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涵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陈涵奎 | |
---|---|
中国电子科学家,教育家 | |
出生 |
1918年11月 江苏武进 |
逝世 | 2017年9月4日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陈涵奎,男,1918年11月出生,江苏武进人。教授。中国电子科学家[1],教育家[2],九三学社社员。193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1947年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电子工程系。1950年在伊利诺大学电子工程获博士学位。曾任职于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历任华东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物理系主任和名誉主任,微波研究所所长,应用电子学研究所名 誉所长,上海市电子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会土等职。现任职于华东师范大学[3]。
人物履历
1918年11月8日,生于江苏武进县。
193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获工学学士学位。
1940年,任中央大学电机系助教。
1943年,任资源委员会技术员。
1946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1947年获科学硕士学位。
1950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时美国荣誉学会授予他荣誉会员称号。
1951年回国,历任沪江大学、交通大学、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教授。
1954年,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兼电子学 教研室主任、校务委员等。
1972年至1978年,任上海科技大学教授。
1979年,任华东师大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物理系主任和名誉主任、微波研究所所长、应用电子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等职。
学子时期
陈涵奎,1918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夏溪镇,兄妹八人,排行第五。父亲陈渊,号蠹园,对国学深有造诣,藏书极多,喜爱字画,曾参与撰写武进县志。陈涵奎先在夏溪镇小学学 习,1929年至1932年在武进县立初级中学学习。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发动"九一八"侵华战争,翌年又在上海发动"一·二八"战争,激起中国民众强烈的抗日情绪,学生结队上街游行,呼吁抵制日货,并募捐集资抗日。陈涵奎受到爱国思想的熏陶,参加了这些活动。1932年考入私立无锡中学读高中。该校于1920年建校时由原南洋大学校长唐文治兼任校长并义务在校授课。其高中部除语文一门课程外,全部课程采用英文教材,在学习上对学生严格要求,校风严肃,在当地享有盛名。 1935年在锡中毕业后,陈涵奎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先在南京学习了两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内迁,又在重庆学习了两年。大学毕业后先在母校任助教至1942年,后来进重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工作。1944年考取公费留美,1946年8月成行。陈涵奎到美国后先进入密歇根大学,一年后在该校电机系电信专业获硕士学位。在校学习期间成绩优秀,为全优学生。曾听过著名教授阿特伍德讲授的电磁场理论和电波传播两门课,获益甚多。1948年陈涵奎转到伊利诺大学,在美国工程学院院士、著名天线专家约敦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先在天线组任助理研究员,半工半读,从事螺旋天线的研制。1949年经系主任爱佛瑞脱教授的推荐,获得博士生奖学金,1950年夏获得电信工程专业的哲学博士学位。美国荣誉学会授予他荣誉会员称号。毕业后留校任研究员,继续从事天线方面的研究。他认为这样对回国服务更有利。1948年至1951年,他在天线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有:提出测量天线三维方向图的方法,提出关于平面导电板上槽形天线的互阻抗与互补天线的互阻抗之间的正确关系;指出在线天线辐射场的计算中有磁流的忽略。
回国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后,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和科学工作者对祖国政治前途的态度上有左、中、右之分。其中向往祖国新生的同学大多数都参加了于1949年成立的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简称留美科协)。陈涵奎参加了这个协会,因而获得了了解当时国内真实情况和阅读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的机会。参加留美科协的共有七百多人,其中约有三百多人克服了美国政府的阻挠,在1951年底前先后回国。陈涵奎是在1951年8月乘最后第二艘轮船--美国威尔逊总统号取道香港回国的。陈涵奎回到国内后,先在上海沪江大学物理系任教并主持系务。1952年院系调整时,调到上海交通大学。不久,又调至新成立的哈尔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1954年进华东师范大学任教。