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面纱星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面纱星云数片飘浮于天鹅座的纤细辉光云气组成了著名的面纱星云。这片星 云是个大型的超新星遗迹,为大质量恒星死亡爆炸所产生的扩张云气。来自这个超新星爆发的闪光可能在5,000年即已传到地球。面纱星云又名为天鹅座圈(Cygnus Loop),它现在的跨幅将近3度,大约是满月直径的 6倍;以它约1,500光年的距离来估算,这片星云涵盖了超过70光年的区域。由于面纱星云的范围非常广,因此它的多个明亮云气区同时还拥有各自的别名,诸如位于上图这片迷人星野里的女巫扫帚星云(Witch's Broom; NGC 6960; 下端)、皮克林三角(Pickering's Triangle; 中下至右下),以及令人难忘的 IC 1340 (顶端)。 [1]

简介

面纱星云是在天鹅座的一团由高温与电离的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云,它构成了天鹅圈(电波源W 78,或Sharpless 103) 的可见部分,一个巨大但相对暗淡的超新星残骸。来源的超新星爆炸大约发生在5,000至8,000年前,从爆炸迄今残余的物质大约涵盖了直径约3度的范围 (大约6倍的月球视直径,或36个满月的范围)。这个星云的确实距离仍不清楚,但是FUSE的测量证实距离大约是1,470光年。[2]

观测

面纱星云原图链接

这个星云是在1784年9月5日被威廉·赫歇尔发现的。它描设了星云西边的末端像是"扩展的;穿过天鹅座52... 长度接近2度",并且描述东边的末端像是"分流的星云物质... 后续的部分分成几个支流直到南方才再度会合在一起。" 当仔细的解析时,影像的一些部分会呈现细长如绳索的丝状。标准的解释是激振波非常的薄,只有不到半径的五万分之一,因此只能看见壳层的最边缘,使得外壳看起来像丝状。在外壳表面的起伏导致多个丝状图像,看起来似乎是互相交织的。 尽管如此,星云相对的亮度仍有7等,只是它散布在如此广大的区域而显得暗淡,所以星云在天文学家之间是因难以看见而恶名昭彰。但是,观测者使用装有OIII滤镜 (分离出两个电子被游离氧的波长) 望远镜可以很清楚的看见这个星云,因为这个星云的光几乎都是来自这个波长的辐射。一架配置OIII滤镜的8英寸望远镜可以在照片上呈现出优美的花边,并且装有OIII滤镜的任何一架望远镜几乎都可以清楚的看见这个星云。有些人认为除非装有OIII滤镜,其它的光学支援都不能让肉眼透过望远镜看见这个星云。 这个星云较明亮的片段在星云和星团新总表的编号是NGC 6960、6974、6979、6992、和6995。最早被发现的片段是NGC 6960,它运行在肉眼可见的天鹅座52星的后方。NGC 6992/5 在环圈的东侧,也是相对来说较易看见的部分。NGC 6974和NGC 6979是在星云北方边缘可见的节点。皮克林的三角非常暗淡,因此没有NGC的编号 (因此偶尔会以6979来表示它),它是威廉敏娜·佛来明在1904年于摄影中发现的 (在星云和星团新总表发表之后),但依照当时的惯例,使用天文台的台长爱德华·查尔斯·皮克林的名字命名。

成员

主要成员

在现代的用法,面纱星云、卷状星云、和丝状星云等名称,通常都是这个残骸可见部分的全部结构,或者是整个的这个环圈。这个结构是如此的巨大,以至于有号几个不同的NGC编号分别标示著这个星云不同的部分。有三个主要的可见部分:西面纱星云、东面纱星云和皮克林的三角。

东面纱星云

东面纱星云也称为C 33,具有张牙舞爪的外观和夸张的色泽,天生就是万圣节面具。它的宽度大约是10个光年,编号为IC 1340。

系面纱星云

西面纱星云 西面纱星云也称为C 34,包括NGC 6960(女巫的扫帚) ,接近前景的恒星天鹅座52。

皮克林的三角

它也称为皮克林楔形,或皮克林的三角刷,这是星云中相对较为暗淡的区域,是威廉·佛莱明于1904年在哈佛天文台发现的,而当时皮克林正在担任台长,依照当时的惯例所以命名为“皮克林的三角”。这个三角是圈北缘最亮的区域,虽然照片上显示它还扩展到中部的区域。[3]

参考文献

  1. 面纱星云-星空写真集 .中国天文科普网.2010-11-05,引用日期2014-08-09
  2. 中国天文科普网.2010-11-05,引用日期2014-08-09
  3. 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