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阿姐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阿姐鼓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称;阿姐鼓

音乐风格;世界音乐

外文名称;Sister Drum

专辑语言;中文

专辑歌手;朱哲琴

发行地区;全球

曲目数量;7首

发行时间;1994年

'''阿姐鼓'''》是朱哲琴于1995年5月10日发行的专辑,共收录7首歌曲。专辑的制作人是李苏友,音乐总监是何训田。

1995年《阿姐鼓》在56个国家和地区同步发行,成为国际唱片史上第一张全球发行的中文唱片。该专辑于1995年获美国录音协会“经典唱片奖”、台湾金鼎奖“最佳专辑奖”,于1996年获中国广电部“双向奖声乐类一等奖”。[1]

创作背景

这张专辑取材中国西藏风土民情,阿姐鼓是一个遥远的传说故事,所以专辑最终定名为《阿姐鼓》。整张专辑的概念由何训田主导。

1993年,在合作了《黄孩子》专辑后,张扬朱哲琴的声音能量、寻找更深层次人类精神的音乐制作,成了朱哲琴与何训田第二张专辑《阿姐鼓》的创作动机。

阿姐鼓》是何训田创作多年的作品,期间何训田多次去到西藏寻找自己。1994年,何训田多年的积累和创作上的感觉重合了,于是最终完成这首歌。

1994年夏天,朱哲琴为体验《阿姐鼓》的创作去到西藏。一天深夜,朱哲琴来到布达拉宫山脚下,独自蜷坐至天明,看月亮和星星。早晨四五点钟,朱哲琴听见远处传来叮叮咚咚的声响,是去天葬的人经过那个地方。中秋节的上午,在前往哲蚌寺的路上,经过一个藏民的小院时,朱哲琴看到一位藏族母亲在给婴儿抹酥油。听着人们晨起安抚已逝灵魂的早祷声,看着日光下双手拥抱着初生的婴儿,她在那一刻体验到,最后的死去和最初的诞生一样,都是很温馨的时光。在经历了很多事情从西藏回来后,朱哲琴唱起《阿姐鼓》中的歌已有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悟。

朱哲琴在录制这张专辑时,每首歌曲从头至尾原声演唱,没有经过任何剪辑混音,更由于她深沉情感的自由宣泄。何训田大量采用西方电子合成器,用最原始的收录方法,完成的作品却充满浓烈的东方民族风味。

有人曾劝朱哲琴将专辑中的歌曲用英文翻唱,以便更好地进入西方市场。但是朱哲琴认为没有必要,因为这是她想做的音乐,东方语言是这音乐构成中不可分割的因素。

这张专辑的制作过程中,朱哲琴当时的唱片公司投了一部分钱,但唱片公司后来觉得这张专辑在经济回收上应该没有什么成果,所以不愿意再投钱。于是朱哲琴拿出所有积蓄,与唱片公司签下合约要求海外版权归她。后来国际华纳唱片看中这张专辑,委托其子公司台湾“飞碟”唱片公司进行代理在全球发行的。朱哲琴的唱片公司这才意识到现实收益,说服朱哲琴把专辑的海外版权归属合同取消。

专辑封面上,有三个朱哲琴站在喜马拉雅山上,这三个人代表轮回,东方人对生命的价值观是生生不息的。天地人,它是生生不灭的,是相生相续的。

这张专辑的创意、制作以西藏为出发点,颂扬天地的精神,有深刻的意境和独有的特色。整张专辑时而高潮叠起,时而又婉如平湖。

本专辑的录音制作非常的Hi-Fi,每一首歌曲都有其独到之处,低频、人声、合唱融为一体,百听不厌。其中第2首《阿姐鼓》是整张专辑中突变性最大的一曲。此曲在约两分钟时,低频骤出,份量十足,厚实而有力,很多小口径音箱就此现形,低音单元拍边,有的则更是出不来如此低的低音。此曲将本碟的制作水平展现得淋漓尽致。第六首《卓玛的卓玛》则是低频最丰富而最具弹性的一曲了。全曲始终贯穿着丰富的低频和人声唱的“卓玛”,播放时,完全没有人声和乐器混杂一团的感觉,而是各就其位,活晰而有条理,集中展现了人们对崇高境界的向往和追求。此曲对组合的综合再现力有很高的要求,如若控制不好,则会有拖泥带水之感。老实说,要将此曲的低频播好,功放的功率至少应在百瓦以上。否则,音量稍大,则会动力不足。类似的像本专辑中的第1首《没有阴影的家园》,第4首《天堂·地狱》,第3首《天唱》,都有异曲同工之处。特别是第3首《天唱》,唱法变换多样,极富表现力的人声,表达了一种虔诚而不含太多宗教色彩的情感,其中最出色的是此曲的合唱部分,仿佛给人以无限的光明和生死轮回、天人合一的感觉,音乐和歌声更加开阔,仿若置身于天境之中。

参考来源

朱哲琴《一个真实的故事》,后来才有的《阿姐鼓》!

参考资料

  1. 什么是阿姐鼓,360问答 , 2013年09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