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阿司匹林肠溶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阿司匹林肠溶片
原图链接  

阿司匹林肠溶片抑制血小板凝聚,预防心肌梗死阿司匹林对于血小板凝聚是有抑制作用的,因此阿司匹林肠溶片,主要是作用于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疑似患者的发病风险,还能够预防心肌梗死的复发,用于中风的二级预防以及预防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能够降低心血管危害因素患者的发病几率,包括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抽烟的病史,心梗发作的风险。

成分

本品主要成份为阿司匹林。

性状

本品为肠溶包衣片,除去包衣后显白色。

药理作用

  1. 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可能作用于下视丘)的可能性;
  2. 抗炎作用: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由于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而起抗炎作用。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趋化性等也可能与其有关;
  3. 解热作用;可能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此种中枢性作用可能与前列腺素在下视丘的合成受到抑制有关;
  4. 抗风湿作用:抗风湿的机制,除解热、镇痛作用外,主要在于抗炎作用;
  5. 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而起作用[1]

适应症

  1. 镇痛、解热:可缓解轻度或中度的疼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及月经痛,也用于感冒和流感等退热。本品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引起疼痛和发热的病因,故需同时应用其他药物对病因进行治疗。
  2. 抗炎、抗风湿:为治疗风湿热的常用药物,用药后可解热、使关节症状好转并使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风湿热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治疗和预防心脏损害及其他合并症。
  3. 关节炎:除风湿性关节炎外,本品也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改善症状,但须同时进行病因治疗。此外,本品也用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幼年型关节炎以及其他非风湿性炎症的骨骼肌肉疼痛,也能缓解症状。但近年在这些疾病已很少应用本品。
  4. 抗血栓:本品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可防止血栓形成,临床用于预防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5. 用于小儿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的治疗。[2]

规格

(1)25mg;(2)40mg;(3)50mg;(4)100mg;(5)300mg。

用法用量

口服,一日75mg-160mg,每日1次,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

  1. 一般用于解热镇痛的剂量很少引起不良反应。
  2. 长期大量用药(如治疗风湿热)、尤其当药物血浓度>200μg/ml时较易出现不良反应。
  3. 血药浓度愈高,不良反应愈明显。
  4. 较常见的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由于本品对胃粘膜的直接刺激引起)等胃肠道反应(发生率3%-9%),停药后多可消失。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可有胃肠道出血或溃疡。
  5. 中枢神经:出现可逆性耳鸣、听力下降,多在服用一定疗程,血药浓度达200-300μg/L后出现。
  6. 过敏反应:出现于0.2%的病人,表现为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或休克。多为易感者,服药后迅速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可致死亡,称为阿司匹林哮喘。有的是阿司匹林过敏、哮喘和鼻息肉三联症,往往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7. 肝、肾功能损害,与剂量大小有关,尤其是剂量过大使血药浓度达250μg/ml时易发生。损害均是可逆性的,停药后可恢复。但有引起肾乳头坏死的报道。[3]

药物相互作用

  1. 与其他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同用时疗效并不加强,因为本品可以降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的生物利用度。再则胃肠道副作用(包括溃疡和出血)却增加;此外,由于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加强,还可增加其他部位出血的危险。本品与对乙酰氨基酚长期大量同用有引起肾脏病变包括肾乳头坏死、肾癌或膀胱癌的可能。
  2. 与任何可引起低凝血酶原血症、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或胃肠道溃疡出血的药物同用时,可有加重凝血障碍及引起出血的危险。
  3. 与抗凝药(双香豆素、肝素等)、溶栓药(链激酶、尿激酶)同用,可增加出血的危险。
  4. 尿碱化药(碳酸氢钠等)、抗酸药(长期大量应用)可增加本品自尿中排泄,使血药浓度下降。但当本品血药浓度已达稳定状态而停用碱性药物,又可使本品血药浓度升高到毒性水平。碳酸酐酶抑制药可使尿碱化,但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不仅能使血药浓度降低,而且使本品透入脑组织中的量增多,从而增加毒性反应。
  5. 尿酸化药可减低本品的排泄,使其血药浓度升。本品血药浓度已达稳定状态的患者加用尿酸化药后可能导致本品血药浓度升高,毒性反应增加。
  6. 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可增加水杨酸盐的排泄。 [4]

贮 藏

密封。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