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韩天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韩天衡
出生 1940年
国籍 中国
别名 号豆庐、近墨者、味闲
职业 艺术 画家 书法家
知名作品 《静月竹鸟》
《韩天衡印选》
《韩天衡书画印选》
《韩天衡画集》

韩天衡 [2]

韩天衡生于1940年的上海,擅书法、国画、篆刻、美术理论及书画印鉴赏。现任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名誉院长、韩天衡艺术教育基地校长、上海中国画院顾问(原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首席顾问、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会会长、吴昌硕纪念馆馆长、中国石雕博物馆馆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温州大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

人物简介

韩天衡,祖籍江苏苏州。号豆庐、近墨者、味闲,堂号百乐斋。自幼好金石书画。师从方介堪、方去疾、马公愚、陆维钊、谢稚柳、陆俨少诸家。擅行草、篆书及篆刻,国画以花鸟为主。曾为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创作院院长、中国书协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吴仓硕研究会会长、上海中国画院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为国务院颁发“有突出贡献专家”。

水墨画《静月竹鸟》获日本第十八届全国精选现代水墨画美术展优秀奖。其国画、书法、篆刻作品先后多次参加过全国性与国际性展览并获奖。他曾被英国传记中心列入《世界名人录》,被美国传记协会列入《世界五百精英名人录》,并出版了《天衡印谭》、《天衡艺谈》、《韩天衡篆刻精选》、《韩天衡画集》、《韩天衡书画印选》等书画印作品集及艺术论著20余册。在新加坡、日本、香港、台湾、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书画印展多次。

工作履历

  • 1946年,受父钧铭公训导,学习书法篆刻。
  • 1960年从方介堪先生研习书法篆刻。
  • 1963年师谢稚柳、陆维钊、方去疾先生。作品参加西泠印社六十周年展。
  • 1981年任全国首届书法篆刻展评委,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及国际展览。同年正式调入上海中国画字为创作员。
  • 1984年任副院长。
  • 1985年,国画<吟鸟图>获日本国第十八届全国精选水墨画美术展优秀奖。
  • 1986年赴新加坡举办“韩天衡书画印作品展览”。
  • 1989年被选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 1990年应邀于天津艺术博物馆举办“韩天衡书画印作品展览”。
  • 1991年,书画印三件作品获中国美协、中国书协、西泠印社联办之“当代书画名家作品展览”大奖。被聘为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书画印等作品四件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赴香港举办“韩天衡画展”。
  • 1992年应邀赴日本静冈举办“韩天衡书画印展览”,并被授予静冈市荣誉市民。
  • 1993年被选为西泠印社副社长。
  • 1994年出版《韩天衡画集》。
  • 1995年所著<中国印学年表>一书获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届辞书评比奖。
  • 1997年止于是年,先后共撰写出版《中国篆刻艺术》、《天衡印谭》、《天衡艺谭》等著作十余本;出版《韩天衡印选》、《韩天衡书画印选》、《韩天衡画集》等画册十余本。
  • 1998年获(95-95年)第四届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
  • 2010年被专业媒体评为“2009年度中国书法十大人物” [3],并由《书谱》社三十五周年海内外五百七十一家专业机构署名问卷公布为“最受尊敬的篆刻家”及“三十五年来最杰出的篆刻家”(书法为启功先生)。
  • 2012年首届《书法》杂志论坛被评选为当代三十家优秀范本书法家之一。[4]
  • 2014年荣获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艺术奖”榜首。曾获日本国文部大臣奖。
  • 2016年被命名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上书法”代表性传承人。 [5] 曾先后在中国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及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德国等国家多次举办个人书画印系列展览。作品被大英博物馆等国内外博物馆、艺术馆收藏。
  • 2018年11月13日,西泠印社第十四次社员大会产生了新一届理事和社团领导班子:韩天衡当选为副社长。
  • 2018年11月,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聘请韩天衡为首席顾问。

作品出版

出版有《中国篆刻艺术》(有日译本)、《中国印学年表》、《历代印学论文选》、《印学三题》、《篆法辨诀》、《朝天衡印选》、《韩天衡书画篆刻》、《秦汉鸟虫篆印选》、《天衡印谭》、<天衡艺谭>等,著有《书法艺术》、《篆刻艺术》、<画苑掇英>(合作)电影剧本三部。

