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性的草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雌性的草地》是當代著名美籍華人作家嚴歌苓的小說。
內容簡介
一個由七個女孩子組成的「鐵女子牧馬班」,在軍區首長的一聲號召下來到了草原牧馬。在那個紅色年代,她們肩負了以領導為代表的「集體」重託,趕着軍馬來到青海與西藏交界的海拔三千米的高原草場,這裡一年四季不是烈日就是雨雪冰雹,即使是當地牧人也很難堅持下去,而且在這塊草地上還遊蕩着狼群、不懷好意的土著牧人等等。七個年輕的女兵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下堅持當初的誓言,將英雄主義旗幟下的革命理想看做高於一切的崇高使命。她們的姣好的面容也因為風吹雨打冰雹寒潮而結了一層痂。草原上物質十分匱乏,每個月配的米的分量只夠女孩子們吃三天,接下來的日子就是東拼西湊找食物過日子。一年到頭就只有冬宰才能吃到肉。不僅吃不飽,在衣着上,她們也沒有自己的制服,穿的都是不合身的男式舊軍裝。她們住的是隨時可以遷徙的,沒有廁所和澡堂的帳篷。她們本能的欲望在嚴酷的自然和極致的生存環境面前被迫壓抑,並通過變態的形式表現出來。班長柯丹的雌性慾望通過與叔叔生下一個怪異的孩子布布而釋放,毛婭絕望中通過嫁給土著牧民生養一大堆孩子而釋放本能,而杜蔚蔚卻通過將馬鞍故意弄得不舒服而磨出血來感到快意,通過跟班長打架讓班長狠揍一頓釋放自己的本能。
當地牧民經常覬覦她們的身體,毛姆就差點被當地牧民強姦。為了嚇跑躲在帳篷外面的牧民,她們甚至會穿上男性的衣服,偽裝成叔叔。她們變成一群似男似女的人。為了自己的革命理想,她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從始至終,「鐵女子牧馬班」的成員都以放牧出軍馬為榮。但是她們的付出是無用的,她們放牧出一匹符合軍馬標準的馬——紅馬逃回了草原。而到最後,「鐵女子牧馬班」被人遺忘,連編制都不復存在。甚至就連騎兵制度也被取消,國家再也不需要軍馬。[1]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1966年,正當中國基本完成調整經濟的任務,開始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第三個五年計劃的時候,「文化大革命」發生了。 當時的領導者倡導革命理想的信念,號召年輕人深入農村、邊疆等偏僻地區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了培養年輕人不怕吃苦的精神,當時社會中樹立了一些英雄模範。這些英雄人物在國家的宣揚下成為了許多年輕人的偶像。他們懷着對偶像的崇拜以及成為英雄的渴望到了條件極為艱苦的地方工作。《雌性的草地》描寫的是軍旅生活中的女性,以及她們在「文化大革命」這一特殊歷史背景下的畸形生存狀態。 成長經歷
嚴歌苓12歲參軍,經歷了長達十三年的軍旅生活,並於1979年主動請纓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以戰地記者的身份直面戰爭的殘酷與生命的脆弱。這段不同於以往生活體驗的軍旅生涯,不僅使嚴歌苓飛快地由涉世未深的少女成長為一名意志堅定的士兵,更豐富了她的性別體驗,使她產生一種非女人式的,比較雄壯的,近乎雄性的氣質。作者產生寫《雌性的草地》的衝動是在1974年,嚴歌苓16歲的時候,她隨軍隊的歌舞團到川、藏、陝、甘交界的一片大草地去演出,聽說了一個女子牧馬班的事跡。這是作者創作小說的最原初動機。[2]
作者簡介
嚴歌苓,女,漢族,1957年11月16日生於上海,現為美籍華人,是海外華人作家中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享譽世界文壇。其以中、英雙語創作小說,是中國少數多產、高質、涉獵度廣泛的作家。其作品無論是對於東、西方文化魅力的獨特闡釋,還是對社會底層人物、邊緣人物的關懷以及對歷史的重新評價,都折射出複雜的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識。代表作品有:《小姨多鶴》、《第九個寡婦》、《赴宴者》、《扶桑》、《穗子物語》、《天浴》、《寄居者》、《金陵十三釵》、《鐵梨花》等等。嚴歌苓身兼好萊塢編劇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和奧斯卡最佳編劇獎評委。其作品被翻譯為英、法、日、泰、荷、西等多國文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