在"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个阶段,他在华东师大除了担任本科的教学工作外,主要是培养研究生和进修教师。曾主持了一个二年制和一个三年制的研究班。在办班期间,除了实验课外,他担任了全部专业课程的讲授。1962年参加广州会议的上海市科技界、华东师大的唯一代表,1963年又受到周总理来沪时接见。早在50年代,他就指导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3厘米微波 测量仪器,促使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微波仪器专业生产厂,继而又协助该厂研制成功了从厘米 波到毫米波各个波段的测量元件和仪器,形成了测试系列产品,为中国微波技术的发展,提 供了必要的实验条件。1975年,在他的积极倡导和技术指导下,中国第一套微波加热干燥 设备在上海儿童食品厂投产,大大缩短了食品制作时间,并实现了生产自动化,节约劳力50 %。在微波加热的研究中,他遇到一个计算加热箱中谐振模式数的计算公式,他仔细研究后 ,发现这个在国际上沿用了20多年的公式是错误的, 它忽视了电磁波与声波的区别。他根据电磁波的特点,导出了正确的公式,在国际 上得到了普遍的赞扬。他还和博士生朱守正一起,把数值计算和优化方法用于箱式微波加热 器设计,改善加热均匀性,取得了有效成果,1988年在国际上发表时被认为属突破性创新 。
陈涵奎 | |
---|---|
猴年春节,校党委书记童世骏看望慰问97岁离休干部、我国著名电子学家陈涵奎教授 |
1980年,上海市打算建造高98米的虹桥宾馆。由于建筑地址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附近,担心 会影响正常广播而提出异议。上海市计委委托陈涵奎进行论证,他带 领人员用两种不同方法从理论上进行了研究和模拟测量,最后为建造大楼的可行性提 供了科学依据,受到了上海市领导的表扬。他们的总结论文在《中国科学》上发表,被评为1980年上海市优秀论文。1984年,陈涵奎承担市科委重点项目,研究解决上海电视台八频道电视节目在宝山、金山、 闵 行等重要工业区收视效果不好的问题,获得了显著的改善,获上海市1988年重大科技 进步成果奖,理论结果比日本学者采用无限大反射板法所得的准确而可靠。他还用矩量法和 几何绕射理论相结合的混合方法计算了导电柱体近旁双环天线的输入阻抗,为设计这类天线 提供了依据,并对上海电视台的过去在地面上调试好了的天线安装到柱体架上后性能变坏的 问题作出了解释。国外天线专家赞誉陈涵奎是国际上把几何绕射理论应用于研究分析棱 柱型电视反射体天线的第一人。广电部上海553电波监测台是50年代按苏联图纸建造的木结构机房。在机房内测 得的来波方向和大小与实际值存在差异,在他的指导下,用数值方法找出了机房对电波监测 影响的规律,并为建造新机房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学术研究
1948年至1951年,他在天线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有:提出测量天线三维方向图的方法,提出关于平面导电板上槽形天线的互阻抗与互补天线的互阻抗之间的正确关系,指出在线天线辐射场的计算中有磁流的忽略。
1976年,导出微波箱式加热器的谐振模式数的正确计算公式,纠正了国际上沿用的错误公式[4]。
人物成就
1984年,用数值方法找出电波监测台机房对电波监测影响的规律。在国际上最先把几何绕射理论应用于分析电视反射体天线,所得结果为上海电视台解决了该台八频道电视在宝山、金山等重要工业区收看效果不好的问题,获上海市重大科学技术进步奖。
在《中国科学》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著有《无线电电子学》 、《无线电基础》(合编)、《纪念赫兹》等著作。在国际交流上,曾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中方委员,多次出访美国、芬兰、日本、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曾参加接待首批华裔学者访华团,被评为上海市先进科技工作者,获上海市优秀论文奖、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二十世纪成就奖”。
1990年,分别受国务院和国家教委表彰[5]。
获得荣誉
陈涵奎教授。1976年导出微波箱式加热器的谐振模式数的正确计算公式,纠 正了国际上沿用的错误公式。1984年用数值方法找出电波监测台机房对电波监测影响的规律。在国际上最先把几何绕射理论应用于分析电视反射体天线,所得结果为上海电视台解决了该台八频道电视在宝山、金山等重要工业区收看效果不好的问题,获上海市重大科学技术进步奖。在《中国科学》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著有《无线电电子学》 、《无线电基础》(合编)、《纪念赫兹》等著作。在国际交流上,曾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中方委员,多次出访美国、芬兰、日本、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曾参加接待首批华裔学者访华团。曾被评为上海市先进科技工作者。获上海市优秀论文奖、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二十世纪成就奖"。1990年分别受国务院和国家教委表彰。
著作
《无线电电子学》、《无线电基础》、 《纪念赫兹》 《高层建筑对邻近天线的辐射特性的影响》、《用矩量法计算电磁散射的近场》等
参考来源
- ↑ 逝者|我国著名电子学家陈涵奎先生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11
- ↑ 陈涵奎 ,名人简历网
- ↑ 中国微波能应用的开拓者 ,腾讯, 2019-09-27
- ↑ 陈涵奎:“花木之乡”走出的著名电子学家 ,常州日报, 2019-10-27
- ↑ 中国电子科学家教育家 九三学社社员陈涵奎 ,新悟空, 2018-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