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隆岭古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隆岭古道位于东北角福隆旧草岭隧道旁,是淡兰古道其中最早开发的一段,昔日越岭山径树林茂密,终年云雾笼罩,故名“嶐岭古道”。

隆岭古道是最早开发的古道,因此古道沿途拥有众多历史遗迹,像是废垦地、石屋、石棺、石墙及古榕树等,甚至有凯达格兰族祭祀场所使用的七星堆,山顶鞍部还有一座刻有“福德正神”的石碑。步道两旁林荫蓊蓊景致优美,遍布山菊、鸭脚木及楼梯草等植物,溪谷水流潺潺,有如世外桃源般静谧。

从旧草岭隧道北口前的小公园出发,经七星堆、心斋桥,至第一登山口,步入山径,再与第二登山口交会。古道路迹明显,伴著涓涓小溪前行,不久即抵达越岭高点“石城仔岭水头土地公”,海拔280公尺,开阔处可望见太平洋,有“隆岭夕烟”美称,为兰阳八景之一。此处为早期移民入兰的孔道,是许多路线的交会点,西可通福隆山、龟妈坑古道,东往嶐嶐山、嶐嶐古道。

嶐岭古道的后段,续往石城方向下山,由于迎著东北海岸,此段路多雨较为陡滑,经石城土地公庙、聚落遗迹,湛蓝的东北角海岸呈现眼前,即抵达古道终点石城。[1]

嶐岭夕烟

隆岭古道是最早的淡兰古道,在清嘉庆十二年(1807)以前便已形成。

据说当年(嘉庆元年)吴沙就是走这条古道进入噶玛兰,开启汉人拓垦兰阳平原的历史。

咸丰二年(1852)出版的“噶玛兰厅志”曾如此描述这条古道: “嶐岭在厅治之北五十里以高得名,石磴如梯,烟雨笼树。所谓嶐岭夕烟,乃八景之一。 岭脚有防汛,为从前入兰孔道。”

隆岭古道的历史早于草岭古道。隆岭位于草岭东北侧。嘉庆十二年,台湾知府杨廷理入噶玛兰平乱, 修筑草岭古道,从此草岭古道成为淡兰之间主要往来的官道。其后,隆岭古道渐少人走,而渐趋没落。

一百年前,著名的日本人类学家伊能嘉矩也曾走过隆岭古道。

吉次茂七郎石碑

这座石碑是为纪念日据时期因兴建草岭隧道,积劳成疾病逝的日籍工程师吉次茂七郎。 石碑因年代久远,背面碑文已模糊难识,旧草岭隧道北口,红砖墙也尘封了一段被遗忘的历史。隧道口以草书题“制天险”三字, 在孤寂里,依旧苍劲。

草岭隧道

于大正十三年(1924)十月打通的。在此之前,北宜铁路,北边火车只抵达贡寮, 南边只抵大里,中间为草岭山脉所阻隔,仍须翻山越岭,以通往来,十分不便。旧草岭隧道长2165公尺, 为当时台湾最长的隧道,工程浩大,费时三年,终于顺利完工。工程师吉次茂七郎积劳成疾而逝, 于是在隧道口附近立碑以为纪念。

草岭隧道使用超过半个世纪,直至民国六十九年(1980),宜兰线开始进行双线拓宽工程, 台湾铁路局在旧道旁另辟新的双轨隧道,于民国七十五年(1986)完工。旧的隧道就被废弃了。 如今,“吉次茂七郎纪念碑”孤伫于外隆林街的路旁,没有任何解说牌或维护措施, 任何人开车经过这里,若非有意,否则很难注意到这不起眼的碑石。[2]

石城山

位于宜兰县头城镇与新北市贡寮区交界的石城地区,属于雪山山脉尾棱上的一座独立山头,有颗山字水泥柱。

隆岭古道是福隆与石城两地的越岭道路,是淡兰古道最早开发的一段,在清嘉庆十二年(1807)以前便已形成。据说当年吴沙就是走这条古道进入噶玛兰开垦兰阳平原。日本人类学家伊能嘉矩在一百年前也曾走过隆岭古道。隆岭古道的历史早于草岭古道,但因草岭古道修筑后成为淡兰之间主要的往来官道,隆岭古道遂渐趋没落。古道南北入口有日据时期兴建的旧草岭隧道南北隧道口遗址。

越岭鞍部往北循棱上上下下,经过数个小山头抵达石城山,山顶360度视野,展望绝佳,可饱览山海风光。登顶后原路退回“石城仔岭水头土地公”鞍部。古道后段续往石城方向下山,此路段较为陡滑,经石城土地公庙、聚落遗迹,即抵达古道终点石城服务区,续沿公路抵石城火车站搭车赋归。全程含休息约6小时。 [3]

视频

【重新上传】隆岭古道(上集) 文献记载的第一条淡兰古道,1796年吴沙进入噶玛兰的道路

【重新上传】隆岭古道(下集) 最菁华路段~越岭至石城旧草岭隧道南口 ★ 隆岭古道(下集)

2021隆岭古道

隆岭古道纵走,大崛澳山、石城山、福隆到石城-20190907,FP060,1

福隆到石城隆岭古道纵走,轨迹-20190907,FP060,2


外部连结

参考资料

  1. [1] 健行笔记
  2. [2] 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0166)
  3. [3] 台湾国家山岳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