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王韶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隋书·王韶传出自《隋书》是唐代魏征主编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全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隋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议。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但数年过后,仍未成书。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征「总知其务」,并主编此书。《隋书》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1]
原文
王韶,字子相,自云太原晋阳人也,世居京兆。韶幼而方雅,颇好奇节,有识者异之。在周累以军功官至车骑大将军、议同三司,复转军正。武帝既拔晋州,意欲班师,韶谏曰:“齐失纪纲,于兹累世,天奖王室,一战而扼其喉。加以主昏于上,民惧于下,取乱侮亡,正在今日。方欲释之而去,以臣愚固,深所未解,愿陛下图之。”帝大悦,赐缣一百匹。及平齐氏,以功进位开府,封晋阳县公,邑五百户,赐口马杂畜以万计。迁内史中大夫。宣帝即位,拜丰州刺史,改封昌乐县公。高祖受禅,进爵项城郡公,邑二千户。转灵州刺史,加位大将军。
晋王广之镇并州也,除行台右仆射,赐彩五百匹。韶性刚直,王甚惮之,每事谘询,不致违于法度。韶尝奉使检行长城,其后王穿池起三山,韶既还,自锁而谏,王谢而罢之。高祖闻而嘉叹,赐金百两,并后宫四人。平陈之役,以本官为元帅府司马,帅师趣河阳,与大军会。既至寿阳,与高颎支度军机,无所壅滞。及克金陵,韶即镇焉。晋王广班师,留韶于石头①防遏,委以后事。几岁余,征还,高祖谓公卿曰:“晋王以幼稚出籓,遂能克平吴、越,绥静江湖,子相之力也。”于是进位柱国,赐奴婢三百口,绵绢五千段。
开皇十一年,上幸并州,以其称职,特加劳勉。其后,上谓韶曰:“自朕至此,公须鬓渐白,无乃忧劳所致?柱石之望,唯在于公,努力勉之!”韶辞谢曰:“臣比衰暮,殊不解作官人。”高祖曰:“是何意也?不解者,是未用心耳。”韶对曰:“臣昔在昏季,犹且用心,况逢明圣,敢不罄竭!但神化精微,非驽蹇所逮。加以今年六十有六,桑榆云晚,比于畴昔,昏忘又多。岂敢自宽,以速身累,恐以衰暮,亏紊朝纲耳。”上劳而遣之。秦王俊为并州总管,仍为长史。岁馀,驰驿入京,劳敝而卒,时年六十八。高祖甚伤惜之。
译文
王韶,字子相,自己说是太原晋阳人,世代生活在京兆。王韶年幼就气度高雅,十分喜欢奇人节士,有识之人认为他与众不同。在周国多次凭着作战立功而升官至车骑大将军、议同三司,再调任为军正。武帝在攻下晋州后,想班师回朝,王韶劝谏说:“齐国朝纲混乱,在此连累世道。上天褒奖我王,让您一下子就扼住了它(齐)的咽喉。加之因为他们在朝上国君昏庸,在朝下人心恐惧,(攻下动荡的齐国,)就在今日。陛下刚才想放弃齐国离开,凭我的愚昧固陋,实在不能深入理解您的做法,希望陛下再考虑一下。”武帝非常高兴,赏给王韶一百匹细绢。等到平定齐国后,王韶因为功劳大而晋升为开府,被赐封晋阳县公,领五百户食邑,再赏赐牛马和其他物品数以万计。不久升任内史中大夫。宣帝登位时,王韶被任命为丰州刺史,改封为昌乐县公。高祖受禅时,受封爵位为项城郡公,领二千户食邑。不久调任灵州刺史,被授予大将军职位。
晋王杨广镇守并州的时候,授王韶行台右仆射职位,赏赐五百匹彩缎。王韶生性刚直,晋王非常怕他,每件事都向他咨询,不敢违反法令制度。有一次,王韶奉命巡视长城,出行后晋王挖池起山,王韶回来后,将自己锁起来以此进谏。晋王向他道歉并停止了工程。高祖听说这件事后大为嘉许,赏赐王韶一百两金子和四个宫女。在平定陈国时,王韶凭本官担任元帅府司马,率领大军赶赴河阳,与大部队会合。到了寿阳后,与高颎一起调度军队,从未延误过军机。攻克金陵后,王韶就坐镇在那里。晋王杨广班师回朝,留下王韶在金陵防守,把所有的事都托付给他。几年后王韶回朝,高祖对各位公卿大臣说:“晋王在年幼的时侯带兵出征,最终能攻克吴越之地,平定局势,这是王韶辅助的功劳啊。”于是晋升王韶为柱国,赏赐三百多奴婢,五千匹绵绢。
开皇十一年,皇上驾临并州,因为王韶做事尽心,特别给予慰劳和嘉许。此后,皇上对王韶说:“自从我到了这里,您胡子发鬓逐渐变白,恐怕是忧心劳碌造成的吧?中流砥柱的威望都集于您身上,您要再努力啊!”王韶推辞说:“我日渐衰老年迈,不再适合做官了。”高祖说:“这是什么意思?不适合,是没有用心尽力罢了。”王韶回答说:“我以前在动荡的朝代,尚且用心尽力,何况现在遇到了英明圣主,哪敢不竭尽全力呢!只是心神和精力日渐衰微,(这些事)不再是愚驽的人可以做到的。加上(我)今年六十六岁了,年事已高,健忘又多。(我)哪里敢自己放松自己呢,只是因为(这样)才导致身体劳累,又担心因年衰力薄而使朝纲紊乱罢了。”皇上安慰他,让他回去。秦王杨俊做并州总管,王韶仍担任长史。一年多后,王韶乘驿车入京,因劳碌而去世,终年六十八岁。高祖深感痛惜。[2]
作者简介
魏征(魏徵)字玄成(公元580年-公元643年2月日),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