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拉伯天文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阿拉伯天文也稱伊斯蘭天文學或穆斯林天文學。一般所說的阿拉伯天文學是指公元七世紀伊斯蘭教興起後,直到十五世紀左右各伊斯蘭文化地區的天文學。在這段時期里阿拉伯天文學大體形成了三個學派,即巴格達學派、開羅學派和西阿拉伯學派。

阿拉伯天文學基礎介紹

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中國史稱黑衣大食)於762年在巴格達建都以後,除了以伊斯蘭經典《古蘭經》中有關天文學知識為基礎外,又研究學習巴比倫和波斯的天文學知識,而且積極招攬人才,翻譯印度婆羅門笈多著的《增訂婆羅門歷數全書》和希臘托勒密著的《天文學大成》等許多書籍,作為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公元829年,巴格達建立天文台,在這裡工作過的著名天文學家有法干尼等人。法干尼著有《天文學基礎》一書,對托勒密學說作了簡明扼要的介紹。賈法爾·阿布·馬舍爾著《星占學巨引》,後來在歐洲傳播甚廣,是1486年奧格斯堡第一批印刷的書籍之一。阿拉伯學生提出博士論文證明地球是平的 已通過批准

理論及成果

另外,塔比·伊本·庫拉發現歲差常數比托勒密提出的每百年移動一度要大;而黃赤交角從托勒密時的23°51'減小到23°35'。把這兩個現象結合起來,他提出了顫動理論,認為黃道和赤道的交點除了沿黃道西移以外,還以四度為半徑,以四千年為周期,作一小圓運動。為了解釋這個運動,他又在托勒密的八重天(日、月、五星和恆星)之上加上了第九重。塔比·伊本·庫拉的顫動理論,曾為後來許多的穆斯林天文學家所採用,但是他的繼承者巴塔尼倒是沒有採用,現在知道這種理論是錯誤的。巴塔尼是阿拉伯天文學史上偉大的天文學家,伊斯蘭天文學中的重要貢獻大多是屬於他的。他最著名的發現是太陽遠地點的進動;他的全集《論星的科學》在歐洲影響很大。比巴塔尼稍晚的蘇菲所著《恆星圖象》一書,被認為是伊斯蘭觀測天文學的三大傑作之一。書中繪有精美的星圖,星等是根據他本人的觀測畫出的,因而它是關於恆星亮度的早期寶貴資料,現在世界通用的許多星名都是從這裡來的。[1]

研究記載

《伊爾汗曆數書》中測定歲差常數為每年51",相當準確。一百多年後,帖木兒的孫子烏魯伯格又在撒馬爾罕建立一座天文台。烏魯伯格所用的象限儀,半徑長達40米。他對一千多顆恆星進行了長時間的位置觀測,據此編成的《新古拉干曆數書》,這是托勒密以後第一種獨立的星表,達到十六世紀以前的最高水平。公元十世紀初,在突尼斯一帶建立了法提瑪王朝(909~1171年,中國史稱綠衣大食)。這個王朝於十世紀末遷都開羅以後,成為西亞、北非一大強國,並在開羅形成了一個天文中心。這個中心最有名的天文學家是伊本·尤努斯,他編撰了《哈基姆曆數書》,其中不但有數據,而且有計算的理論和方法。書中用正交投影的方法解決了許多球面三角學的問題。他匯編了自829年至1004年間阿拉伯天文學家和他本人的許多觀測記錄。977年和978年他在開羅所作的日食觀測和979年所作的月食觀測,為近代天文學研究月球的長期加速度提供了寶貴資料。與伊本·尤努斯同時在開羅活動的還有一位光學家海桑。他研究過球面像差、透鏡的放大率和大氣折射。他的著作通過培根和開普勒的介紹,對歐洲科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西班牙哈里發王朝(又稱後倭馬亞王朝,中國史稱白衣大食)最早的天文學家是科爾多瓦查爾卡利。他的最大貢獻是於1080年編制了《托萊多天文表》。這個天文表的特點是其中有儀器的結構和用法的說明,尤其是關於阿拉伯人特有的儀器--星盤的說明。[2]

天文學的貢獻

人們通常認為,「科學的」的認識論和方法論起源於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實際上,在這2500年之前,即距今5000年前,阿拉伯半島的兩河流域已經開始了對星空的「科學觀察」。早在4000年前「定義」了天球為360度,一天24小時,1小時60分鐘。確定了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的日期。阿拉伯文明對天文學的貢獻

阿拉伯帝國時期成果顯著

最早的天文學家可能要算著名地理學家花拉子密,他在印度和希臘天文曆法的基礎上,以法扎里的天文表為藍本,制定出著名的花拉子密天文曆表,取代了印度和希臘的各種天文曆表。在它使用100多年後,西班牙的天文學家曾對其進行過校正。1126年英國人艾德拉把它譯成拉丁語,成為東西方多種天文曆表的藍本,它還曾經傳入中國。[3]

相關視頻

阿拉伯文化之都-沙迦

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