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高      : 14.8厘米

口       径 : 2.3厘米

现收藏于 : 陕西历史博物馆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唐朝文物,1970年窖藏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

基本信息

器腹两面均锤出一马衔杯纹,马颈系飘带,昂首扬尾,似作舞状。纹饰鎏金。形制优美,图案别致,制作精工。圈足内有墨书一行:“十三两半”。

银壶的造型采用了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马镫的综合形状。在壶身的两面,以模压的手法各捶出一匹翘首鼓尾、衔杯匐拜的舞马。提梁、盖及舞马纹饰均鎏金,灿灿金色与灼灼银光交相辉映,色调分外和谐富丽。此壶造型、纹饰别具匠心,制作精湛,舞马形象栩栩如生,尤具风采,更因其印证了史书中记载的玄宗驯养舞马祝寿的故事而弥足珍贵[1]

设计工艺

整个壶的造型是模仿北方游牧民族的皮囊壶制成,壶身为扁圆形,上方一端开有竖筒状小口,壶盖帽为锤揲成型的覆莲瓣,顶中心铆有一个银环,环内套接了一条长14厘米的银链和提梁相连,壶肩部焊接着一端有三朵花瓣的弓状提梁。在壶身两侧模压出两匹相互对应,奋手鼓尾,衔杯匐拜的舞马形象。银壶通体抛光,舞马、壶盖、弓形提梁和同心结处均鎏金。这件银壶巧妙的借鉴契丹族皮囊壶制作而成。

壶身上两匹鎏金骏马的姿态。器物图画中马的形象源远流长,如秦代兵马俑中的陶马,东汉时期的铜奔马,以及唐代三彩马佣,或作奔跑之姿态,或昂首站立。这件鎏金银壶上的骏马,却是恭敬蹲坐的姿态,而且口衔酒杯。

制作方式

把一块银板捶打出壶身和圈足的大致外形,再以模压的方法在壶身两侧捶打出凸出于壶身表面的舞马纹,然后再将银板两端黏压焊接,打磨平整后抛光,巧妙的掩盖住接缝,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壶身与圈足相接处,錾刻一圈“同心结”式二方联连续构图的鎏金纹样。壶底是一块椭圆形银片,先镶嵌后焊接的做法结合于壶体,由于时间久远,焊料脱落,现在有一长1厘米宽约0.08厘米的缝隙。何家村窖藏其他金银器皿的制作,都是器身与底一体制作,圈足单独制作,然后焊接。

历史文化

《旧唐书》中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多年,喜爱音乐和设宴聚会。盛宴从白天持续到黑夜。三十匹“蹀马”,也就是会跳舞的骏马,披金戴银,为唐玄宗献舞,表演到高潮,领头的舞马跳到高榻之上盘旋如飞,后膝跪地用嘴衔起酒杯递到唐玄宗面前。

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描绘的正是这件鎏金银壶上骏马的姿态。于是,这银壶有了确切的名字:“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2]

马的后腿弯曲蹲坐,前腿直立,马尾高扬,口中衔一酒杯,脖子上系有彩带,飘洒于身后,向主人行礼,是为舞马。马的形状是在壶壁上捶打出来,所以如浮雕般凸起,富有立体感。利用金属延展性,捶打出器形和纹饰的捶揲技法,在商周时期就有了,可以制作青铜器和玉器上装饰的金箔。到了春秋战国之时,已能制作精美的银盘。

汉代的丝绸之路带来了中亚和西亚的金银器加工技术,并与中原的技法交流与融合。到唐代,金银器物的制作达到了一个高峰。工匠们对金银捶揲技法已掌握纯熟,能够制造出极为轻巧且纹饰精细的器物。

千多年后,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以一种近乎炫耀的方式突然重现世间,向人们讲述着千年前舞马衔杯的传奇故事,把一个王朝的繁华和风采展现在世人面前。

唐代开放包容,对外交流空前频繁,因此有着大量异域风格的器物存世,当时有很多瓷壶也仿皮囊壶,但银壶仅此一件,应该是当时工匠为适应皇帝外出,借鉴了皮囊壶的外形制作的,是体现中原与北方文化交流的一个实例,殊为珍贵。是唐代中原汉族与北方契丹族文化交流的物证。

视频

陕西:镇馆之宝——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汉代的丝绸之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