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陆征祥」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陆征祥(1871年6月12日—1949年1月15日),字子欣,上海人,原籍江苏太仓。毕业于广方言馆和同文馆,随清朝驻俄、德、奥、…”)
 
ZFJ對話 | 貢獻
行 1: 行 1:
 陆征祥(1871年6月12日—1949年1月15日),字子欣,上海人,原籍江苏太仓。毕业于广方言馆和同文馆, 清朝驻俄、德、奥、荷四国钦差大臣许景澄在驻俄使馆 翻译,此后即一直在外交界服务,成为中国第一代职业外交家。一战结束后,曾代表中华民国率代表团赴法国参加巴黎和会。
+
{{Infobox person
 晚年隐居于比利时圣安德隐修院。二战结束后,为了嘉奖他虔诚的宗教信仰和不畏纳粹强权的精神,罗马教皇亲自任命他为圣安德隐修院名誉院长 。1949 年1月15日病逝,享年78岁,安葬于圣安德隐修院。著有《回忆与思考》、《人道主义的会和》。
+
| 姓名    =  陆征祥
 +
| 圖像    = [[File:666664.jpg|缩略图|center|[http://p3.so.qhmsg.com/bdr/_240_/t010e7eb34821e03418.jpg 原图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78334648837644680来自:百度]]]
 +
| 圖像說明 = 
 +
| 出生日期 =  1871年6月12日
 +
| 國籍    =  [[中华民国]]
 +
| 别名    =  陆徵祥 、陆子欣
 +
| 職業    =  外交家、修士
 +
| 知名原因 =  组建中华民国外交部
 +
| 知名作品 = 《回忆与思考》</br>《人道主义的会和》 </br> </br> </br> 
 +
}}
 +
 
 +
'''基本信息'''
 +
 
 +
''' 陆征祥'''{Lu Zheng Xiang} (1871年6月12日—1949年1月15日) ,民族,汉族 ,字子欣,上海人,原籍江苏太仓 ,宗教信仰:天主教
 +
 
 +
毕业于''' 广方言馆''' ''' 同文馆''' 任[[ 清朝]] [[ ]]  [[ ]] [[ ]] [[ ]] 四国''' 钦差大臣'''''' 许景澄''' 在驻俄使馆翻译,
 +
 
 +
此后即一直在外交界服务,成为中国第一代职业''' 外交家'''
 +
 
 +
一战结束后,曾代表''' 中华民国''' 率代表团赴''' 法国''' 参加''' 巴黎和会'''
 +
 
 +
妻子:博斐培德,[[比利时]]人,信仰'''天主教''',[[袁世凯]]当'''大总统'''期间,曾任命她为'''总统府'''礼官处女礼官长。
 +
 
 +
 晚年隐居于比利时[[ 圣安德隐修院]] 。二战结束后,为了嘉奖他虔诚的宗教信仰和不畏纳粹强权的精神,[[ 罗马教皇亲]] 自任命他为''' 圣安德隐修院''' 名誉院长
 +
 
 +
1949 年1月15日病逝 于比利时 ,享年78岁,安葬于圣安德隐修院。著有《回忆与思考》、《人道主义的会和》。
 +
 
 +
===='''目录'''====
 +
 
 +
'''1人物经历'''
 +
 
 +
'''2人物生平'''
 +
 
 +
'''3夫人'''
 +
 
 +
'''4外交贡献'''
 +
 
 +
'''5人物评价
 +
'''
 +
== '''人物经历''' ==
 +
 +
1884年13岁的时候,陆征祥进入了由'''总理衙门'''主办的上海官办的新式学校--广方言馆,就读于上海广方言馆,后入北京同文馆习外文,尤精俄文。
 +
 
 +
1893年奉派担任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翻译官'''。日俄战争后,在俄国愤而剪去发辫。陆征祥在俄结识比利时天主教女子培德女士,不顾使馆反对,于1899年结婚。
 +
 
 +
1906年陆征祥升任中国驻'''荷兰'''特命'''全权大使'''。
 +
 
 +
1912年辛亥革命后,应总统袁世凯电命,从驻[[俄大使]]任所返国出任[[外交总长]],并推动中国现代外交机构之改革,将清代"外务部"改为[[外交部]]。
 +
 
 +
'''袁世凯'''称帝其间,曾短暂出任'''国务卿'''职务。
 +
 
 +
陆征祥主掌外交其间,外交部培养了不少杰出的外交官,为中国这一"弱国"争取到较多利权,奠定了中国外交现代化的基础,陆征祥居功甚大。
 +
 
 +
1919年,陆征祥率[[顾维钧]]、'''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组]]等人出席巴黎和会。
 +
 
 +
由于山东问题爆发,日本坚持继承战败的德国之权益,中国代表团最终未能签署合约,成为战胜国中唯一未签字者。
 +
 
 +
中日二十一条,实际的情况较为复杂。 据较为严谨的研究和报导指出,[[中日二十一条]]的签订,主事者是外交部次长'''曹汝霖'''。
 +
 
 +
'''总统袁世凯'''直接施压曹尽速签约,而参与谈判的陆征祥则帮助取消了最为不利的第五条条款。
 +
 
 +
'''陆征祥'''和会后即辞去职务滞留比利时照顾生病的夫人,参与天主教本笃会工作,经过教会观察培训,成为正式修士并传教。 
 +
 
 +
1926年培德女士病逝后,陆征祥专心教会事务,'''二战'''其间,帮助受纳粹迫害之比国地方群众,并曾推动抵制日货之运动,为中国与[[盟国]]战胜而祈祷,受教廷封赠为比国[[圣伯多禄刚城修道院]]荣誉院长。
 +
 
 +
== '''人物生平''' ==
 +
 
 +
'''童年'''
 +
 
 +
陆征祥1871年6月12日出生在上海,父陆云峰和母吴金灵都信仰基督教新教,陆云峰还是传教士。陆夫人产后患了重病,浑身水肿,在病榻上煎熬数年,终于撒手而去,这时陆征祥年方八岁。
 +
 
 +
陆征祥从小就跟着虔诚的父亲,深受其影响。陆云峰确实是个见地不一般的人,很通达,也很务实。当时中国科举未废,做父母的总想方设法要送子弟上学,日后好得个功名,然陆云峰厌恶官场恶习,根本就不愿儿子走科举之路,他甚至不送孩子上私塾,怕冬烘的学究用陈规陋习束缚小孩,于是他就自己做了陆征祥的启蒙老师,课本就是《新约福音》。
 +
 
 +
由于[[清朝]]在外交上屡屡失利,又加上一些开明人士呼吁,政府也意识到应有一些懂外语和西方科技的人办外交、主邮政、矿物和军事。1862年,北京开办[[同文馆]],第二年,上海开办了[[广方言馆]],两馆都是'''总理衙门'''主办,旨在培养外语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是法语、英语,同文馆还增开格致等课。
 +
 
 +
'''陆云峰'''有意送子入广方言馆,习得一门外语,以便将来出洋学些实务,好回上海做邮局职员,父子将来也可安逸度日。陆云峰的这一想法在当时的确算是很出格的,因为那时大多中国人把学外语、留学海外、和外国人共事视为不齿,何况陆云峰膝下就这么一个儿子,还要送他"习夷文","依附夷人"?由于进广方言馆要考古文,陆征祥被送进私塾恶补古文。
 +
 
