果随风飞入浮岛草毯基地后,入境随俗,适应水生环境,根系演化成横向交错盘状生长,使浮岛基地更坚固扎实;大头茶森林的形成让山鸟有栖地环境,其他陆域树种如紫金牛、江某…等也随山鸟排粪进驻,使小森林有更多元的生命。

五、兰科植物、拎壁龙等附生植物也补充森林的空隙,使浮岛森林结构更成熟而完整。

整座浮岛栖地及湖域环境更孕育出鱼虾、蜻蛉、蛙类、龟鳖、爬虫、水生昆虫…等,因此更吸引成千上万的候鸟、留鸟的青睐,纷纷驻足。每年十月北方的水鸟从西伯利亚、日本、韩国、中国,带来水草种源,在双连埤过完年后,又继续南飞到东南亚、马来西亚,三、四月北返时,又把南方水草种源寄养在双连埤。双连埤高度、纬度刚好是北方草种的南限,南方草种的北限,且湖域够大,深度约一至二公尺的浅湖湿地环境,配合间歇性的上、下水位,使水生植物的五种类型均适存,加上气温适中,冬季不结霜,不会冻死弱势团体,夏季又多云雾,不使强势族群大繁衍,经大自然五千年的孕育造化、演替,一点一滴造就了的双连埤的浮岛特殊生态。[3]

影片

by YouTube 双连埤浮岛水生植群生态 2009年9月30日
by YouTube 【MIT台湾志#395】再现双连埤水草世界part4 2014年11月18日

参考文献

  1. 马来刺子莞 台湾植物资讯整合查询系统(国立台湾大学生态学与演化生物学研究所)。
  2. 植物分类著作电子丛书 台湾植物研究服务中心。
  3. 双连埤的浮岛生态 公民新闻2007.07.03 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