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峽(重慶)國家地質公園
長江三峽(重慶)國家地質公園 |
中文名稱;長江三峽(重慶)國家地質公園 位置;跨重慶市、湖北省 開園時間;2010年1月14日 面積;25000平方公里 |
長江三峽(重慶、湖北)國家地質公園於2004年通過國土資源部審批,跨重慶市、湖北省兩個省市。其中長江三峽(重慶)國家地質公園重慶市境內含奉節縣、巫山縣和巫溪縣的眾多地質遺蹟,劃分為奉節園區、巫山園區和巫溪園區。經過6年規劃建設,園區已成為既有地質地貌景觀又有古生物遺蹟、地質災害遺蹟等的綜合性地質公園和科普公園。園內有著名的瞿塘峽、巫峽、天坑地縫、"巫山人"遺址和大溪文化遺址,以及大寧河上的小三峽、小小三峽等自然景觀,景觀資源保存完好,生態環境優良。
目錄
序言介紹
2010年1月14日,長江三峽(重慶)國家地質公園揭碑開園儀式在重慶市奉節縣寶塔坪旅遊碼頭中心廣場舉行。
儀式由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李大武主持。
來自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重慶市國土房管局,巫山縣、雲陽縣人民政府和國土房管局,北碚區、璧山縣、武隆縣國土房管局,以及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重慶136地質隊、重慶交旅集團、四川九0九地質隊等16個單位47位領導應邀出席了揭碑開園儀式。
縣"四大家"領導和相關部門及鄉鎮負責人參加了揭碑開園儀式。
公園概況
長江三峽國家地質公園是國土資源部批准建設的第三批國家地質公園之一,涵蓋長江三峽(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主幹流兩側,西自重慶奉節縣白帝城,東抵宜昌南津關,行政區劃包括了湖北省宜昌市的夷陵區、秭歸縣和恩施市的巴東縣和重慶市的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的眾多地質遺蹟。
如瞿塘峽、巫峽、天坑地縫、"巫山人"遺蹟以及大寧河、小三峽、小小三峽等。[1]
面積約25000平方公里。
以地質地貌類型為特色,地質遺蹟種類齊全。
公園特點
這一帶有中國南方距今32億年前形成的最古老的變質岩基底,又有記錄自晚太古宇以來地殼和古地理演化歷史的完整的地層剖面和所發育的各門類化石以及重大構造地質事件和海平面升降事件所留下的記錄,包括國內外著名的震旦系層型剖面,眾多岩石地層單位的命名剖面;還有後期新構造運動及河流、岩溶、地下水和風化作用所塑造的峽谷、溶洞和河湖景觀以及地質災害的記錄。
宜昌黃花場和王家灣地質構造,被國際地層委員會和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確定為"金釘子"。"金釘子"是全球地質時間點劃分的唯一標準。
目前,全球有60個"金釘子",中國有7個。在相距不到20公里的範圍內擁有兩個"金釘子",屬世界罕見。
公園以長江幹流兩側地質地貌為特色,地質遺蹟種類齊全。
長江三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峽谷之一,岩溶和峽谷地貌景觀資源極為豐富。
此外還有記載8億年以來地殼演化歷史的最為完整的地質剖面,含有古生物化石達30多個門類、數千個物種。
這裡又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保存有200萬年前的"巫山人"以及"大溪文化"、"巴楚文化"和"三國遺址"等大量古文化遺存。
三峽大壩和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是現代水利建設的典範,大規模的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和移民遷建等生態工程是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實踐。
公園是世界上少有的集峽谷、溶洞、山水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地質公園;是解讀地殼演變,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教科書,是領略峽谷岩溶地貌、了解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旅遊勝地。
主要看點
長江三峽
長江三峽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是中國10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40佳旅遊景觀之首。它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長204公里。
這裡兩岸高峰夾峙,江面狹窄曲折,江中灘礁棋布,水流洶湧湍急。
瞿塘峽為長江三峽之一,西起奉節縣白帝山,東迄巫山縣大溪鎮,總長8公里,是三峽中最短的一個,但最為雄偉險峻。
難怪古代詩人發出"縱將萬管玲瓏筆,難寫瞿塘兩岸山"的讚嘆。
湍急的江流,闖入夔門,在緊逼的峽谷中奔騰咆哮。船駛峽中,真有"峰窟行"之感。
巫峽西起巫山縣城東面的大寧河口,東迄巴東縣官渡口,綿延四十餘公里,包括金盔銀甲峽和巫山十二峰。
峽谷特別幽深曲折,是長江橫切巫山主脈背斜而形成的。
巫峽又名大峽,以幽深秀麗著稱。