 +
'''陆征祥'''聪颖过人,两年里竟读完了一部《四书》,半本《礼记》,这就是他赴考前的学历和古文基础了,赴考广方言馆时陆征祥不过是个十三岁的少年。
 +
 
 +
进广方言馆后,陆征祥主修法文,虽然年纪最小,却因为刻苦而成绩居前。其间因病休学一年,病愈后,他很快赶上了功课。二十一岁那年他以优异成绩从广方言馆毕业,并被推荐入北京的同文馆深造,一年后被[[总理衙门]]选中放洋,为大清帝国驻俄使馆的四等秘书兼译员。
 +
 
 +
'''广方言馆'''
 +
 
 +
在赴'''俄国'''前,陆征祥和[[陆云峰]]都以为只是出国历练一番,不料当时驻俄公使[[许景澄]]十分欣赏[[陆征祥]],培养平民出身、没有染上官场恶习、有思进取的这个年轻人做外交官。
 +
 
 +
陆征祥向许景澄说明二十多年父子二人相依为命,父亲历经艰难,辛辛苦苦照顾他,顶住众人非议送他进广方言馆,还忍受孤寂让他进京深造。
 +
 
 +
后来放他到俄国,也还是为了儿子学些实际本领,今后能回家有个好的出息,从此父子可以团圆,共享天伦之乐。父亲正在上海眼巴巴盼自己任满回国,虽然父亲会愿意为儿子的前途牺牲一切,但他怎么忍心?陆征祥陈明心迹后说:"如家父无异议,祥愿听公使安排。"
 +
 
 +
'''许景澄'''也理解陆氏父子情感和难处,思忖片刻后命陆征祥赶紧写信向父亲禀报此事。"如尊翁同意你学外交,你当安心留下矣"。 陆云峰回信了:"人贵能自理耳!今予精力尚足自养,汝勉诲,毋以父为念。" 读到这里,陆征祥两眼模糊了。近四十年后,他在回忆录中写道父亲这封回信时,仍无法自已。
 +
 
 +
1920年陆征祥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时,在北京百万庄天主教教会墓园买了一块地做陆氏家族墓地,并把祖母和父母的墓迁葬至此。一反平日他做人的低调平和,陆征祥亲自精心设计了父母的墓碑。该墓坐东南朝西北,立面仿古希腊神庙,墓室四壁镶嵌着北洋政府首要、各界名流如[[袁世凯]]、'''段祺瑞'''、[[黎元洪]]、'''溥仪'''、[[康有为]]等五十余人的题词石刻,他希望以此补偿自己未尽的孝心。
 +
 
 +
从1892年起,陆征祥在俄国公使馆一做就是十四年。
 +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
他刚到彼得堡时才二十岁出头,一次陪[[许景澄]]公使拜会俄国外交大臣[[穆拉维夫]]时,穆还对许调侃说许怎么带个小男孩来。但几年后陆就升为'''参赞''',1906年,升为驻荷兰公使,由于此前中国驻荷公使总由驻俄、德公使兼任,所以他也是中国在荷兰设使馆的第一位全权公使。
 +
 
 +
1911年,'''陆征祥'''又奉命赴俄任特使,参加对1881年签订的'''《中俄陆路通商条约》'''的修订,并被告知将任驻俄公使。
 +
 
 +
这时'''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党人推翻了清王朝,并声称要对前清驻外使团大换洗,而驻俄使团是第一个改组对象,所以陆征祥在[[彼得堡]]等了很久也未收到任公使的任命书。
 +
 
 +
不久,国内却来电频频催他回去任外交总长。原来临时政府的总理唐绍仪组阁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一来他未参加任何派系,口碑干净;二来因他多年出任驻外使团的工作,谙熟西方外交,唐绍仪想借他来建立民国外交部,带来中国推翻帝制后外交新气象。
 +
 
 +
陆征祥一辞再辞,结果连临时总统袁世凯也来电力邀。眼看辞不掉,陆便在回国前向袁提出三个条件:外交次长应精通英语;他陆某不向他部荐人,他部亦不得向陆某荐人;外交部人事不得由他人干涉。袁世凯答允了,他才启程回国。
 +
 
 +
1912年3月30日陆征祥赴任首任'''外交总长''',改外务部为[[外交部]],5月3日通告启用外交部印。
 +
 
 +
'''外交总长'''
 +
 
 +
'''陆征祥'''出任首任外交总长,也是中国外交建制和管理走向现代化的开始。他凭借多年在欧洲工作时积累的经验,着手革除清朝官场遗留下来的陈规陋习,引进较富科学性的管理制度。如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外交机构模式拟订外交部组织法,并据此制定了《外交部官制》,设总长、次长各一名,日常事务由一厅四司一室负责,即'''总务厅'''、'''外政司'''、[[通商司]]、[[交际司]]、'''庶政司'''、'''参事室'''。
 +
 
 +
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令总务厅将外交部门前的下水道疏通。原来的[[总理衙门]]前下水道淤塞,每逢雨天,门前积水就很深,每位外交官员只好由衙门的差役背进衙门。
 +
 
 +
衙门改成外交部,陆征祥认为门口积水有碍中国外交部形象,所以先清除了淤塞,让门面有个新气象。第二件事是免去部里一切部员的职,由他考察后再任命。
 +
 
 +
他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新组成的外交部竟缺员一百五十名,袁世凯的侄儿也在被裁的一批人中。部里有一余姓厨师,曾大得慈禧之宠,当年李鸿章亦怕他几分,李曾考虑用西宴招待外宾,余不干,李只好作罢。余姓厨师还向当时外务总理施压,委任自己的儿子任部里的秘书。
 +
 
 +
'''民国'''成立后,余厨子以为陆总长不会不买他的账,起先还不急,发现新外长果然行事与前清老爷大不同,就慌了神,余便带了几十只火腿送到陆外长家,却被告知赶快带着火腿走。余厨子离开外交部一事不但在国内让知情人称快,连西班牙等国报纸也当新闻刊出,被看着是中国外交部改革的风向标。
 +
 
 +
'''培养新人'''
 +
 
 +
另一方面,陆征祥开始培养新人。他参考欧洲一些国家外交人员录用管理制度,定出民国外交部录用人员三大原则:1.一律经考核后择优录取;2.为防止地方派系主义,全国统一考试;3.长于一门外语者优先。他还要求外交部的官员必须学会一门外语。陆征祥真是踌躇满志,意在改变外行官僚办外交的局面,使中国外交从此现代化。
 +
 
 +
当时国内各部官员都无按点到署的概念。陆征祥对自己的部员说:"我陆某无能无德,实愧任外交总长一职,但某有一长,即能按点办公,故敢要求各位亦如此办。"当时的外交部也真有一些新气象。
 +
 
 +
就这样,他组建起民国的外交部,创建了民国外交人才培养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当年挑选的六十名青年已有三人任大使、十四人任公使了。
 +
 
 +
'''内阁总理'''
 +
 
 +
'''民国'''第一届内阁夭折后,陆征祥出任新内阁总理。但由于他本来一介书生,超然政治派别,自然失败,只得辞职,仍任外长。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初,派系之争如同水火,内阁数次更迭,政府更像走马灯,陆征祥也数次被"请"入阁复又出阁,几沉几浮。
 +
 
 +
'''陆征祥'''的性格注定他是要演悲剧的。他善良而软弱,书生气十足,有人形容他"谦谨和平而拙于才断",非常中肯。在一个不良的政治环境里,这样的书卷气只能使他成为野心家的炮灰,成为派系倾轧的最大受害者,所以,他不但实现不了治国强国的理想,还往往客观上做了野心家的帮闲、帮凶。
 +
 
