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题城南书院三十四咏·山色顿清秋欲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题城南书院三十四咏·山色顿清秋欲半》是南宋著名教育家张栻作品之一。

张栻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其一世祖张九皋,是唐朝宰相张九龄之弟,曾任唐岭南节度使[1],由韶州曲江(今属广东)迁长安。传至八世祖张璘,任国子祭酒,随唐僖宗入蜀,由长安徙成都。十世祖张文矩,封沂国公,即为张栻高祖,早逝,夫人杨氏携子由成都徙绵竹,张家遂为绵竹人。曾祖张弦,封冀国公,至和元年(1054)知雷州。祖张咸,封雍国公,任宣德郎佥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父张浚。传至张栻为十四代。

题城南书院三十四咏·山色顿清秋欲半

作者简介

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

主要著作

《南轩先生论语解》十卷,或称《癸巳论语解》,《论语张宣公解》。

《南轩先生孟子说》七卷,或称《癸巳孟子说》,现存《南轩称生孟子说》七卷。

《南地易说》有三卷本和五卷本,五卷本或称《南轩先生张侍讲是易说》,以上均存。

《南轩先生文集》四十四卷,由朱熹[2]编定并作序,但朱熹对张栻早年的著述有所未收。《南轩先生文集》又称《南轩集》四十四卷、《新刊南轩先生文集》四十四卷。

《张宣公全集》三种六十一卷,存。

张栻家风

张栻生于蜀而长于湘,绍兴八年(二月),张栻6岁就随父至永州(湖南零陵)居住,从此长期随父辗转潇湘岭南之间。

家教传统父传子继,连绵不绝。到张浚主家时,因张栻“生有异质,颖悟夙成”,深得乃父张浚喜爱,令其长随身旁。在张栻4岁时,张浚就依先辈的传统“教以忠孝仁义之实”。绍兴十六年,14岁的张栻随父居连州,张浚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儒家经典与圣人之道的教育。在父亲的殷勤教诲下,张栻学业大进,虽年少,但脱然可语圣人之道。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原院长陈谷嘉教授在《张栻与湖湘学派研究》一文中说到,综观张栻幼承家学主要有:其一,在学术思想方面,从小就接受了儒家经典[3]的熏陶,特别对“易”学影响尤深。十四岁家父专门以《易》教之,张栻深攻释疑,曾著有《南轩易说》,显然是受家教之益。其二,张浚的修德立政也给了张栻巨大影响。

后世纪念

四川德阳《名人园》滨河公园位于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市内,峨眉山北路沿河景观公园走廊地带(滨河景观东大桥至黄河大桥沿线段),《名人园》内共有雕塑组雕、圆雕、浮雕14组,全部使用德阳本地的红、黄两种砂岩雕刻而成,运用多种雕塑艺术形式表现了德阳市历史上的众多历史名人。德阳《名人园》设计者为四川著名雕塑艺术家(二级美术师,德阳石刻艺术墙《中华魂》设计者)独立设计完成。

为纪念德阳历史文化名人张浚与张栻两父子,为其父子在公园内树立了一座单体雕塑。

张栻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巷子口镇官山乡官山村罗带山。石料为花岗岩

2013年5月3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位于湖南宁乡县的张栻墓(含张浚墓)等湖南123处文物入选,成功晋升为"国保"单位。

张栻墓为南宋理学大儒张栻与其父宋朝名相张浚的墓园,位于宁乡县官山村,张栻墓与张浚墓相邻。

视频

题城南书院三十四咏·山色顿清秋欲半 相关视频

30秒 | 张栻想接过抗金大旗,历史没给他这个机会
专家解读历史名人 张栻:传道济世 理学大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