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霰」修訂間的差異

(added Category:328 氣象學 using HotCat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 次修訂)
行 1: 行 1:
 
[[File:霰.jpg|350px|缩略图|右|<big>霰</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212/798ac1be196343f8868714d65d0036f1.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294291777_120042356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File:霰.jpg|350px|缩略图|右|<big>霰</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212/798ac1be196343f8868714d65d0036f1.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294291777_120042356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霰(音同“线”),又称为软雹,由过冷水滴凝固在雪花上、形成直径2到5毫米的球状固体,形似霿凇(亦称雺凇、霿凇)、质软易碎,白色不透明,为固态降水的一种,与雹、小雹和冰珠不同。在航空例行天气报告中的代号为GS。
+
''' ''' (音同“线”),又称为软雹,由过冷水滴凝固在雪花上、形成直径2到5毫米的球状[[ 固体]] ,形似霿凇(亦称雺凇、霿凇)、质软易碎,白色不透明,为固态降水的一种,与雹、小雹和[[ 冰珠]] 不同。在[[ 航空]] 例行天气报告中的代号为GS。
  
 
==形成==
 
==形成==
  
 于某些大气条件下,雪晶(snow crystal)与过冷水滴(supercooled water droplet)会一同形成,过冷水滴直径约10微米,在温度低于冰点、甚至摄氏零下40度时仍呈液态。当雪晶与过冷水滴接触,过冷水滴会凝固于雪晶的表面,这个过程称为撞冻(accretion),与形成霿淞(亦称雺淞、霿凇)的机制类似。当撞冻持续到看不出原本雪晶外形时即称为霰。虽然霰又称为软雹,但与雹在形状与结构有很大差异。雹的冰质地坚硬并呈现层状构造,通常于雷暴时降下;霰质脆、碰触时容易碎掉,于雨夹雪时代替雪花落下,常与冰珠同时出现。
+
 于某些[[ 大气]] 条件下,雪晶(snow crystal)与过冷水滴(supercooled water droplet)会一同形成,过冷水滴直径约10微米,在温度低于[[ 冰点]] 、甚至摄氏零下40度时仍呈液态。当雪晶与过冷水滴接触,过冷水滴会凝固于雪晶的表面,这个过程称为撞冻(accretion),与形成霿淞(亦称雺淞、霿凇)的机制类似。当撞冻持续到看不出原本雪晶外形时即称为霰。虽然霰又称为软雹,但与雹在形状与结构有很大差异。[[ ]] 的冰质地坚硬并呈现层状构造,通常于雷暴时降下;霰质脆、碰触时容易碎掉,于[[ 雨夹雪]] 时代替雪花落下,常与冰珠同时出现。
  
 
==主要特征==
 
==主要特征==
  
 遇到霰时,许多人都以为是冰雹,霰和冰雹的主要区别是霰比较松散,而冰雹很硬<ref>[https://cq.qq.com/a/20181122/012552.htm 潼南下冰雹?气象专家解释:是霰不是冰雹],腾讯大渝网,2018-11-23</ref>;冰雹常出现在对流活动较强的夏秋季节,而霰常出现在降雪前或与雪同时降落。
+
 遇到霰时,许多人都以为是冰雹,霰和冰雹的主要区别是霰比较松散,而冰雹很硬<ref>[https://cq.qq.com/a/20181122/012552.htm 潼南下冰雹?气象专家解释:是霰不是冰雹],腾讯大渝网,2018-11-23</ref>;冰雹常出现在对流活动较强的夏秋[[ 季节]] ,而霰常出现在降雪前或与雪同时降落。
  
 冰雹是一种短时间的强对流现象,而霰是一种稳定的“固态降水”。从视觉上,冰雹是半透明的,而霰一般是不透明的。
+
 冰雹是一种短时间的强对流现象,而霰是一种稳定的“固态降水”。从[[ 视觉]] 上,冰雹是半透明的,而霰一般是不透明的。
  
 霰是有雪状结构的冰相粒子组成的固态降水。
+
 霰是有雪状结构的冰相[[ 粒子]] 组成的固态降水。
  
 霰通常在地面气温不太冷时降落,常见于降雪前或与雪同时降落。霰产生于扰动强烈的云中,由雪晶(或雪团)大量地碰撞过冷云滴,使之冻结并合而成,下降时常呈阵性。
+
 霰通常在地面气温不太冷时降落,常见于降雪前或与雪同时降落。霰产生于扰动强烈的[[ ]] 中,由雪晶(或雪团)大量地碰撞过冷云滴,使之冻结并合而成,下降时常呈阵性。
  