 +
'''袁世凯'''称帝一事,陆征祥是反对的,但袁世凯称帝后,要他当外交总长,他又出任了。尽管他拒绝接受袁世凯的封爵授勋,但他毕竟在这个短命皇朝里称过臣子,无论他怎么为自己开脱说是为保存民国外交改革成果也罢,说是不得已也罢,都不能为自己洗脱这耻辱。
 +
 
 +
'''被迫签字'''
 +
 
 +
在任期间最令他痛心的还是签[[《二十一条》]],以及巴黎会议期间政府不断施压要他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
 
 +
还是刚进入外交界时,正逢'''《马关条约》'''一案。许景澄痛心地对他说:子欣,子欣,不可忘了马关,日后当努力洗尽国耻,收我失地。
 +
 
 +
出任外长后,陆征祥请林琴南写了"不忘马关"几个字挂在办公室,提醒自己勿忘国耻。可是,1915年,袁世凯为了穿龙袍,竟要在野的陆征祥再次出任外交总长,代表中国与日本就[[《二十一条》]]谈判,并命他签字。
 +
 
 +
明知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不签,日本一定会出动武力,当时中国兵力弱,加上内战,民众已在水深火热中,何堪再加日寇蹂躏?签,实在不情愿,他知道袁世凯不论签不签都要牺牲国家和民众,他只有硬着头皮接下这任务。
 +
 
 +
'''《二十一条》'''签字后,陆征祥感到身心俱瘁,他对袁世凯说:"我签了字,也签了自己的死案了。"《二十一条》披露后,全国上下群情激愤,人们游行示威,声讨外交次长的曹汝霖和当时驻日公使陆宗舆,却未提及主持谈判的总长陆征祥,大家也都明白陆征祥是被临时推出主仪的,是被迫签的字。
 +
 
 +
'''巴黎和会会场'''
 +
 
 +
签了'''《二十一条》'''后,陆征祥提出,中国只有对德宣战,方有希望在欧战结束后收回国土国权,袁世凯不听他的。后来黎元洪任总统复请陆征祥任外长,陆又提出如中国宣战,他便出任。[[黎元洪]]不肯宣战,陆征祥便不当总长闲居在家。直到段祺瑞任总理后对德、奥宣战,陆征祥才再次出任总长。
 +
 
 +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作为协约国的一员,是战胜国,被邀请出席巴黎和会。中国政府便派出外交总长陆征祥、驻美公使[[顾维钧]]、南方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驻法公使[[施肇基]]、驻比利时公使[[魏震组]]等五人为代表,组成中国代表团,并任命陆征祥为代表团团长。
 +
 
 +
'''陆征祥'''受命后十分高兴,因为这次中国是战胜国,可以一雪签"二十一条"之耻。在稍作准备后,他们便踏上了赴欧的征程。当时,海上交通困难,欧亚航线班轮稀少,陆征祥等去巴黎,不得不出[[山海关]]经东北、[[朝鲜]]到[[日本]],然后从日本横滨登轮横渡[[太平洋]],途经[[旧金山]]、纽约,再穿过大西洋抵[[巴黎]]。
 +
 
 +
中国是战胜国之一,按理可在盟国帮助下收回被德国占领的山东半岛,哪知帝国主义早勾结一气,把山东当礼物送给了日本人。这次,陆征祥和中国代表团的其他成员硬顶住北洋政府压力,拒不签字。
 +
 
 +
'''陆征祥'''和顾维钧等一方面尽力向与会国代表呼吁寻求支持,另一方面向北洋政府表示:宁辞职而不签字,不卖国。
 +
 
 +
'''陆征祥'''所以能在那种黑暗的政治环境下仍有外交上一番作为,还因为他深受一个人的影响,这就是他奉为恩师的'''许景澄'''。
 +
 
 +
1884年,'''许景澄'''才三十九岁,便出任驻'''法'''、[[德]]、'''意'''、[[奥]]、'''荷'''五国公使。
 +
 
 +
'''许景澄'''一心要栽培陆征祥,但又极讨厌拜师或结金兰一类陋俗,便对使馆其他人说因陆是新人,需对其格外多加指点。陆征祥到了公使馆后,每天晚上都去许公使的房间,听公使向他传授外交礼仪,解答疑问。
 +
 
 +
'''外交家'''
 +
 
 +
正是由于师从'''许景澄''',陆征祥才走上了职业外交家的路。他后来在外交工作中,无论做公使还是做总长,都不忘教诲,一方面努力吸取欧洲诸国之长,改良中国的外交;另一方面在造就外交人才方面强调德才并重,颇有成绩。
 +
 
 +
'''陆征祥'''非常感激爱戴恩师,他把任驻荷兰公使的第一个月薪水全用来铸印有许景澄头像的银质纪念章,并将其分送国内友人和欧洲一些国家元首,以示对许景澄栽培之恩的感激和对恩师的怀念。
 +
 
 +
1931年,为纪念恩师遇难三十周年,身在比利时圣安德鲁修道院的陆征祥撰文纪念许景澄,还将祭文译成英、法二种文字并附许的照片,自费刊印成册,在欧洲广为散发。
 +
 
 +
在《一士类稿·一士谈荟》(徐一士编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中看到该文,兹将其全录于下:
 +
 
 +
呜呼吾师!自庚子七月初四日吾师捐躯就义,至今已是足足三十年矣。回溯在俄时,勉祥学习外交礼仪,联络外交团员,讲求公法,研究条约,冀成一正途之外交官。祥不才,抱持此志,始终不渝。吾师在天之灵,想鉴之也。己亥春,祥与培德结婚。吾师笑谓祥曰:"汝醉心欧化,致娶西室主中馈,异日不幸而无子女,盖寄身修院,完成一到家之欧化乎?"尔时年少未有远识,未曾措意。丙寅春室人去世,祥以孑然一身,托上祖庇佑,居然得入本笃会,讲学论道,以副吾师之期望,益感吾师培植之深厚,而为祥布置之周且远也。呜呼!生我者父母,助我者吾妻,教育以栽成我者吾师也。今先后俱天国,而祥独存,岂不悲哉?虽然,祥以衰朽多病之体,自入院后,除朝夕诵经外,与拉丁文道德学哲学神学以及新旧圣书等,无不竭吾智能,以略探其精微。历时非为不多,用力非为不勤,数年以来,不唯无病,且日盖强健,此上主之赐。九泉之下,吾师当闻之,当亦为之快慰。祥惟有永遵主命,日颂主名,以终吾年耳。本笃会修士门人陆征祥谨述。夏历己巳七月初四日。
 +
 
 +
'''驻外大使'''
 +
 
 +
'''讲门面'''
 +
 
 +
陆征祥出任驻荷兰大使后,到海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租房子做使馆。离开彼得堡前,他就向国内定制了家具陈设,又在荷兰定制了两辆马车。由于使馆布置精美,马车气派豪华,一时海牙人都说中国公使是大阔佬。
 +
 
 +
陆征祥在海牙打肿脸充胖子讲门面,再精打细算,一个男人毕竟无法考虑得周密,多亏他有一贤内助。
 +
 
 +
'''涉外婚姻'''
 +
 
 +
还是在彼得堡,陆征祥认识了比利时驻俄公使的一个亲戚--培德·比夫小姐。培德的祖父和父亲均系比利时的高级军官,她本人举止娴雅,又有几分家传的刚毅。陆征祥对培德一见钟情,一生都敬爱有加。
 +
 
