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野柳岬归省(郑愁予诗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野柳岬归省》是诗人郑愁予写得一首现代诗歌。

作品原文

又是云焚日葬过了 这儿

近乡总是情怯的

而草履已自解 长发也已散就

啊 水酒漾漾的月下

大风动著北海岸

渔火或星的闪处

参差著诸神与我的龛席


浪子未老还家 豪情为归渡流断

飞直的长发 留入鼓鼓的大风

翻使如幕的北海倒卷

啊 水酒漾漾的月下

苍茫自腋下升起 这时份

多麽多麽地思饮

待捧只圆月那种巨樽

在诸神……我的弟兄间传递


浪子天涯归省

诸神为弟 我便自塑为兄

(兄弟!儿欲养而亲何在!)

当扑腾的柳花湿面 家酿已封唇

啊 月色漾漾的酒下

凡微醺之貌总是孪生


後记:我写过野柳的诗,这一首才是几经窜改的定品。野柳岬处於北海岸(观音迄三貂角一带),对我确有原始家乡的感觉,尤其那些立石有神的情操和兄弟般的面貌。十余年来,我爱挤在他们中间,一面饮酒,常常不能自己……

作者简介

郑愁予,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原名郑文韬,笔名“愁予”,台湾现代诗诗人。诗集《郑愁予诗集Ⅰ》被列为“影响台湾三十年的三十本书”之一,已有八种欧、亚文字译介。[1]

曾任教于美国艾奥瓦大学及耶鲁大学东亚语文学系、香港大学等。现为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

郑愁予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地,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2]

1949年随父至台湾。毕业于新竹中学。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作秀。1958年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曾在基隆港务局任职。

1968年应邀参加爱荷华大学的“国际写作计划”,1970年入爱荷华大学英文系创作班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

诗人在80年代曾多次选为台湾各文类“最受欢迎作家”,名列榜首。曾获青年文艺奖(1966)、中山文艺奖(1967)、中国时报“新诗推荐奖”(1968)及“国家文艺奖”(1995)。[3]

1986年,台北《文讯月刊》(第22期)举行问卷调查,被读者送到“最受欢迎作家”诗类之首,也是所有文类作家中得票最多的人。问卷说,读者遍及各地区、阶层、行业以及生活形态迥异的“族群”。之后,《文学家》杂志与台湾大学生问卷,结果几乎相同。《文讯》的问卷并列出小说票数最多的人是张爱玲。另一由洪范书店出版的《随身读》系列,以销数论,台北《中国时报》与花旗银行合选的“影响台湾三十年的三十本书”,《郑愁予诗集》是唯一被选入的诗集。台北《联合报》选出50年代的30部文学经典,《郑愁予诗集》列为诗类“前茅”。电脑选举,得票第一。

重要诗作包括《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燕人行》《雪的可能》《莳花刹那》《刺绣的歌谣》《寂寞的人坐着看花》《雨说》等13首,及诗集《郑愁予诗选集》《郑愁予诗集Ⅰ》等2部。[4]

诗人思维敏捷,感慨殊深,融合古今体悟,汲取国内外经验,创作力充沛。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华美,自成风格。他的成名作《错误》(1954)在台湾首次发表时,因为该诗的最后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时间整个台湾岛都在传诵“达达的马蹄”之声。[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