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鐵鎖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鐵鎖鄉滇西北邊陲的一個古老小鎮,古名「鐵索」,又名「樂春」。鐵鎖中心地區為山區小盆地,層層梯田相連,被人們稱之為「小烏克蘭」。[1]

中文名稱: 鐵鎖鄉

別 名: 小烏克蘭,樂春鄉

行政區類別: 鄉

所屬地區: 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

下轄地區: 鐵鎖社區,永和村,拉巴乍村等

政府駐地: 鐵鎖鄉街村鄉政府

電話區號: 0878

郵政區碼: 675412

地理位置: 楚雄州,麗江市,大理州交界

面 積: 217.43平方千米

人 口: 10243人(2017)

方 言: 漢語,彝族語,傈僳族語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鞍子山,小雞山,金沙江,百草嶺

地理

地名傳說

相傳,鐵鎖在明朝時期隸屬大理國,是一個少數民族部落,明朝萬曆二年當地土司暴動,鄒督軍應龍平定叛亂後,漢人逐步遷入,並占踞了這個物產豐富的地區,而原有少數民族則被迫遷往四山居住。

地理環境

鐵鎖鄉地處滇西北,面積217.43平方千米。位於楚雄州、大理州、麗江市三個地州交界處,是漁泡江匯入金沙江的入江口,素有「雞鳴三縣,水流兩江」之說。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全鄉呈現不同的區域氣候:以鐵鎖壩子為主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年平均降水量在800mm左右;以環百草嶺冷涼地區為主的高山氣候區,常年低溫,降水較少;以沿金沙江乾熱河谷地區為主的熱帶氣候區,常年高溫,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以下。鄉內平均海拔1800米,最高點為百草嶺帽台山,海拔3657米,最低點為七棵樹老村委會,海拔1507米。境內山高谷深,地貌複雜,受金沙江及其支流侵濁,多呈「V」型峽谷,谷壁挺拔陡峭。

自然條件

鐵鎖鄉境內河流屬金沙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漁泡江、拉巴河、永和大河,流域面積0.39平方公里,其中拉巴河是鐵鎖鄉的主要灌溉水源。漁泡江內水產品種類多樣,水產養殖漸成氣候。全鄉現有耕地總面積10311畝,旱地7478畝,水田2662畝,人均耕地1.19畝。土地資源豐富,但土壤貧瘠,多為黃壤,農田因地勢呈階梯狀分布,多種植花椒、核桃等經濟林果,果樹行間套種玉米、蠶豆、小麥等糧食作物。

資源優勢

植被因海拔高度的變化而形成不同分布帶,由低海拔至高海拔分別是稀樹灌叢、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針葉林,森林覆蓋率達61.3%,森林資源豐富,類型多樣。林間動植物、野生菌和藥材等資源豐富,經濟林果主要有花椒、核桃、板栗,現有核桃種植面積11.6萬畝,花椒3.2萬畝。年平均日照量2518.4小時,無霜期245天,適宜的光照條件適合種植多種作物,糧食、蔬菜、水果基本能自足。經勘測,在鐵鎖鄉的永河、自碑麼村委會境內含有豐富的銅礦等有色金屬資源。

人口民族

人口狀況

鐵鎖鄉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地,居住有漢、彝、回、苗、白、傈僳等多種民族,其中彝族占多數。全鄉轄鐵鎖社區、自碑麼、杞拉麼、永河、拉巴乍、七棵樹6個村委會67個村民小組3039戶10243人,人口出生率為11.68‰,死亡率為9.87‰,自然增長率為1.8‰。農村家庭戶數2568戶,農業人口9415人,占總人口的93.2%,少數民族人口9614人,占總人口的79.8%。

經濟

四山牧場廣闊,適合畜牧業發展和林果栽培,主要經濟產業有核桃、花椒、烤煙、白芸豆、小辣椒等多種經濟作物,以及畜牧業有牛、羊、肥豬的銷售量也占很大比例。全鄉主要以煙草、畜牧業和經濟林果為主要經濟收入。

農業

2015年新植花椒4515畝,花椒種植面積達55000萬畝,培育、調供優質花椒苗180餘萬株,花椒產量、均價創歷史新高,產量達992噸,產值達7936萬元。

牧業

2015年生豬出欄11434頭,牛出欄2750頭,黑山羊出欄21422隻,畜牧業產值達6300萬元。

漁業

金沙江漁泡江兩江漁業資源豐富,捕撈業已成為部分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

社會

教育

全鄉1所中學、3所小學和1所幼兒園,在校學生1230人,毛入學率達100%,學生鞏固率達98%,中考上線率達 55.37%。

醫療

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基本藥物使用率達到100%。

社保

新農保參保5897人,參保率達100.05%,新農合參合9633人,參合率達99.27%。評定農村低保戶653戶911人,發放低保金79.39萬元,評定農轉城人口低保247戶423人,發放低保金45.67萬元。發放救災救濟糧18770公斤,救災衣物600餘件,救濟群眾711戶2273人,足額發放各種惠農補貼資金185.6萬元,發放「金秋助學」資金5200元,資助貧困學生14名,發放創業貸款4戶26萬元,爭取團縣委省級「國酒茅台」項目5000元救助貧困學生1名。投入抗旱資金6.8萬元,建應急抽水站1個,發放水桶420隻,調配用水500m³,實施水改旱1200畝,清淤溝渠28公里,解決658人3890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問題。

文化

趕冬街

每年12月22日前後一周,省內外各地客商紛至沓來,沿江兩岸的少數民族,穿上節日的盛裝也從四面八方趕來。冬街節一共趕3天的街,白天,進行物資交流;夜間,人們圍着箐火,吹起嗩吶、蘆笙,縱情歡歌舞蹈。前來趕街的各族群眾多達萬人,既是經貿的商機,又是民族歌舞的盛會。每逢冬至這一天,鐵鎖街上家家戶戶都要用糯米舂成糍粑,放在炭火上烤得又泡又香,蘸着蜂蜜,和客人一起吃。這個傳統的集會,有上千年的歷史了。每年12月22日前後的一星期,來自各地的人們紛紛聚集在鐵鎖街進行商品交易,集市長達兩公里,很多人在這幾天會把全年要穿的衣服買齊。糍粑蘸蜂蜜是冬至最愛吃的食物。

傳說很古的時候,鐵鎖一帶衝突不斷。後來有個姓董的彝族老人,他不忍看着人民這樣常年爭打,就冒着生命危險,帶着彝民的友好願望,下山去對壩子裡的漢民說合、勸解。這天正好是冬至節,彝漢人民經老人的說合,從此才停止了互相械鬥。為紀念這個友好的日子,雙方約定在每年冬至節這天,彝家人背着山貨、土特產品到壩子裡做客,並通過農產品換回鹽巴。壩子裡的漢民,每逢冬至節這天,就早早地舂好糍粑招待彝家客人,白天他們互換農產土特,同聲共敘友情;夜晚他們吹笙打跳,慶賀民族友好團結,這種熱鬧的場面要連續三天。這個古老的習俗,年復一年,一直沿襲至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