 
==显微镜观察==
 
==显微镜观察==
  
 霰不易以光学显微镜观察,因为凝固的过冷水滴接近仪器分辨率的极限。若改以低温扫描电子显微镜(LT-SEM)观察,凝固的过冷水滴则清晰可见,其大小可达50微米。四种基本雪晶皆可形成霰,包括片状、枝状、柱状及针状冰晶。随着撞冻持续,凝固的过冷水滴会渐渐覆盖原本的雪晶,最后成为霰粒。
+
 霰不易以[[ 光学]][[ 显微镜]] 观察,因为凝固的过冷水滴接近[[ 仪器]][[ 分辨率]] 的极限。若改以低温扫描电子显微镜(LT-SEM)观察,凝固的过冷水滴则清晰可见,其大小可达50微米。四种基本雪晶皆可形成霰,包括片状、枝状、柱状及针状冰晶。随着撞冻持续,凝固的过冷水滴会渐渐覆盖原本的雪晶,最后成为霰粒。
  
 
==霰与雪崩==
 
==霰与雪崩==
  
 霰常见于高纬度气候,比雪来得致密且颗粒较大,形似保丽龙的颗粒。由于高密度与低黏性,霰无法稳固的堆积在斜坡上,而累积厚度20至30厘米的霰有很可能会崩落、形成硬层雪崩<ref>[https://www.sohu.com/a/38266078_143156 雪崩的知识] ,搜狐,2015-10-28</ref>(slab avalanche)。依据气温及霰的特性,霰于降下后约一至二天变为较紧密及稳固。
+
 霰常见于高纬度[[ 气候]] ,比雪来得致密且颗粒较大,形似保丽龙的颗粒。由于高密度与低黏性,霰无法稳固的堆积在斜坡上,而累积厚度20至30厘米的霰有很可能会崩落、形成硬层雪崩<ref>[https://www.sohu.com/a/38266078_143156 雪崩的知识] ,搜狐,2015-10-28</ref>(slab avalanche)。依据气温及霰的特性,霰于降下后约一至二天变为较紧密及稳固。
 +
 
 +
==视频==
 +
===<center> 霰 相关视频</center>===
 +
<center> 霰到底是什么东西 </center>
 +
<center>{{#iDisplay:q3052fufprp|560|390|qq}}</center>
 +
<center> 你以为今早下的是雪?不!是霰 </center>
 +
<center>{{#iDisplay:h3031yyvnbu|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
 +
[[Category:328 氣象學]]

於 2020年4月3日 (五) 07:09 的最新修訂

(音同「線」),又稱為軟雹,由過冷水滴凝固在雪花上、形成直徑2到5毫米的球狀固體,形似霿凇(亦稱雺凇、霿凇)、質軟易碎,白色不透明,為固態降水的一種,與雹、小雹和冰珠不同。在航空例行天氣報告中的代號為GS。

目錄

形成

於某些大氣條件下,雪晶(snow crystal)與過冷水滴(supercooled water droplet)會一同形成,過冷水滴直徑約10微米,在溫度低於冰點、甚至攝氏零下40度時仍呈液態。當雪晶與過冷水滴接觸,過冷水滴會凝固於雪晶的表面,這個過程稱為撞凍(accretion),與形成霿淞(亦稱雺淞、霿凇)的機制類似。當撞凍持續到看不出原本雪晶外形時即稱為霰。雖然霰又稱為軟雹,但與雹在形狀與結構有很大差異。的冰質地堅硬並呈現層狀構造,通常於雷暴時降下;霰質脆、碰觸時容易碎掉,於雨夾雪時代替雪花落下,常與冰珠同時出現。

主要特徵

遇到霰時,許多人都以為是冰雹,霰和冰雹的主要區別是霰比較鬆散,而冰雹很硬[1];冰雹常出現在對流活動較強的夏秋季節,而霰常出現在降雪前或與雪同時降落。

冰雹是一種短時間的強對流現象,而霰是一種穩定的「固態降水」。從視覺上,冰雹是半透明的,而霰一般是不透明的。

霰是有雪狀結構的冰相粒子組成的固態降水。

霰通常在地面氣溫不太冷時降落,常見於降雪前或與雪同時降落。霰產生於擾動強烈的中,由雪晶(或雪團)大量地碰撞過冷雲滴,使之凍結併合而成,下降時常呈陣性。

顯微鏡觀察

霰不易以光學顯微鏡觀察,因為凝固的過冷水滴接近儀器分辨率的極限。若改以低溫掃描電子顯微鏡(LT-SEM)觀察,凝固的過冷水滴則清晰可見,其大小可達50微米。四種基本雪晶皆可形成霰,包括片狀、枝狀、柱狀及針狀冰晶。隨着撞凍持續,凝固的過冷水滴會漸漸覆蓋原本的雪晶,最後成為霰粒。

霰與雪崩

霰常見於高緯度氣候,比雪來得緻密且顆粒較大,形似保麗龍的顆粒。由於高密度與低黏性,霰無法穩固的堆積在斜坡上,而累積厚度20至30厘米的霰有很可能會崩落、形成硬層雪崩[2](slab avalanche)。依據氣溫及霰的特性,霰於降下後約一至二天變為較緊密及穩固。

視頻

霰 相關視頻

霰到底是什麼東西
你以為今早下的是雪?不!是霰

參考文獻

  1. 潼南下冰雹?氣象專家解釋:是霰不是冰雹,騰訊大渝網,2018-11-23
  2. 雪崩的知識 ,搜狐,2015-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