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霍拉索维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霍拉索维采村落一景
来源网站UNESCO

霍拉索维采(英语:Holašovice),另译霍拉舍维采,位于捷克南波希米亚州(South Bohemian Region)。

1998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登录名称为霍拉索维采历史村落保护区霍拉索维采古村保护区(Holašovice Historic Village),面积约为11.4公顷,缓称区为367.5公顷。

历史

这个地区最早的定居历史约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距离霍拉索维采约5公里处的4公顷的范围,出土船只的碎片与石制工具。

附近另有出土青铜时代晚期(约公元前1000-1200年)的青铜器、镰刀、武器等,目前收藏于南波西米亚博物馆

邻近的Čakov和Zbudov村附近有著凯尔特人定居的痕迹,随著11-12世纪间斯拉夫人来到内托利采(Netolice),这里逐渐成为农业聚落。

关于霍拉索维采最早的书面资料可追溯至1292年温塞斯拉斯二世(Václav II)给予布罗德的霍拉索维采修道院的特许状。直到1848年这些村庄一直是修道院的财产,并有著紧密的经济和精神上的联系。

1419年-1434年发生的胡斯战争(或称波希米亚战争)村庄也受到波及。

村庄最早的居民为捷克人,1520年至1521年间席卷波袭米亚南部的瘟疫几乎消灭了整个村庄的人口,幸存的2个居民离开了这个村庄。

此后村庄再次成为上布罗德修道院(捷克语:vyšebrodského kláštera)安置农民的地区,但他们大多是德国籍。

在1618年-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霍拉索维采的农奴得到能自由处分财产的特权,这使得自17世纪以来人口不断增长,直到1847年废除农奴制,此地仍是以德国人为主体。

1938年的慕尼黑协定此地被划归纳粹德国所有,这导致原本居住在此地的捷克人被迫离开,直到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里的德国人遭到驱逐,村庄为空城。

而1948年共产主义推行的农业集体化,导致村庄受到小规模的破坏。

虽然受到瘟疫和强制人口迁移等不幸事件的影响,但霍拉索维采因祸得福而保存至今。[1][2][3]

简介

内波穆克圣约翰教堂及十字架
来源网站UNESCO

位于南波希米亚州首府捷克布杰约维采(České Budějovice)以西17公里、契斯基库伦隆(Český Krumlov)以北24公里处。

霍拉索维采是完整保存中欧传统村庄,其中包含18-19世纪的建筑,这些建筑采用著名的“南波希米亚民间巴洛克风格”(South Bohemian folk Baroque),并保存著一张中世纪以来珍贵的平面图。

村庄包含了23个围绕著长方形绿地的农庄、内波穆克圣约翰教堂(the chapel of St. John of Nepomuk)、十字架、铁匠的住所与锻炉和小鱼塘。

几乎所有的农场都是依照相同模式的建造,通常成U型、中间是农家的庭院,面向村庄的山墙使用采用纸灰粉刷(Stucco)作为装饰,其风格采用“南波希米亚民间巴洛克风格”,并以落成时的元素作为特色装饰,并涂上多种色彩。

实际上霍拉索维采的外墙是建筑工人受到波西米亚奥地利的建筑启发而复制过来。

内波穆克圣约翰教堂有著钟形的门面,一侧有著硬山式屋顶(gable roof)和庑殿顶(hip roof),并带有4个支柱的钟塔。

铁匠的住所与锻炉式单层建筑,有著拱形入口,俯瞰著村庄(目前有人居住,未开放参观)。[4]

登录基准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登录基准中的以下2点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

(ii):在一段时间或某一世界文化范围内,就建筑、技术、纪念性艺术、城市规划或景观设计的发展,展现出重要的人类价值观交流。
霍拉索维采具有融合两种本土建筑传统,创造出称为南波希米亚民间巴洛克风格(South Bohemian folk Baroque),具有特殊意义。
(iv):作为说明人类历史上重要阶段的建筑类型、建筑或技术综合体的杰出例子。
霍拉索维采建筑的完整性和完善的保护,使其成为中欧传统农村聚落的杰出典范。[4]

视频

霍拉索维采历史村落保护区
霍拉索维采历史村落保护区

参考来源

  1. ABOUT US. Holasovice. [2020-03-04] (英语). 
  2. History. Holasovice. [2020-03-04] (英语). 
  3. conservation. Holasovice. [2020-03-04] (英语). 
  4. 4.0 4.1 Holašovice Historic Village. UNESCO. [2020-03-04]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