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铁锁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铁锁乡滇西北边陲的一个古老小镇,古名“铁索”,又名“乐春”。铁锁中心地区为山区小盆地,层层梯田相连,被人们称之为“小乌克兰”。[1]

中文名称: 铁锁乡

别 名: 小乌克兰,乐春乡

行政区类别: 乡

所属地区: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

下辖地区: 铁锁社区,永和村,拉巴乍村等

政府驻地: 铁锁乡街村乡政府

电话区号: 0878

邮政区码: 675412

地理位置: 楚雄州,丽江市,大理州交界

面 积: 217.43平方千米

人 口: 10243人(2017)

方 言: 汉语,彝族语,傈僳族语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鞍子山,小鸡山,金沙江,百草岭

地理

地名传说

相传,铁锁在明朝时期隶属大理国,是一个少数民族部落,明朝万历二年当地土司暴动,邹督军应龙平定叛乱后,汉人逐步迁入,并占踞了这个物产丰富的地区,而原有少数民族则被迫迁往四山居住。

地理环境

铁锁乡地处滇西北,面积217.43平方千米。位于楚雄州、大理州、丽江市三个地州交界处,是渔泡江汇入金沙江的入江口,素有“鸡鸣三县,水流两江”之说。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全乡呈现不同的区域气候:以铁锁坝子为主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平均降水量在800mm左右;以环百草岭冷凉地区为主的高山气候区,常年低温,降水较少;以沿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为主的热带气候区,常年高温,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以下。乡内平均海拔1800米,最高点为百草岭帽台山,海拔3657米,最低点为七棵树老村委会,海拔1507米。境内山高谷深,地貌复杂,受金沙江及其支流侵浊,多呈“V”型峡谷,谷壁挺拔陡峭。

自然条件

铁锁乡境内河流属金沙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渔泡江、拉巴河、永和大河,流域面积0.39平方公里,其中拉巴河是铁锁乡的主要灌溉水源。渔泡江内水产品种类多样,水产养殖渐成气候。全乡现有耕地总面积10311亩,旱地7478亩,水田2662亩,人均耕地1.19亩。土地资源丰富,但土壤贫瘠,多为黄壤,农田因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多种植花椒、核桃等经济林果,果树行间套种玉米、蚕豆、小麦等粮食作物。

资源优势

植被因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形成不同分布带,由低海拔至高海拔分别是稀树灌丛、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森林覆盖率达61.3%,森林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林间动植物、野生菌和药材等资源丰富,经济林果主要有花椒、核桃、板栗,现有核桃种植面积11.6万亩,花椒3.2万亩。年平均日照量2518.4小时,无霜期245天,适宜的光照条件适合种植多种作物,粮食、蔬菜、水果基本能自足。经勘测,在铁锁乡的永河、自碑么村委会境内含有丰富的铜矿等有色金属资源。

人口民族

人口状况

铁锁乡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居住有汉、彝、回、苗、白、傈僳等多种民族,其中彝族占多数。全乡辖铁锁社区、自碑么、杞拉么、永河、拉巴乍、七棵树6个村委会67个村民小组3039户10243人,人口出生率为11.68‰,死亡率为9.87‰,自然增长率为1.8‰。农村家庭户数2568户,农业人口9415人,占总人口的93.2%,少数民族人口9614人,占总人口的79.8%。

经济

四山牧场广阔,适合畜牧业发展和林果栽培,主要经济产业有核桃、花椒、烤烟、白芸豆、小辣椒等多种经济作物,以及畜牧业有牛、羊、肥猪的销售量也占很大比例。全乡主要以烟草、畜牧业和经济林果为主要经济收入。

农业

2015年新植花椒4515亩,花椒种植面积达55000万亩,培育、调供优质花椒苗180余万株,花椒产量、均价创历史新高,产量达992吨,产值达7936万元。

牧业

2015年生猪出栏11434头,牛出栏2750头,黑山羊出栏21422只,畜牧业产值达6300万元。

渔业

金沙江渔泡江两江渔业资源丰富,捕捞业已成为部分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社会

教育

全乡1所中学、3所小学和1所幼儿园,在校学生1230人,毛入学率达100%,学生巩固率达98%,中考上线率达 55.37%。

医疗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基本药物使用率达到100%。

社保

新农保参保5897人,参保率达100.05%,新农合参合9633人,参合率达99.27%。评定农村低保户653户911人,发放低保金79.39万元,评定农转城人口低保247户423人,发放低保金45.67万元。发放救灾救济粮18770公斤,救灾衣物600余件,救济群众711户2273人,足额发放各种惠农补贴资金185.6万元,发放“金秋助学”资金5200元,资助贫困学生14名,发放创业贷款4户26万元,争取团县委省级“国酒茅台”项目5000元救助贫困学生1名。投入抗旱资金6.8万元,建应急抽水站1个,发放水桶420只,调配用水500m³,实施水改旱1200亩,清淤沟渠28公里,解决658人3890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

文化

赶冬街

每年12月22日前后一周,省内外各地客商纷至沓来,沿江两岸的少数民族,穿上节日的盛装也从四面八方赶来。冬街节一共赶3天的街,白天,进行物资交流;夜间,人们围着箐火,吹起唢呐、芦笙,纵情欢歌舞蹈。前来赶街的各族群众多达万人,既是经贸的商机,又是民族歌舞的盛会。每逢冬至这一天,铁锁街上家家户户都要用糯米舂成糍粑,放在炭火上烤得又泡又香,蘸着蜂蜜,和客人一起吃。这个传统的集会,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每年12月22日前后的一星期,来自各地的人们纷纷聚集在铁锁街进行商品交易,集市长达两公里,很多人在这几天会把全年要穿的衣服买齐。糍粑蘸蜂蜜是冬至最爱吃的食物。

传说很古的时候,铁锁一带冲突不断。后来有个姓董的彝族老人,他不忍看着人民这样常年争打,就冒着生命危险,带着彝民的友好愿望,下山去对坝子里的汉民说合、劝解。这天正好是冬至节,彝汉人民经老人的说合,从此才停止了互相械斗。为纪念这个友好的日子,双方约定在每年冬至节这天,彝家人背着山货、土特产品到坝子里做客,并通过农产品换回盐巴。坝子里的汉民,每逢冬至节这天,就早早地舂好糍粑招待彝家客人,白天他们互换农产土特,同声共叙友情;夜晚他们吹笙打跳,庆贺民族友好团结,这种热闹的场面要连续三天。这个古老的习俗,年复一年,一直沿袭至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