 +
培德身材高大,而陆征祥则清瘦且个头不高,那种年代,这种涉外婚姻的确罕见,他们竟能和美融洽,更是令人称奇,他们婚后一直无子女。 在他们二十七年的共同生活中,培德无怨无悔地分担陆征祥承受的种种误解和中伤。在他任驻外公使时,培德帮他与各国外交官员联络周旋;他回国后,培德也恪守中国习俗不出门,不入社交。
 +
 
 +
二十七年里,他们心心相印,同甘共苦。陆征祥任外交总长,培德也跟着回到中国。由于培德深居简出,许多人都以为陆征祥的太太不愿来中国而愿留在国外。那时中国的良家女子是不在外面走动的,陆征祥素来喜欢散步,在北京就只好一个人从事这运动了。据陆征祥的回忆录,当时北京人看到他散步就说:"陆总长想老婆了,想得吃不下饭,整天在外转悠。"
 +
 
 +
'''夫人去世'''
 +
 
 +
1926年4月26日,培德在瑞士去世,陆征祥马上辞去公职(他当时任中国驻瑞士公使)为夫人守丧。次年,他送夫人灵柩回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培德下葬后,陆征祥的红尘生活也结束了。
 +
 
 +
1927年7月5日,他进了本笃会的圣安德鲁修道院,同年10月,他经过更衣礼后成为一名初级修道士。
 +
 
 +
1929年1月,他行过发终身愿礼后成为正式修道士,后升为司铎,
 +
 
 +
1945年被[[教廷]]封为圣安德鲁修道院名誉院长。
 +
 
 +
自他发愿进了[[修道院]]后,世俗的一切似乎都离他远去了。
 +
 
 +
'''强烈呼吁'''
 +
 
 +
二次大战中,日本侵略了中国,远在欧洲的陆征祥无法心如止水。他主编了《益世报海外通讯》,并以"木兰"为笔名撰写文章,向欧洲妇女介绍中国人民浴血反抗侵略者的情况,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呼吁世界人民支持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正义斗争。他写道:"我们中国为求自己生存而战,也为保存文化和文明而战,我们中国是在为全世界的公义和利益而战。"
 +
 
 +
他呼吁道:"不要间接地帮助日本空军杀害我们?你们为你孩子买日本玩具,但你付出的钱马上就会变成上千上万的炸弹落在我们国土上?使我们幼小的孩子惨遭杀害……"
 +
 
 +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占领了比利时后,圣安德修道院被充做德军的军营,修士们全被赶出修道院。在那些岁月中,陆征祥和比利时人民同甘共苦,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了许多努力反抗侵略者。他常组织人们一起祷告,借此与大家互相鼓励,通报消息,因此还被盖世太保抓去审讯。盖世太保向他宣布:不得以任何方式组织聚众布道。陆征祥一直没有退缩,仍然和修道院的修士们一起,走到民间,以他们的方式点燃人们的希望,坚定人们与'''法西斯'''抗争的信心。
 +
 
 +
1945年,二战结束。陆征祥无限感慨地写道:"我初涉外交之时正值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今天我看到被日本践踏的祖国领土主权一一收回。"
 +
 
 +
1949年1月,他已病重。修道院的院长南文主教去看望他,对他说:"中国占去了你一半的心。"他无力说话,却伸出三根手指。南文明白了,说:"中国占去了你四分之三的心。"他疲倦地笑了。
 +
 
 +
按本笃会规定,修士死后不得摆放花圈挽联,故陆征祥的追思礼拜上灵前无他物,仅有[[比利时国王]]送一花圈,还是修道院破例收下的。[[修道院]]的地下墓室有几十个墓穴,第一行第一孔葬了前任院长,陆征祥安葬在第二行第一孔。中国清末民初的第一外交家就安息在这里了。
 +
 
 +
== '''夫人''' ==
 +
 +
'''陆征祥'''的夫人是一位比他大22岁的比利时人,陆氏一生受她影响很深。她去世后,陆征祥就去比利时作了洋教士。
 +
 
 +
'''陆征祥'''的夫人叫'''博斐培德''',比利时人,其父与祖父均为比利时的将官。陆征祥在比利时留学时,认识了博斐培德,并深深地爱上了她。尽管她比他大22岁,陆的亲友与顶头上司都极力反对,他们俩还是在俄国结了婚。
 +
 
 +
由于培德年纪比陆征祥要大,又出身于名门世家,家教好,举止大方,交际活泼,因此,她很快在俄国外交界成为名人,在俄宫成为贵宾。这又使陆不得不佩服敬爱。
 +
 
 +
'''袁世凯'''当大总统期间,曾任命她为总统府礼官处女礼官长,负责招待各国使节夫人。因为她熟悉国际礼节,兼通中、英、法、俄、比等国语言,所以工作相当称职,颇获各国使节夫人的赞颂。后来,她因不满陆征祥受袁世凯胁迫签订的《二十一条》,而侮于国人,故不得不辞职,这也可以看出她的节操,高出其夫。
 +
 
 +
1933 年,培德在巴黎患上重病,弥留之际,写下了一封遗嘱给陆征祥,感人极深。信中说: "子欣,我的病大概没有希望了。亲爱的,你平生一切都对得住我,只是一件我认为最不光彩(即签订《二十一条》)。你这件事不仅对不起我,也对不起你的国家,并且对不起上帝。我死之后,你最好赶快到比利时从前我读书的学院的教堂里去服务,也许能得到'''上帝'''的赦免,还可望到天国去。永别了,子欣!你的培德。"
 +
 
 +
'''陆征祥'''看完这篇遗嘱后,痛哭流涕,悲痛欲绝,绝食三天之后,便赴比利时的[[修道院]]作[[教士]]去了。从此不问政治,一心修行,后来当上该修道院的院长,直至1949 年去世,未出修道院一步。
 +
 
 +
== '''外交贡献''' ==
 +
 
 +
'''陆征祥'''贡献卓著的是中国现代外交体制的建设。1912年10月8日国会通过的"外交部官则",即是出自陆征祥手笔。外交部内设"一处一室一厅四司":秘书处、参事室、总务厅、外政司、通商司、交际司、庶政司,部长下新设一次长,四秘书,分管英、日、法、德相关业务,参事则负责法规与条约之研究草拟。
 +
 
 +
'''陆征祥'''主掌外交其间,说服袁世凯同意废除清代外务人员"保举制"(由高官推荐外交人员)任用办法,禁止他部向外交部"疏通"人事,坚持选拔"不闹笑话之外交官"。
 +
 
 +
陆就职后另订《外交官领事官任用暂行章程》,先将所有部内留任人员免职,再重新依照专业考核,凡无外语外事专业者不予授职,袁世凯之侄儿也因此离任,顾维钧则甫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返国即被延揽入部。
 +
 
 +
至于外馆,陆征祥废止了清代由大使统筹包办使馆人事与财政权的旧规,外馆预算改由中央每年核拨决算,外馆正式人员皆须经中央政府考核任命。
 +
 
 +
总括而言,民国时期军阀混战,中央各部专业化程度甚低,唯有外交部一枝独秀,培养了不少杰出的外交官,为中国这一"弱国"争取到较多利权,从而奠定了中国外交现代化的基础,陆征祥居功最大。
 +
 
