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风雨荆山桥(王夫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风雨荆山桥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风雨荆山桥》中国当代作家王夫敏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风雨荆山桥

“一代帝王乡,千古飞龙地”,故乡徐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许多文人墨客颇费诗章,所以,回到故乡定居的我,就把自己安排在依山傍水的金龙湖畔;这里不但景色优美,同时,这里也是徐州经济的领头羊“荆山桥经济技术开发区”。

荆山桥,不仅仅是一座历史古桥,还是徐州东扩南进,城市迅猛发展的桥头堡;因此,在确定徐州未来发展的大方向上,定位为“荆山桥经济技术开发区”。

经开区虽然经济发展在徐州各区独占鳌头,但是,引以为傲的历史名桥“荆山桥”,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现在不少的年轻人,不知道有荆山桥或者为何又叫“金山桥”;来到徐州后,又听闻传言,因为开发房地产,荆山桥仅存的部分遗址,也差一点被损坏殆尽,心中不禁慨叹;历经数百年风雨的荆山桥,真是命运多难。

一次文友聚会,听徐州历史学家于克南先生,畅谈荆山桥的前世今生,心中对这座承载徐州数百年历史的古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我开车来到了荆山桥的遗址下,有幸一睹他的遗存容貌。

历史文献中记载的荆山桥,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桥身原长362.5丈,顶宽1.9丈,为159孔石拱板桥。其中石板桥南头95孔,北头45孔,中间有19个大孔。桥体有栏杆,中孔雕有12条蛟龙于拱顶,龙头朝向上游,桥中间刻一对石狮子。由此文记载可以看出,这座桥的昔日辉煌,然而,今天,在一片新盖的高楼大厦面前,桥头牌坊还在,旁边的几块刻字的巨石,散落在石牌坊的四周,而前面传说中的荆山桥,老桥上面也覆盖上了水泥,水泥路下面的一块块路石,似乎在叙说着荆山桥曾经的繁华

提起荆山桥,就不得不说前面这条“不老河”了,该河原名潘家河,乾隆二十九年开挖,因流经不老庄,入运河口称不老河口,就叫不老河了。不老河位于徐州主城区的东北,西起铜山区蔺家坝东至邳州赵墩镇的不老庄。明清时期,黄河微山湖的大水由大孤山、茶城等处经不老河东入运河以资宣泄,乾隆皇帝说:“水过沙停半淤淀,微山遂壅趋壑方”,这条不老河,在泄洪防汛,保护徐州城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将徐州的南北分割开来,居民往来十分不便

其实荆山桥是一座古桥,数百年前就有了,石桥以前有木桥,木桥以前有浮桥。但是到清朝初年时,老的荆山桥被水冲塌了,来往的老百姓行动极不方便,有的在桥南有地,住在桥北,桥北有地,住在桥南,收割庄稼走亲戚都相当困难,只有靠一叶扁舟摆渡过去。徐州历来就是南北交通要道,商贾云集,所以,渡口一度熙熙攘攘,人来人往,排队坐船,比较繁忙。

[1]

作者简介

王夫敏,散文网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