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閣臣,在明代是內閣大學士和以翰林學士入職內閣者的別稱,又稱輔臣 ;在清代,則是大學士和內閣學士的別稱,後來也被用來指稱清朝責任內閣的成員。
- 因其入閣辦事,故稱。
- 在當代,“閣臣”亦被新聞媒體用於指代一些國家的內閣成員。
內閣,即大內之閣。
- 因其辦公的殿閣在大內,所以叫內閣。明代的內閣,並非法律上的中央政府,實質上是皇帝的秘書機構,皇帝的顧問官,類似於今天的公司顧問。
- 明朝內閣是「不是政府的政府」,內閣成員叫閣臣和輔臣。
- 明代的閣臣是大學士,也叫內閣大學士。因為辦公地點或在殿,或在閣,所以又叫殿閣大學士。朱元璋時期有華蓋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等等,清朝增加體仁閣。
- 明代廢除中書省及丞相等職,設殿閣大學士,建文帝時改“大學士”為學士。朱棣篡位後,設立內閣,以翰林翰林院官員解縉、黃淮、胡廣等人入直;
- 至明仁宗,又拔擢拔擢閣臣,任命翰林學士、左春坊大學士楊士奇為華蓋殿大學士,提拔翰林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楊榮為謹身殿大學士;
- 逐漸形成了華蓋殿、謹身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等大學士,為皇帝顧問。
- 閣臣又被稱為輔臣,其中位居首席者稱“元輔”、“首輔”(即內閣首輔),職權最重,主持內閣大政。
- 清朝在入關前曾設內三院,順治、康熙年間兩度改設內閣,有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等大學士。
- 晚清改革官制,光緒末年改組內閣,設會議政務處,以各部尚書為內閣政務大臣。宣統三年,改設責任內閣(清朝責任內閣),舊內閣大學士改在翰林院排列班次,新內閣則設置內閣總理大臣和內閣協理大臣各一人,另設國務大臣十人,等等。
- 新內閣的成員,有時也被稱為閣臣。
歷史上閣臣與宰相的關聯性
- 內閣在明代政治體制中的地位很微妙。一方面,它處於皇帝與中央部、院之間,發揮著協調的作用。
- 明朝後期的嘉靖皇帝在嚴嵩垮台後,對內閣曾有一番評語,認為內閣「雖無相名,實有相職」。隆慶年間的首輔大學士高拱也說,內閣「雖無宰相之名,有其實矣」。
- 內閣大學士卻又覺得辦起事來縮手縮腳。萬曆末年的內閣大學士葉向高就說:「閣臣無相之實,而虛被相之名。」
- 有人說閣臣是「有名無實」的宰相,也有人說閣臣是「有實無名」的宰相。
- 洪武十三年(1380 年),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及中書省丞相。近兩千年的宰相制度被廢除了。平均計算,朱元璋每天要閱讀二百零七份奏章,處理四百二十三樁政事。
- 誰來協助皇帝治理國家;六部、都察院等機構並列所帶來的支離破碎的中央權力,由誰來進行協調。
- 廢中書省後不久,朱元璋設立殿閣大學士,從翰林院中選擇儒臣為殿閣大學士,以備顧問,向皇帝提供咨政議政的服務。
- 到永樂初年,內閣制度初現端倪。朱棣即位命令入閣的七位閣臣,主要任務有兩項,一是為皇帝起草詔令,一是與皇帝商議機務。
- 內閣學士備顧問,最初多半是靠著與皇帝面對面的交談來實現的。然而,隨著皇帝日益深居簡出,內閣學士的顧問之責,只能通過書面意見呈現,面交流越來越制度化,內閣開始代皇帝批答奏章,即「票擬」。
- 票擬又稱條旨、票旨、票本、擬票,是指內閣大學士用墨筆在小票上寫下意見,再將小票貼在奏疏之上,交給皇帝,以備決策參考。
- 內閣專職票擬,始於正統皇帝朱祁鎮時期。
- 票擬的對象是諸司的章奏,表達的是內閣對章奏的處理意見。每次票擬之後,內閣都會留下底簿,稱作「絲綸簿」。票擬的效力雖然取決於閣臣對皇帝的影響力,但是在票擬成為一種制度之後,皇帝也不得不重視內閣的票擬。為此,內閣被稱作「政本之地」「政府」。
- 內閣擁有票擬權的初期,票擬一般由閣臣商議而行。然而,到後來,入閣最早、最受皇帝眷顧的閣臣的地位越來越突出,稱作「首輔」「元輔」。
- 晚明學者王世貞說,弘治、正德年間,閣臣中「居首者始秉筆」。到嘉靖、隆慶、萬曆年間,首輔的權力更大,形成了首輔專票的局面。
- 萬曆皇帝年幼,內閣首輔大學士張居正幾乎行使的是攝政的權力。其他閣臣,唯張居正馬首是瞻。
- 作為輔佐皇帝決策的機構,內閣填補了明朝廢宰相之後的權力空間。內閣大學士也常被人們稱為「相」。內閣大學士只是皇帝的助手,並不能自主決斷事務。
- 內閣大學士必須結納其他官員,才能實現自己的施政目的,同時也會形成自己的權力小集團。[1]
內閣閣臣平時如何分配權利
- 內閣大臣是否兼部務。答案是除非明確監管部務,否則閣臣不管部務。
- 歷史中明朝高拱是明確“掌吏部事”的大學士,所以他要管吏部事務,同時,這時候沒有專職吏部尚書,李春芳和張居正的“吏部尚書”皆是階官而非職事官。
- 徐階帶有“吏部尚書”的階官,但他不管吏部事,而真正的吏部尚書則是楊博。
- 我們還能看到很多掌部務的大學士,比如“命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趙貞吉兼掌都察院事。
- ”(《明世宗實錄》卷四百三十三嘉靖三十五年三月癸亥條)、“上敕吏部曰:成國公朱希忠、駙馬崔元、輔臣翟鑾、大宗伯嚴嵩日侍朕躬,忠勤罔懈。希忠、元各加太保;鑾加少傅,兼謹身殿大學士;嵩兼武英殿大學士,入閣辦事,仍掌禮部事,免其奏事承旨。希忠等各疏辭免,上俱優旨褒答,不允。”這些都是兼掌部務的大學士,是要特別強調的,一般情況下,不做強調的就是不兼部務的。
- 內閣大學士是否能正常地行使權力,還要看皇帝是否信任。皇帝信任,自然就壓倒一切了。[2]
参考來源
- ↑ 靖遠反邪. 閣臣是「有名無實」的宰相?明朝內閣的由來. 每日頭條. 2017-12-22 [2020-07-06] (中文).
- ↑ 朱武鎬. 明朝以六部尚書入閣的內閣閣臣兼管部務麼?另外內閣閣臣平時怎麼分配權利的,是討論決定還是首輔一言決定?. 知乎. 2018-05-29 [2020-07-06]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