 +
陆征祥最为熟知者是中日[[《二十一条》]]与[[《凡尔赛条约》]]的签订,因此导致的负面评价往往归罪于他。但实际的情况可能更为复杂。
 +
 
 +
一、据较为严谨的研究和报导指出,中日"二十一条"的签订,主事者是[[外交部]]次长曹汝霖。总统袁世凯直接施压曹尽速签约,而参与谈判的陆征祥则帮助取消了最为不利的第五条条款(关于二十一条,也有意见认为是日本施压宣战,[[袁世凯]]被迫接受部分条款)。
 +
 
 +
二、1919年率顾维钧(驻美公使)、王正廷(广州政府代表)、施肇基(驻英公使)、魏宸组(驻比公使)等人赴巴黎出席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会(巴黎和会)。由于山东问题爆发,日本坚持继承战败的德国之权益,中国发生[[五四运动]]。战胜列强不顾中国反对,接受日本要求。
 +
 
 +
在中国国内巨大抗议声浪与政府训令下,中国代表团最终未能签署和约,成为战胜国中唯一未签字者。坊间流传之认识是,陆征祥在和会后期并未主持中国使团工作,因此抗拒签署的正义表现多被归功于顾维钧。
 +
 
 +
1945年曾有中国记者至比国采访陆征祥,据报导陆征祥曾对未来国情提出简短而著名之警语:"弱国无公义,弱国无外交"。
 +
 
 +
'''人物评价'''
 +
 
 +
'''陆征祥''',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人,都知道他曾当过北洋政府的外交总长和[[总理]],在袁世凯的逼迫下,与日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由此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然而,大错铸成之后,在以后的日子里,陆征祥带着强烈的负罪感,走上了一条漫漫的忏悔之路。
 +
 
 +
1926年4月26日,他辞去了中国驻瑞士公使一职,不久,于比利时布鲁日的圣安德诺修道院修道。从此,当上了一名神父。但祖国在他心里还一直不能忘怀,
 +
 
 +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利用在当地所主办的报纸,还到各地发表演讲,介绍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情况,呼吁欧洲各国人民支持中国抗战。并利用传教的方式反抗纳粹对比利时的占领,一度还上了盖世太保的"黑名单"。
 +
 
 +
抗战胜利后,他再一次因签署"二十一条"向国人表示忏悔,并祝贺祖国一雪前耻,衷心希望国家从此走上振兴之路。
 +
 
 +
===='''参考资料'''====

於 2019年1月4日 (五) 19:49 的修訂

陸征祥
出生 1871年6月12日
國籍 中華民國
別名 陸徵祥 、陸子欣
職業 外交家、修士
知名於 組建中華民國外交部
知名作品 《回憶與思考》
《人道主義的會和》


基本信息

陸征祥{Lu Zheng Xiang}(1871年6月12日—1949年1月15日),民族,漢族,字子欣,上海人,原籍江蘇太倉,宗教信仰:天主教。

畢業於'廣方言館同文館,任清朝四國欽差大臣'許景澄在駐俄使館翻譯,

此後即一直在外交界服務,成為中國第一代職業外交家

一戰結束後,曾代表中華民國率代表團赴法國參加巴黎和會

妻子:博斐培德,比利時人,信仰天主教袁世凱大總統期間,曾任命她為總統府禮官處女禮官長。

晚年隱居於比利時聖安德隱修院。二戰結束後,為了嘉獎他虔誠的宗教信仰和不畏納粹強權的精神,羅馬教皇親自任命他為聖安德隱修院名譽院長。

1949年1月15日病逝於比利時,享年78歲,安葬於聖安德隱修院。著有《回憶與思考》、《人道主義的會和》。

目錄

1人物經歷

2人物生平

3夫人

4外交貢獻

5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884年13歲的時候,陸征祥進入了由總理衙門主辦的上海官辦的新式學校--廣方言館,就讀於上海廣方言館,後入北京同文館習外文,尤精俄文。

1893年奉派擔任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翻譯官。日俄戰爭後,在俄國憤而剪去髮辮。陸征祥在俄結識比利時天主教女子培德女士,不顧使館反對,於1899年結婚。

1906年陸征祥升任中國駐荷蘭特命全權大使

1912年辛亥革命後,應總統袁世凱電命,從駐俄大使任所返國出任外交總長,並推動中國現代外交機構之改革,將清代"外務部"改為外交部

袁世凱稱帝其間,曾短暫出任國務卿職務。

陸征祥主掌外交其間,外交部培養了不少傑出的外交官,為中國這一"弱國"爭取到較多利權,奠定了中國外交現代化的基礎,陸征祥居功甚大。

1919年,陸征祥率顧維鈞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組等人出席巴黎和會。

由於山東問題爆發,日本堅持繼承戰敗的德國之權益,中國代表團最終未能簽署合約,成為戰勝國中唯一未簽字者。

中日二十一條,實際的情況較為複雜。 據較為嚴謹的研究和報導指出,中日二十一條的簽訂,主事者是外交部次長曹汝霖

總統袁世凱直接施壓曹儘速簽約,而參與談判的陸征祥則幫助取消了最為不利的第五條條款。

陸征祥和會後即辭去職務滯留比利時照顧生病的夫人,參與天主教本篤會工作,經過教會觀察培訓,成為正式修士並傳教。

1926年培德女士病逝後,陸征祥專心教會事務,二戰其間,幫助受納粹迫害之比國地方群眾,並曾推動抵制日貨之運動,為中國與盟國戰勝而祈禱,受教廷封贈為比國聖伯多祿剛城修道院榮譽院長。

人物生平

童年

陸征祥1871年6月12日出生在上海,父陸雲峰和母吳金靈都信仰基督教新教,陸雲峰還是傳教士。陸夫人產後患了重病,渾身水腫,在病榻上煎熬數年,終於撒手而去,這時陸征祥年方八歲。

陸征祥從小就跟着虔誠的父親,深受其影響。陸雲峰確實是個見地不一般的人,很通達,也很務實。當時中國科舉未廢,做父母的總想方設法要送子弟上學,日後好得個功名,然陸雲峰厭惡官場惡習,根本就不願兒子走科舉之路,他甚至不送孩子上私塾,怕冬烘的學究用陳規陋習束縛小孩,於是他就自己做了陸征祥的啟蒙老師,課本就是《新約福音》。

由於清朝在外交上屢屢失利,又加上一些開明人士呼籲,政府也意識到應有一些懂外語和西方科技的人辦外交、主郵政、礦物和軍事。1862年,北京開辦同文館,第二年,上海開辦了廣方言館,兩館都是總理衙門主辦,旨在培養外語人才,開設的主要課程是法語、英語,同文館還增開格致等課。

陸雲峰有意送子入廣方言館,習得一門外語,以便將來出洋學些實務,好回上海做郵局職員,父子將來也可安逸度日。陸雲峰的這一想法在當時的確算是很出格的,因為那時大多中國人把學外語、留學海外、和外國人共事視為不齒,何況陸雲峰膝下就這麼一個兒子,還要送他"習夷文","依附夷人"?由於進廣方言館要考古文,陸征祥被送進私塾惡補古文。

陸征祥聰穎過人,兩年裡竟讀完了一部《四書》,半本《禮記》,這就是他赴考前的學歷和古文基礎了,赴考廣方言館時陸征祥不過是個十三歲的少年。

進廣方言館後,陸征祥主修法文,雖然年紀最小,卻因為刻苦而成績居前。其間因病休學一年,病癒後,他很快趕上了功課。二十一歲那年他以優異成績從廣方言館畢業,並被推薦入北京的同文館深造,一年後被總理衙門選中放洋,為大清帝國駐俄使館的四等秘書兼譯員。

