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是一所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是指依法定程序设立的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卫生机构的总称。这一概念的含义:第一,医疗机构是依法成立的卫生机构。第二,医疗机构是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卫生机构。第三,医疗机构是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卫生机构的总称[1]。我国的医疗机构是由一系列开展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卫生机构构成的。医院、卫生院[2]是我国医疗机构的主要形式,此外,还有疗养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以及急救站等,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医疗机构[3]。
机构简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始建于1956年5月,是北京市单一的一所市属综合性、现代化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承担着北京市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等任务,医院设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北京市赵炳南皮肤病医疗研究中心、全国中医皮肤病专科医疗中心、北京市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和温泉为特点的小汤山住院二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占地2万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开设住院床位597张,日均门急诊量近6000人次。医院拥有在职职工1300余人,其中教授、研究员、正副主任医师159人,名老中医27人、市级名老中医10人,中国医师奖获得者、北京市新名医等3人,有20位在学术上卓有建树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设有皮肤病研究中心、消化中心、肿瘤医疗中心、中医治未病中心、针灸科等26个临床科室和各型肝炎、风湿病、银屑病、红斑狼疮、湿疹、疮疡、周围血管病、乳腺病、乳腺癌、肺癌、干燥综合征、骨质疏松症、不孕症等70多个中医专台,在各型肝炎、风湿病、溃疡病、肾病、脑血管病、银屑病、红斑狼疮、湿疹、周围血管病等的治疗上,在国内居领先水平并享有盛誉。
中国医院历史
我国是最早设置医院的国家之一。远在西汉年间,黄河一带瘟疫流行,汉武帝刘彻就在各地设置医治场所,配备医生、药物、免费给百姓治病[4]。
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似如今的隔离医院[5]。以上两则史实,均为《汉书》所载。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孝文帝曾在洛阳设“别坊”,供百姓就医用。隋代有“病人坊”,收容麻疯病人。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设有“患坊”,布及长安、洛阳等地,还有悲日院,将理院等机构,收容贫穷的残疾人和乞丐等。
到了宋明年代,医院组织渐趋周密,当时,官方办的医院叫做“安济坊”,私人办的有“养济院”、“寿安院”,慈善机构办的“慈幼局”,分门别类招收和诊疗病人。南宋理宗宝佑年间(公元1253—1258年),有个叫刘震孙的人,在广东建立过一所“寿安院”,“对辟十室”可容10人,男东女西,界限有别,“诊必工,药必良,烹煎责两童”。此外,治好了则资助之使归家,死亡了则予以掩埋[6]。
视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国政府门户网站,2005-08-01
- ↑ 卫生院的真实现状,可能和你想象的不太一样!,医脉通,2019-12-04
- ↑ 医疗机构的名称有哪些?医疗机构现状如何?,中研网,2020-02-05
- ↑ 中国医院历史,道客巴巴,2014-03-05
- ↑ 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大洋网,2020-04-27
- ↑ 郑洪专栏:寿安医院, 南都网,2013-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