整個峽區奇峰突兀,怪石嶙峋,峭壁屏列,綿延不斷,是三峽中最可觀的一段,宛如一條迂迴曲折的畫廊,充滿詩情畫意,可以說處處有景,景景相連。
特別是巫山十二峰,千姿百態,其中神女峰最高,它宛如一位少女,婷婷玉立於雲霧縹緲之中,時隱時現,給人間留下了許多神奇的傳說。
兩岸風景優美,大詩人屈原、李白、杜甫、蘇東坡、陸游等都曾游此留詩。
西陵峽西起香溪口,系至南津關,約長70公里,是長江三峽中最長的一個,以灘多水急聞名。
整個峽區由高山峽谷和險灘礁石組成,峽中有峽,大峽套小峽;灘中有灘,大灘含小灘。
自西而東依次是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崆嶺峽、燈影峽四個峽區,以及青灘、泄灘、崆嶺灘、腰叉河等險灘。
解放後,經過多年的整治,航道已大為改善,從而結束了"三峽千古不夜航"的歷史。
雲陽盤石石林
在重慶市雲陽縣盤石鎮雲陽長江大橋附近南岸,有一片長1公里、寬300多米的江底奇石,只在每年枯水時露出,江底岩石經過上萬年沖洗成大型雄雞、猴、駿馬、海龜、恐龍骨架、山洞等奇異造型,盡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入其中,猶如進入迷宮,成為當地人踏青之處,但近百年來只是部分露出江面。只有在出現罕見枯水位時盤石石林才全部凸現。
開園意義
長江三峽(重慶)國家地質公園的開園,是保護長江三峽地質遺蹟、合理開發長江三峽旅遊資源的一個新的里程碑,為奉節乃至重慶旅遊增添了深厚的地質學內涵。對於保護地質資源、弘揚地質文化、發展旅遊產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將有力地推進地質科普和旅遊開發的可持續發展。
文化古蹟
在這壯麗的山川之中,曾經閃耀着大溪文化的異彩,誕生過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和千古才女王昭君。三國時代,這裡曾是吳蜀爭戰的戰場。唐宋以來,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范成大、蘇軾、陸游等許多詩聖文豪,在這裡留下了許多千古傳誦的詩章。我們的祖先在這裡創造了豐富的文化,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蹟。
詩歌的聖殿
長江三峽是詩歌的聖殿,中國再也沒有一個地方像三峽這樣聚集了那麼多的瑰麗詩篇。幾百里三峽畫廊,到處都可以拾到古代文豪們遺留的不朽詩篇;長長的峽江兩岸,遍地是騷人遷客萬古流芳的華章。《唐詩三百首》中有30首寫長江,有12首寫三峽,歷代歌詠三峽的詩作超過4000首。我國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如屈原、宋玉、諸葛亮、酈道元、李煜、張九齡、陳子昂、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孟郊、劉禹錫、元稹、李賀、黃庭堅、王安石、司馬光、蘇洵、蘇軾、蘇轍、寇準、歐陽修、陸游、范成大、楊慎、王士楨、李調元等大文豪,有的曾在峽區為官作吏,有的在峽區旅居、漫遊,寫下了大量歌詠三峽、堪稱千古絕唱的不朽詩篇,賦予了三峽山水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與更高層次的文化品味。
三峽壯美的山川孕育、薰陶並激勵着人們的情感。詩人一踏上長江三峽,就才情迸發、詩情涌動,"三峽"也就隨着詩歌在中國文學史成為令人嚮往的地名。中國詩歌史上最沉重、最深刻、最痛快、最雅致的詩篇有相當數量都與三峽有關。屈原《九章》、《九歌》里大量的篇章謳歌了三峽的風土人情;宋玉的《神女賦》和《高塘賦》使"巫山雲雨"變成了長江三峽的代名詞;李白三到三峽,一首《早發白帝城》成為千古絕唱;白居易在三峽為官,寫了200多首詩;曾在雲陽和奉節白帝城旅居兩載的詩聖杜甫,作詩437首,寫下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等名篇佳作,占到杜甫傳世作品的一半。劉禹錫曾任夔州(今奉節)刺史,發掘出當地民歌竹枝詞,開一代新風,一曲古典情歌"楊柳青青將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讓竹枝詞這種藝術形式走上文壇,使三峽地區民歌在文化史上放射出奪目的光輝。李商隱的"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聲情並茂。歷代的大詩人,多在三峽有過傑作。這座長達193公里的峽谷,不僅僅是軸山水長卷,更是座詩書長廊。可以說三峽就是一首壯麗的詩歌,每一段峽谷,每一片江面,無不平仄和諧。從雄壯的瞿塘峽,到婉約的巫峽,再到行雲流水的西陵峽,三峽是段落分明而又酣暢淋漓的黃鐘大呂。
著名古蹟
在世界著名的大峽谷中,中國的長江三峽是惟一一座將鬼斧神工的自然和濃郁深厚的文化完美凝聚的峽谷。《三國演義》有40多個故事發生在三峽,在三峽留下了眾多的三國遺蹟;歷史悠久的巴楚文化,留下了長江三峽的三大懸謎--懸棺、古棧道、古洞(巴人神秘失蹤的衢塘峽黃金洞);盪氣迴腸的三峽縴夫文化和碼頭文化,有被國外稱為中國的"伏爾加船夫曲" 的川江船工號子為代表;奉節白帝城東、西碑林70多塊石刻鑲嵌着一個燦爛的文化世界,遠觀是畫,近看是詩,畫面栩栩如生,詩畫渾然一體,堪稱二絕。三峽的旅遊文化積澱深厚,讓人嘆為觀止。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長江三峽國家地質公園(湖北,重慶) , 百度文庫 2011-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