廣方言館

在赴俄國前,陸征祥和陸雲峰都以為只是出國曆練一番,不料當時駐俄公使許景澄十分欣賞陸征祥,培養平民出身、沒有染上官場惡習、有思進取的這個年輕人做外交官。

陸征祥向許景澄說明二十多年父子二人相依為命,父親歷經艱難,辛辛苦苦照顧他,頂住眾人非議送他進廣方言館,還忍受孤寂讓他進京深造。

後來放他到俄國,也還是為了兒子學些實際本領,今後能回家有個好的出息,從此父子可以團圓,共享天倫之樂。父親正在上海眼巴巴盼自己任滿回國,雖然父親會願意為兒子的前途犧牲一切,但他怎麼忍心?陸征祥陳明心跡後說:"如家父無異議,祥願聽公使安排。"

許景澄也理解陸氏父子情感和難處,思忖片刻後命陸征祥趕緊寫信向父親稟報此事。"如尊翁同意你學外交,你當安心留下矣"。 陸雲峰迴信了:"人貴能自理耳!今予精力尚足自養,汝勉誨,毋以父為念。" 讀到這裡,陸征祥兩眼模糊了。近四十年後,他在回憶錄中寫道父親這封回信時,仍無法自已。

1920年陸征祥任北洋政府外交總長時,在北京百萬莊天主教教會墓園買了一塊地做陸氏家族墓地,並把祖母和父母的墓遷葬至此。一反平日他做人的低調平和,陸征祥親自精心設計了父母的墓碑。該墓坐東南朝西北,立面仿古希臘神廟,墓室四壁鑲嵌着北洋政府首要、各界名流如袁世凱段祺瑞黎元洪溥儀康有為等五十餘人的題詞石刻,他希望以此補償自己未盡的孝心。

從1892年起,陸征祥在俄國公使館一做就是十四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

他剛到彼得堡時才二十歲出頭,一次陪許景澄公使拜會俄國外交大臣穆拉維夫時,穆還對許調侃說許怎麼帶個小男孩來。但幾年後陸就升為參贊,1906年,升為駐荷蘭公使,由於此前中國駐荷公使總由駐俄、德公使兼任,所以他也是中國在荷蘭設使館的第一位全權公使。

1911年,陸征祥又奉命赴俄任特使,參加對1881年簽訂的《中俄陸路通商條約》的修訂,並被告知將任駐俄公使。

這時辛亥革命爆發,革命黨人推翻了清王朝,並聲稱要對前清駐外使團大換洗,而駐俄使團是第一個改組對象,所以陸征祥在彼得堡等了很久也未收到任公使的任命書。

不久,國內卻來電頻頻催他回去任外交總長。原來臨時政府的總理唐紹儀組閣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一來他未參加任何派系,口碑乾淨;二來因他多年出任駐外使團的工作,諳熟西方外交,唐紹儀想借他來建立民國外交部,帶來中國推翻帝制後外交新氣象。

陸征祥一辭再辭,結果連臨時總統袁世凱也來電力邀。眼看辭不掉,陸便在回國前向袁提出三個條件:外交次長應精通英語;他陸某不向他部薦人,他部亦不得向陸某薦人;外交部人事不得由他人干涉。袁世凱答允了,他才啟程回國。

1912年3月30日陸征祥赴任首任外交總長,改外務部為外交部,5月3日通告啟用外交部印。

外交總長

陸征祥出任首任外交總長,也是中國外交建制和管理走向現代化的開始。他憑藉多年在歐洲工作時積累的經驗,着手革除清朝官場遺留下來的陳規陋習,引進較富科學性的管理制度。如按照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外交機構模式擬訂外交部組織法,並據此制定了《外交部官制》,設總長、次長各一名,日常事務由一廳四司一室負責,即總務廳外政司通商司交際司庶政司參事室

他上任後做的第一件事是令總務廳將外交部門前的下水道疏通。原來的總理衙門前下水道淤塞,每逢雨天,門前積水就很深,每位外交官員只好由衙門的差役背進衙門。

衙門改成外交部,陸征祥認為門口積水有礙中國外交部形象,所以先清除了淤塞,讓門面有個新氣象。第二件事是免去部里一切部員的職,由他考察後再任命。

他堅持寧缺勿濫的原則,新組成的外交部竟缺員一百五十名,袁世凱的侄兒也在被裁的一批人中。部里有一餘姓廚師,曾大得慈禧之寵,當年李鴻章亦怕他幾分,李曾考慮用西宴招待外賓,余不干,李只好作罷。余姓廚師還向當時外務總理施壓,委任自己的兒子任部里的秘書。

民國成立後,余廚子以為陸總長不會不買他的賬,起先還不急,發現新外長果然行事與前清老爺大不同,就慌了神,余便帶了幾十隻火腿送到陸外長家,卻被告知趕快帶着火腿走。余廚子離開外交部一事不但在國內讓知情人稱快,連西班牙等國報紙也當新聞刊出,被看着是中國外交部改革的風向標。

培養新人

另一方面,陸征祥開始培養新人。他參考歐洲一些國家外交人員錄用管理制度,定出民國外交部錄用人員三大原則:1.一律經考核後擇優錄取;2.為防止地方派系主義,全國統一考試;3.長於一門外語者優先。他還要求外交部的官員必須學會一門外語。陸征祥真是躊躇滿志,意在改變外行官僚辦外交的局面,使中國外交從此現代化。

當時國內各部官員都無按點到署的概念。陸征祥對自己的部員說:"我陸某無能無德,實愧任外交總長一職,但某有一長,即能按點辦公,故敢要求各位亦如此辦。"當時的外交部也真有一些新氣象。

就這樣,他組建起民國的外交部,創建了民國外交人才培養體系。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當年挑選的六十名青年已有三人任大使、十四人任公使了。

內閣總理

民國第一屆內閣夭折後,陸征祥出任新內閣總理。但由於他本來一介書生,超然政治派別,自然失敗,只得辭職,仍任外長。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之初,派系之爭如同水火,內閣數次更迭,政府更像走馬燈,陸征祥也數次被"請"入閣復又出閣,幾沉幾浮。

陸征祥的性格註定他是要演悲劇的。他善良而軟弱,書生氣十足,有人形容他"謙謹和平而拙於才斷",非常中肯。在一個不良的政治環境裡,這樣的書卷氣只能使他成為野心家的炮灰,成為派系傾軋的最大受害者,所以,他不但實現不了治國強國的理想,還往往客觀上做了野心家的幫閒、幫凶。

袁世凱稱帝一事,陸征祥是反對的,但袁世凱稱帝後,要他當外交總長,他又出任了。儘管他拒絕接受袁世凱的封爵授勳,但他畢竟在這個短命皇朝里稱過臣子,無論他怎麼為自己開脫說是為保存民國外交改革成果也罷,說是不得已也罷,都不能為自己洗脫這恥辱。

被迫簽字

在任期間最令他痛心的還是簽《二十一條》,以及巴黎會議期間政府不斷施壓要他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

還是剛進入外交界時,正逢《馬關條約》一案。許景澄痛心地對他說:子欣,子欣,不可忘了馬關,日後當努力洗盡國恥,收我失地。

出任外長後,陸征祥請林琴南寫了"不忘馬關"幾個字掛在辦公室,提醒自己勿忘國恥。可是,1915年,袁世凱為了穿龍袍,竟要在野的陸征祥再次出任外交總長,代表中國與日本就《二十一條》談判,並命他簽字。

