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限制型心脏病

限制型心脏病
限制型心脏病
原图链接

英文名称 :restrictive cardiomyopathy

就诊科室 :心内科

常见病因 :心肌纤维变性、心肌浸润

心内膜心肌瘢痕组织形成所致
常见症状 :乏力、呼吸困难和运动耐力下降等

限制型心肌病(RCM)是以心内膜及心内膜下心肌纤维化,引起心脏舒张期难于舒展及充盈受限,心脏舒张功能严重受损,而收缩功能保持正常或仅轻度受损的心肌病。在3种类型原因不明的心肌病中,限制型心肌病远较扩张型及肥厚型少见。本病主要指在热带地区发生的心内膜心肌纤维化和温带地区多见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心肌病。

近年来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疾病,可能是同一疾病不同阶段的表现,在病情早期临床表现两者有所不同,但到疾病后期,临床表现均为全身性阻塞性充血,心肌病理改变两者基本一致。 [1]

目录

病因

病因尚未清楚,可能与营养失调食物中5-羟色胺中毒感染过敏以及自身免疫有关。少数有家族性,可伴有骨骼肌疾病和房室传导阻滞。近年的研究认为嗜酸性粒细胞与此型心肌病关系密切。 [2]

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

本病多发生于热带和温带,热带稍多于温带。各年龄组均可患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3:1。早期仅有发热、全身倦怠,多见于嗜酸性粒细胞增生者。后期多出现心力衰竭及体循环和肺循环栓塞。

心室功能障碍

表现为右心室或双心室病变者,常以右心衰竭为主,临床表现酷似缩窄性心包炎。左心室病变者,因舒张受限,尤其在并存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可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等严重左心衰竭的表现及心绞痛。

体征

血管及心脏方面的异常体征,常见的有颈静脉怒张、Kussmaul征、奇脉。心界正常或轻度扩大,第一心音低钝,P2正常或亢进,可闻及奔马律和收缩期杂音。 [3]

检查

心电图

P波常高尖,QRS可呈低电压,ST段和T波改变常见,可出现期前收缩和束支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约50%的患者可发生心房颤动。

X线

病变易侵及右心室,约70%显示心胸比例增大,合并右心房扩大者心影可呈球形;左心室受累时常可见肺淤血;个别患者尚可见心内膜钙化影。

超声心动图

是确诊RCM的重要方法,约82%的患者表现为心室腔狭小、心尖闭塞、心内膜回声增强、房室瓣关闭不全、心房扩大和附壁血栓、二尖瓣叶呈多层反射、后叶常无活动。心室舒张早期内径可增大,经二尖瓣血流加速导致E峰高尖,但E峰减速时间缩短,常≤150ms。多普勒血流图可见舒张期快速充盈突然中止;舒张中、晚期心室内径无继续扩大,A峰减低,E/A比值增大,具体标准为:E峰≥1.0m/s,A峰≤0.5m/s,E/A比值≥2.0,等容舒张时间缩短≤70ms。

心导管检查

是鉴别RCM和缩窄性心包炎的重要方法。半数患者心室压力曲线可出现与缩窄性心包炎相似的典型“平方根”形改变和右心房压升高及Y谷深陷。但RCM患者左、右心室舒张压差值常超过5mmHg,右心室舒张末压3右心室收缩压,右心室收缩压常>50mmHg。左室造影可见心室腔缩小、心尖部钝角化,并有附壁血栓及二尖瓣关闭不全。左室外形光滑但僵硬,心室收缩功能基本正常。

心内膜心肌活检

是确诊RCM的重要手段。根据心内膜心肌病变的不同阶段可有坏死、血栓形成、纤维化三种病理改变。心内膜可附有血栓,血栓内偶有嗜酸性粒细胞;心内膜可呈炎症、坏死、肉芽肿、纤维化等多种改变;心肌细胞可发生变性坏死并可伴间质性纤维化改变。

CT和磁共振

是鉴别RCM和缩窄性心包炎最准确的无创伤性检查手段。RCM者心包不增厚,心包厚度≤4mm时可排除缩窄性心包炎;而心包增厚支持缩窄性心包炎的诊断。

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

右心型RCM造影的特点为: (1)右心房明显扩大伴核素滞留。

(2)右室向左移位,其心尖部显示不清,左心室位于右心室的左后方,右心室流出道增宽,右心室位相延迟,右心功能降低。

(3)肺部显像较差,肺部核素通过时间延迟。

(4)左心室位相及功能一般在正常范围。 [4]

诊断

一般情况下,RCM的症状体征均较明显,误诊机会很少。诊断要点:

1.心室腔收缩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

2.舒张功能障碍心室压力曲线呈舒张早期快速下陷,而中晚期升高,呈平台状。

3.特征性病理改变,如心内膜心肌纤维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心内膜炎、心脏淀粉样变和硬皮病等,可确诊。 [5]

并发症

本病常并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动脉栓塞心包积液等疾病。 [6]

治疗

药物治疗

利尿药和血管扩张药可缓解症状,但应注意小剂量使用,避免降低心室充盈而影响心排出量。钙通道阻滞药对改善心室顺应性可能有效。舒张功能损害明显者,在发生快速心房颤动时可应用洋地黄制剂改善心室充盈。有附壁血栓和已发生栓塞者,应加用抗凝及抗血小板制剂。

手术治疗

包括切除附壁血栓和纤维化的心内膜、置换二尖瓣与三尖瓣,手术死亡率约20%。在已存活5年的患者中,心功能改善者占70%~80%。有效治疗为心脏移植,但需在恶病质出现前进行。 [7]

预后

本病病程长短不一,轻者存活期可达25年,死亡原因多为心力衰竭肺栓塞。病变累及左心室、心功能Ⅲ级~Ⅳ级、严重二尖瓣与三尖瓣关闭不全及栓塞多提示预后不良。心内膜炎可因心力衰竭进行性加重并在数月内死亡,少数可转化为慢性,而原发性RCM或心内膜纤维化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心肌损害及心内膜纤维化的程度。近年来手术治疗带来一定希望。

预防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对本病的认识水平。积极祛除病因,避免发生并发症。提高生活水平,不宜劳累,防止感染。 [8]

参考来源

  • 周立明,郭瑞强,周青,郝力丹.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缩窄性心包炎和限制型心肌病的鉴别诊断. 《 CNKI 》 , 2003  
  • 赵世华,刘琼,李世国等.   MRI在限制性心肌病中的诊断价值. 《 WanFang 》 , 2009  
  • 夏国兵,薛豪平.   心肌淀粉样变性致限制性心肌病1例并文献复习. 《 CNKI;WanFang 》 , 2011  
  • 赵红,孙洋,宋来凤,李莉等.   原发性限制型心肌病受体心脏病理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研究. 2014  
  • 赵世华,蒋世良,程怀兵等.   限制型心肌病和缩窄性心包炎的磁共振成像对比研究. 《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 , 2009

文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