艺术评价

书法

他首创的“草篆”在典式篆书中大量使用了草书的表现手法,从而赋予篆书以崭新的生命力,使篆书更富于运动感和节律美。

一位书学教育家,曾牵动千万只习字之手,升华千万人的书法审美情趣,千万只习字之手和千万人的审美情趣依然不离笔墨纸砚,并和韩天衡的书道墨论汇聚成壮丽的水墨轨迹、文化风景,这并不容易,可是韩天衡做到了。每次目睹书艺大展和上百学子舒心挥毫的书坛盛事,都有这样的感悟。一位文化人,以饱满的文化热情打动了一座城市、一个书坛、寻常百姓、千家万户,寻常百姓家以各种文化方式把这种文化行为化为城市的文化记忆、生活的文化积淀和书坛的延续历史,这并不容易,然而韩天衡做到了。每次在城市的文化律动、生活的文化风采和百姓的文化追求中发现了韩天衡的书论墨香及其文化滋润,都有这样的领悟。

韩天衡先生生于1940年,出生于文人辈出的江苏苏州,耳濡目染于大家墨韵,潜移默化于书道帖学。韩天衡作为书法主体,他的书艺实践及其书道探索,已进行了成功的文化积累,给我们一系列深沉跌宕的文化启迪。

书品与人品并重,为其一。胡问遂重书品,更重人品。他一生勤勉,从小在方砖上挥毫练字,把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放成径尺大字而日临百字;以“书不惊人死不休”而暗中自励;用四年时间临了颜真卿<自书告身>一千余遍;“为了谙熟技法,天天挥毫达十个小时,一天需用毛边纸一刀”。

他真诚相待,在书房中常年挂上“严以律己,诚以待人”的自勉联;学生有求必有助,辅导之中见真诚;他把“率真”两字印上了《胡问遂书法集》的封面,以示书艺以“率真”为文化定向,他引领了“率真入书化质实”的艺术实践;当申城大型文化设施落成,他总是奉献墨宝以示祝贺。他以情动人,说得十分精辟:“书法艺术的高尚之处,正是在于一个‘情’字。这才是法外之大法,乃是艺术的真谛所在。这里寄语后学,切切不能忘记这一点。”他以情入书,虽厚凝雄浑却情真意切。他平和简静,孜孜以求而从容不迫,开拓“自家风貌”而水到渠成,险而不怪,平而不颇,聚墨不狂,结体不野。

国画

所作国画讲究笔墨意趣,由明清上溯宋,元,复又渗入当今特有的时代精神,表现出新古典主义风格。国画以花鸟见长。

篆刻

韩天衡的篆刻是一种强烈装饰的美。他自认为在秦汉工匠之后,从最自然处下功夫是很难奏效的,人工的气息未必一定与艺术相悖,倒是一定的刻意中包孕的自然之趣,使美显得更醇,更耐人寻味,而且更凝练。如果说丁敬身们与邓石如们的装饰是一种技法的装饰;而吴昌硕、齐白石则是从不经意处着眼,因而在某一意义上是有意无意地抛弃了形式美的表面效果的话,那么韩天衡则是想努力回归,再回到装饰中去。

其金石篆刻拙中藏巧,动中寓静,自然含蓄,充分题现了雄,变,韵的情致,风格自成一家,被称作“韩派”,在当代印坛占有重要地位。

但这已经非复清人的装饰涵义了。兼通书画的条件,使他的装饰更倾向于形式——空间切割的精密与计白当黑的严谨;当然还包括出红流白的精心推度、一丝不苟。韩天衡的印章具有一种平面构成的意蕴,他的眼光不是古典的书法形式的,他好像在用一种西方式的形式观审着这小小的印面,但所采取的表现方法又是地道的中国味:线条圆润厚实;强调重心稳定;还有,则是一种信手的趣味。

印章

具有一种平面构成的意蕴,他的眼光不是古典的书法形式的,他好像在用一种西方式的形式观审着这小小的印面,但所采取的表现方法又是地道的中国味:线条圆润、厚实;强调重心稳定;还有,则是一种信手的趣味。

国画大师刘海粟,李可染,谢稚柳,程十发,黄胄,陆严少,等用印多出自韩天衡手笔。曾受中国政府的委托,为上海APEC会议的各21国首脑刻印名章。作品曾获日本国文部大臣奖、上海文学艺术奖等;所著《中国印学印表》一书获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届辞书评比奖。现为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自幼酷爱金石书画,从方介堪、方去疾先生治金石及印学;从马公愚、陆维钊先生习书法;从谢稚柳先生攻国画及美术理论。

作品赏析


















































































参考资料

  1. 韩天衡国画作品欣赏. 人民美术网 [2014-12-25]
  2. 韩天衡简介及艺术大事记, 新浪收藏[引用日期2017-06-29]
  3. 艺术奖——韩天衡, 中国书法家协会.2015-04-27[引用日期2017-06-29]
  4. 艺术奖——韩天衡, 中国书法家协会.2015-04-27[引用日期2017-06-29]
  5. 韩天衡作品展走进山东省博物馆 展出近60年精品力作300件,齐鲁网.2017-04-27[引用日期2017-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