明知是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不簽,日本一定會出動武力,當時中國兵力弱,加上內戰,民眾已在水深火熱中,何堪再加日寇蹂躪?簽,實在不情願,他知道袁世凱不論簽不簽都要犧牲國家和民眾,他只有硬着頭皮接下這任務。

《二十一條》簽字後,陸征祥感到身心俱瘁,他對袁世凱說:"我簽了字,也簽了自己的死案了。"《二十一條》披露後,全國上下群情激憤,人們遊行示威,聲討外交次長的曹汝霖和當時駐日公使陸宗輿,卻未提及主持談判的總長陸征祥,大家也都明白陸征祥是被臨時推出主儀的,是被迫簽的字。

巴黎和會會場

簽了《二十一條》後,陸征祥提出,中國只有對德宣戰,方有希望在歐戰結束後收回國土國權,袁世凱不聽他的。後來黎元洪任總統復請陸征祥任外長,陸又提出如中國宣戰,他便出任。黎元洪不肯宣戰,陸征祥便不當總長閒居在家。直到段祺瑞任總理後對德、奧宣戰,陸征祥才再次出任總長。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作為協約國的一員,是戰勝國,被邀請出席巴黎和會。中國政府便派出外交總長陸征祥、駐美公使顧維鈞、南方政府外交部長王正廷、駐法公使施肇基、駐比利時公使魏震組等五人為代表,組成中國代表團,並任命陸征祥為代表團團長。

陸征祥受命後十分高興,因為這次中國是戰勝國,可以一雪簽"二十一條"之恥。在稍作準備後,他們便踏上了赴歐的征程。當時,海上交通困難,歐亞航線班輪稀少,陸征祥等去巴黎,不得不出山海關經東北、朝鮮日本,然後從日本橫濱登輪橫渡太平洋,途經舊金山、紐約,再穿過大西洋抵巴黎

中國是戰勝國之一,按理可在盟國幫助下收回被德國占領的山東半島,哪知帝國主義早勾結一氣,把山東當禮物送給了日本人。這次,陸征祥和中國代表團的其他成員硬頂住北洋政府壓力,拒不簽字。

陸征祥和顧維鈞等一方面盡力向與會國代表呼籲尋求支持,另一方面向北洋政府表示:寧辭職而不簽字,不賣國。

陸征祥所以能在那種黑暗的政治環境下仍有外交上一番作為,還因為他深受一個人的影響,這就是他奉為恩師的許景澄

1884年,許景澄才三十九歲,便出任駐五國公使。

許景澄一心要栽培陸征祥,但又極討厭拜師或結金蘭一類陋俗,便對使館其他人說因陸是新人,需對其格外多加指點。陸征祥到了公使館後,每天晚上都去許公使的房間,聽公使向他傳授外交禮儀,解答疑問。

外交家

正是由於師從許景澄,陸征祥才走上了職業外交家的路。他後來在外交工作中,無論做公使還是做總長,都不忘教誨,一方面努力吸取歐洲諸國之長,改良中國的外交;另一方面在造就外交人才方面強調德才並重,頗有成績。

陸征祥非常感激愛戴恩師,他把任駐荷蘭公使的第一個月薪水全用來鑄印有許景澄頭像的銀質紀念章,並將其分送國內友人和歐洲一些國家元首,以示對許景澄栽培之恩的感激和對恩師的懷念。

1931年,為紀念恩師遇難三十周年,身在比利時聖安德魯修道院的陸征祥撰文紀念許景澄,還將祭文譯成英、法二種文字並附許的照片,自費刊印成冊,在歐洲廣為散發。

在《一士類稿·一士談薈》(徐一士編著,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年版)中看到該文,茲將其全錄於下:

嗚呼吾師!自庚子七月初四日吾師捐軀就義,至今已是足足三十年矣。回溯在俄時,勉祥學習外交禮儀,聯絡外交團員,講求公法,研究條約,冀成一正途之外交官。祥不才,抱持此志,始終不渝。吾師在天之靈,想鑒之也。己亥春,祥與培德結婚。吾師笑謂祥曰:"汝醉心歐化,致娶西室主中饋,異日不幸而無子女,蓋寄身修院,完成一到家之歐化乎?"爾時年少未有遠識,未曾措意。丙寅春室人去世,祥以孑然一身,托上祖庇佑,居然得入本篤會,講學論道,以副吾師之期望,益感吾師培植之深厚,而為祥布置之周且遠也。嗚呼!生我者父母,助我者吾妻,教育以栽成我者吾師也。今先後俱天國,而祥獨存,豈不悲哉?雖然,祥以衰朽多病之體,自入院後,除朝夕誦經外,與拉丁文道德學哲學神學以及新舊聖書等,無不竭吾智能,以略探其精微。歷時非為不多,用力非為不勤,數年以來,不唯無病,且日蓋強健,此上主之賜。九泉之下,吾師當聞之,當亦為之快慰。祥惟有永遵主命,日頌主名,以終吾年耳。本篤會修士門人陸征祥謹述。夏曆己巳七月初四日。

駐外大使

講門面

陸征祥出任駐荷蘭大使後,到海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租房子做使館。離開彼得堡前,他就向國內定製了家具陳設,又在荷蘭定製了兩輛馬車。由於使館布置精美,馬車氣派豪華,一時海牙人都說中國公使是大闊佬。

陸征祥在海牙打腫臉充胖子講門面,再精打細算,一個男人畢竟無法考慮得周密,多虧他有一賢內助。

涉外婚姻

還是在彼得堡,陸征祥認識了比利時駐俄公使的一個親戚--培德·比夫小姐。培德的祖父和父親均系比利時的高級軍官,她本人舉止嫻雅,又有幾分家傳的剛毅。陸征祥對培德一見鍾情,一生都敬愛有加。

培德身材高大,而陸征祥則清瘦且個頭不高,那種年代,這種涉外婚姻的確罕見,他們竟能和美融洽,更是令人稱奇,他們婚後一直無子女。 在他們二十七年的共同生活中,培德無怨無悔地分擔陸征祥承受的種種誤解和中傷。在他任駐外公使時,培德幫他與各國外交官員聯絡周旋;他回國後,培德也恪守中國習俗不出門,不入社交。

二十七年裡,他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陸征祥任外交總長,培德也跟着回到中國。由於培德深居簡出,許多人都以為陸征祥的太太不願來中國而願留在國外。那時中國的良家女子是不在外面走動的,陸征祥素來喜歡散步,在北京就只好一個人從事這運動了。據陸征祥的回憶錄,當時北京人看到他散步就說:"陸總長想老婆了,想得吃不下飯,整天在外轉悠。"

夫人去世

1926年4月26日,培德在瑞士去世,陸征祥馬上辭去公職(他當時任中國駐瑞士公使)為夫人守喪。次年,他送夫人靈柩回到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培德下葬後,陸征祥的紅塵生活也結束了。

