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长相思·花似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长相思·花似伊 》
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词

《长相思·花似伊》是由北宋词人欧阳修所写的一首送别词。 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词人任夷陵县令。时年欧阳修30岁,曾经洛阳的奢华生活与现实偏远冷清的夷陵生活形成反差,而今又在长江边送走心爱的人,两地分离,不知何时相见,看着江边的花儿和两岸鸳鸯成双地飞舞,被贬失意加上离别相思之情,于是作此《长相思·花似伊》以表。

该词上片描写送别情境,下片则转写别后情境。全词以景语结情,熔情入景。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长相思·花似伊

作品出处;《欧阳修全集》

文学体裁;词

作者;欧阳修

创作年代;北宋

作品原文

《长相思·花似伊 》[1]

花似伊

柳似伊

花柳青春人别离

低头双泪垂

长江东

长江西

两岸鸳鸯两处飞

相逢知几时

白话译文

看着花儿像一样,柳枝像你一样;花儿柳枝已青的春天,人却要别离,低下头不禁流下两行清泪。

长江的东边,还有那长江的西边,两岸的鸳鸯在东西两处飞舞着,(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次相逢呢?

词句注释

⑴长相思:词牌名。唐教坊曲。《古诗十九首》有“客从远方来 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作者未知)得名。又名《双红豆》、《忆多娇》。

⑵花柳:花和柳。《楚辞·九歌·少司命》:“悲奠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唐,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步展随春风,村村白花柳。唐,聂夷中《劝酒》诗之二:“人间荣乐少,四海别离多。”

⑶鸳鸯(yuān yāng):本鸟名,此比喻恩爱夫妻。汉·司马相如《琴歌》之一:“室迩人遐独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唐,温庭筠南歌子》:“不如从嫁与,作鸳鸯。”

⑷几时:什么时候。唐·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宋·苏轼《儋州》诗之二:“荔枝几时熟,花头今已繁。”

作品鉴赏

词的上阕从眼前所见流水写起,并且目送远波,想象这流水将流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再想到吴中(江南)的山也面带愁容,正是花繁柳茂的时节,花如人,柳如人,正在花柳最美的春天,人却要别离了。实则深切怀念远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能从吴地归来,过瓜洲古渡,溯流北上与自己相会,但同样汴水、泗水是一去不复回的,随之南下的爱人大概也和河水一样,永远离开了他。伊人面若桃花眉似柳,正楚楚可怜地低头泣下,原来是因心上人即将离别而黯然神伤。

于是就在下阕抒发了自己的相思之痛,恋人被大江分隔,一个住长江头,一个在长江尾,仿佛是两岸的鸳鸯两处飞,相逢机会知道等到什么时候?这位“花柳青春”的妻子就只好“低头双泪垂”了。绵绵相思之情,尽在结句的设问之中。

这是一首抒写离别之情的作品。描写一对青春别离的夫妇,别后妻子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思念,并亟盼早日与丈夫相逢团聚。短短几句,把归人行程和愁怨的焦点都简括而又深沉地传达了出来。尽管佳人已去,妆楼空空,可作者还是一片痴情,终难忘怀。 全词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的离情别绪,深深的思念和由此产生的绵绵的怨恨,又频用叠字叠韵,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风味,更加抒发悠悠不尽的“思”和“恨”。

名家点评

武汉大学副教授、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谭新红《欧阳修词全集》:词风清新明畅,具有民歌风味。

当代宋词研究学者俞朝刚、周航《全宋词精华》:此词抒写青年男女的离别相思之情。两片一二句均用复沓语,言短意长,委婉缠绵,读来颇有民歌风味。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罗漫《宋词新选》:语言浅近如民歌,但境界宽广,清淡,有不绝如缕的余音余味。

南开大学教授、鲁迅学生李霁野《李霁野文集》:伊人如花似柳,但在青春美好时期,两人离别了,不免令人伤心垂泪。这是人生常有的事,也是常人之情,写得平易自然。下片具体写到身居两地,后会难期,也写得平易自然。但语浅情深,同前一首词对读,似乎可以说: “淡妆浓抹两相宜”吧!

古诗文鉴赏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籍贯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2]

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3]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4]

欧阳修一生宦海浮沉,曾三遭贬谪,仕途不像晏殊那么顺利,对人生命运的变幻和官场的艰险有较深的体验。表现这类情感的词作虽然不太多,但毕竟显示出一种新的创作方向,即词既可以写传统的类型化的相思恨别,也能够用以抒发作者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他有名的《朝中普·平山堂》(平山栏槛倚晴空)更展现出他潇洒旷达的风神个性。这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用词来表现自我情怀的创作方式对后来的苏轼有着直接的影响。[5]

视频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二)理想照亮现实

秒懂百科欧阳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