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阿艳的南皮情结​(梁宗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阿艳的南皮情结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阿艳的南皮情结》中国当代作家梁宗强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阿艳的南皮情结

初识阿艳,是在2016年的书展,阿艳喜欢读书,也喜欢买书,我们因《这边风景》这本书而相识。当时书展里只剩下一本《这边风景》,而我们都想买,虽然是我捷足先登,但是我看到阿艳那渴望的眼神,我的心被触动了。最后,我把书转让给了阿艳,我们的交易是在微信中进行的,我们自然地也成了微信好友。

后来在聊天中,我知道阿艳之所以买《这边风景》是因为思乡,或许是爱屋及乌吧!这本书的作者是王蒙,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人,阿艳也是南皮人,并且大家都姓王,说起来,她与王蒙还是同一个祖宗的。阿艳问我:“南皮认识不?”我开玩笑地回答道:“黄皮,陈皮,周扒皮,我倒是听说过,至于南皮嘛,我真的是不知道哦!我的地理是体育老师教的!还请王仙姑指点迷津!”阿艳听了我的回答,咯咯地笑了起来。“你的历史应该不是体育老师教的吧?”阿艳笑着问道,“这科倒不是!”我神秘地一笑。“强哥,那我来考考你,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的是谁?阿艳一脸正经地说,像一个考官在考自己的学生。我挠了挠后脑勺,特意把声音拉长:“张——之——洞”。“答对啦,表扬他,顶呱呱!”阿艳用幼儿的口吻指着我笑道,我们俩都笑了,笑得前俯后仰。

阿艳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虽然是个来粤西的打工妹,但她很上进,平时喜欢读书、写作,我们就是因为读书、写作而结缘的。阿艳的字里行间,很多地方都流淌着浓浓的乡情,我曾跟随她的文字浏览了南皮的风光。南皮东临苍茫的渤海,西依神奇的大运河。南皮因河而生,因河而兴,因河而美,正是因为有河的滋润,南皮变得山青水秀,人杰地灵。中华诗祖尹吉甫把《诗经》之根留在了南皮,从南皮走出来的张之洞,把南皮人的精气神带到了全国。国人忘不了京汉铁路,忘不了“汉阳造”,忘不了农务学堂,更忘不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当然,从南皮走出的名人不只是尹吉甫、张之洞、王蒙,他们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罢了。

去年的重阳节,我约阿艳去南国风筝场放风筝,她看到漫天飞舞的风筝,就想起了故乡,嘴里情不自禁地哼着故乡的歌儿“姐妹二人忙不停,梳洗打扮把衣更,镜子照花容……姐姐穿的是葱心绿,妹妹穿的是石榴红,裙子系腰中……”哼着,哼着,阿艳的眼角竟然有点湿润。我们找一张石凳坐下,阿艳跟我说起了关于这首落子小调《放风筝》的故事。小时候,阿艳生活在南皮的乡下,冬天的夜特别漫长,夜里的落子房特别热闹。灯火通明的院子里时断时续地传来二胡悠扬的乐声,大孩子有模有样地摆着pose,小孩子则忸忸怩怩地学着,迷人的夜色和略带沙哑的丝竹以及孩子的打闹声,给寂静的冬夜注入了一股活力与欢乐,哪怕多年以后,这一幕幕依然保存在阿艳的心中。

既然想家,我问阿艳为什么不回去。她说自己的父母已经仙去,她只有一个姐姐,嫁到了我的故乡,她是为了姐姐留下来的。我听了阿艳的话,不禁黯然。想起了一句有名的唐诗“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此时的我好像成了多嘴的“杜鹃”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理解阿艳的选择。

前年冬天,阿艳托人从老家给我快递了一箱南皮冬枣。南皮冬枣真是美味的水果,它皮薄质嫩、脆甜适口、鲜香多汁,果肉丰盈而饱满,食后唇齿留香,令人回味悠长。吃完南皮的冬枣,我对南皮的窝头更是期待了,听说那是老佛爷慈禧喜欢吃的东西,能吃上一口那真是莫大的荣幸。当然,我对南皮的粉皮、嘎巴、菜团子、鸭梨等也是垂涎三尺。

去年冬天,我们几个文友跟着阿艳回南皮,一路上,她兴奋地唱起了南皮的歌谣“羊巴巴蛋,上脚撮,我是你兄弟你是俺哥,打壶酒,咱俩喝,喝醉了,打老婆,打死老婆怎么过?有钱的,再说个,没钱的,背着个鼓子唱秧歌”,车未到南皮,车厢里满是南皮的味道

在南皮旅游的几天,我终于如愿以偿,不但吃到了粉皮、嘎巴、菜团子和鸭梨,而且还浏览了大运河两岸的秀色,来到有“美丽河北最美文化广场”之称的香涛公园,瞻仰了张之洞的雕像,到县城西大街看望了古老的明槐, 我们还来到了阿艳日思夜想的故乡——潞灌乡龙堂村,感受到了精准扶贫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这片土地带来的巨大变化。

在龙堂村的时候,我经常能看到阿艳的笑容。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在游子的心中,故乡一草一木是挥之不去的乡愁,我想,这也是阿艳的南皮情结吧![1]

作者简介

梁宗强,80后,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