1927年7月5日,他進了本篤會的聖安德魯修道院,同年10月,他經過更衣禮後成為一名初級修道士。

1929年1月,他行過發終身願禮後成為正式修道士,後升為司鐸,

1945年被教廷封為聖安德魯修道院名譽院長。

自他發願進了修道院後,世俗的一切似乎都離他遠去了。

強烈呼籲

二次大戰中,日本侵略了中國,遠在歐洲的陸征祥無法心如止水。他主編了《益世報海外通訊》,並以"木蘭"為筆名撰寫文章,向歐洲婦女介紹中國人民浴血反抗侵略者的情況,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呼籲世界人民支持中國人民反抗侵略者的正義鬥爭。他寫道:"我們中國為求自己生存而戰,也為保存文化和文明而戰,我們中國是在為全世界的公義和利益而戰。"

他呼籲道:"不要間接地幫助日本空軍殺害我們?你們為你孩子買日本玩具,但你付出的錢馬上就會變成上千上萬的炸彈落在我們國土上?使我們幼小的孩子慘遭殺害……"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占領了比利時後,聖安德修道院被充做德軍的軍營,修士們全被趕出修道院。在那些歲月中,陸征祥和比利時人民同甘共苦,以自己的方式進行了許多努力反抗侵略者。他常組織人們一起禱告,藉此與大家互相鼓勵,通報消息,因此還被蓋世太保抓去審訊。蓋世太保向他宣布:不得以任何方式組織聚眾布道。陸征祥一直沒有退縮,仍然和修道院的修士們一起,走到民間,以他們的方式點燃人們的希望,堅定人們與法西斯抗爭的信心。

1945年,二戰結束。陸征祥無限感慨地寫道:"我初涉外交之時正值中國被迫簽訂《馬關條約》,今天我看到被日本踐踏的祖國領土主權一一收回。"

1949年1月,他已病重。修道院的院長南文主教去看望他,對他說:"中國占去了你一半的心。"他無力說話,卻伸出三根手指。南文明白了,說:"中國占去了你四分之三的心。"他疲倦地笑了。

按本篤會規定,修士死後不得擺放花圈輓聯,故陸征祥的追思禮拜上靈前無他物,僅有比利時國王送一花圈,還是修道院破例收下的。修道院的地下墓室有幾十個墓穴,第一行第一孔葬了前任院長,陸征祥安葬在第二行第一孔。中國清末民初的第一外交家就安息在這裡了。

夫人

陸征祥的夫人是一位比他大22歲的比利時人,陸氏一生受她影響很深。她去世後,陸征祥就去比利時作了洋教士。

陸征祥的夫人叫博斐培德,比利時人,其父與祖父均為比利時的將官。陸征祥在比利時留學時,認識了博斐培德,並深深地愛上了她。儘管她比他大22歲,陸的親友與頂頭上司都極力反對,他們倆還是在俄國結了婚。

由於培德年紀比陸征祥要大,又出身於名門世家,家教好,舉止大方,交際活潑,因此,她很快在俄國外交界成為名人,在俄宮成為貴賓。這又使陸不得不佩服敬愛。

袁世凱當大總統期間,曾任命她為總統府禮官處女禮官長,負責招待各國使節夫人。因為她熟悉國際禮節,兼通中、英、法、俄、比等國語言,所以工作相當稱職,頗獲各國使節夫人的讚頌。後來,她因不滿陸征祥受袁世凱脅迫簽訂的《二十一條》,而侮於國人,故不得不辭職,這也可以看出她的節操,高出其夫。

1933 年,培德在巴黎患上重病,彌留之際,寫下了一封遺囑給陸征祥,感人極深。信中說: "子欣,我的病大概沒有希望了。親愛的,你平生一切都對得住我,只是一件我認為最不光彩(即簽訂《二十一條》)。你這件事不僅對不起我,也對不起你的國家,並且對不起上帝。我死之後,你最好趕快到比利時從前我讀書的學院的教堂里去服務,也許能得到上帝的赦免,還可望到天國去。永別了,子欣!你的培德。"

陸征祥看完這篇遺囑後,痛哭流涕,悲痛欲絕,絕食三天之後,便赴比利時的修道院教士去了。從此不問政治,一心修行,後來當上該修道院的院長,直至1949 年去世,未出修道院一步。

外交貢獻

陸征祥貢獻卓著的是中國現代外交體制的建設。1912年10月8日國會通過的"外交部官則",即是出自陸征祥手筆。外交部內設"一處一室一廳四司":秘書處、參事室、總務廳、外政司、通商司、交際司、庶政司,部長下新設一次長,四秘書,分管英、日、法、德相關業務,參事則負責法規與條約之研究草擬。

陸征祥主掌外交其間,說服袁世凱同意廢除清代外務人員"保舉制"(由高官推薦外交人員)任用辦法,禁止他部向外交部"疏通"人事,堅持選拔"不鬧笑話之外交官"。

陸就職後另訂《外交官領事官任用暫行章程》,先將所有部內留任人員免職,再重新依照專業考核,凡無外語外事專業者不予授職,袁世凱之侄兒也因此離任,顧維鈞則甫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返國即被延攬入部。

至於外館,陸征祥廢止了清代由大使統籌包辦使館人事與財政權的舊規,外館預算改由中央每年核撥決算,外館正式人員皆須經中央政府考核任命。

總括而言,民國時期軍閥混戰,中央各部專業化程度甚低,唯有外交部一枝獨秀,培養了不少傑出的外交官,為中國這一"弱國"爭取到較多利權,從而奠定了中國外交現代化的基礎,陸征祥居功最大。

陸征祥最為熟知者是中日《二十一條》《凡爾賽條約》的簽訂,因此導致的負面評價往往歸罪於他。但實際的情況可能更為複雜。

一、據較為嚴謹的研究和報導指出,中日"二十一條"的簽訂,主事者是外交部次長曹汝霖。總統袁世凱直接施壓曹儘速簽約,而參與談判的陸征祥則幫助取消了最為不利的第五條條款(關於二十一條,也有意見認為是日本施壓宣戰,袁世凱被迫接受部分條款)。

二、1919年率顧維鈞(駐美公使)、王正廷(廣州政府代表)、施肇基(駐英公使)、魏宸組(駐比公使)等人赴巴黎出席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會(巴黎和會)。由於山東問題爆發,日本堅持繼承戰敗的德國之權益,中國發生五四運動。戰勝列強不顧中國反對,接受日本要求。

在中國國內巨大抗議聲浪與政府訓令下,中國代表團最終未能簽署和約,成為戰勝國中唯一未簽字者。坊間流傳之認識是,陸征祥在和會後期並未主持中國使團工作,因此抗拒簽署的正義表現多被歸功於顧維鈞。

1945年曾有中國記者至比國採訪陸征祥,據報導陸征祥曾對未來國情提出簡短而著名之警語:"弱國無公義,弱國無外交"。

人物評價

陸征祥,熟悉中國近現代史的人,都知道他曾當過北洋政府的外交總長和總理,在袁世凱的逼迫下,與日本簽署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由此背上了"賣國賊"的罵名。然而,大錯鑄成之後,在以後的日子裡,陸征祥帶着強烈的負罪感,走上了一條漫漫的懺悔之路。

1926年4月26日,他辭去了中國駐瑞士公使一職,不久,於比利時布魯日的聖安德諾修道院修道。從此,當上了一名神父。但祖國在他心裡還一直不能忘懷,

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利用在當地所主辦的報紙,還到各地發表演講,介紹中國軍民浴血奮戰的情況,呼籲歐洲各國人民支持中國抗戰。並利用傳教的方式反抗納粹對比利時的占領,一度還上了蓋世太保的"黑名單"。

抗戰勝利後,他再一次因簽署"二十一條"向國人表示懺悔,並祝賀祖國一雪前恥,衷心希望國家從此走上振興之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