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重庆大学近代建筑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重庆大学近代建筑群原图链接来自 搜狐 的图片

重庆大学近代建筑群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大学内,含工学院、理学院、文字斋、寅初亭等,文物遗址年代为1933年、1935年、1941年,2009年12月15日列为第二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1]

重庆大学早期建筑分为三个时期修建,第一批为1933年由菜园坝迁入沙坪坝时修建,包括理学院楼,文字斋,工学院楼等。第二批建筑为1937年国立中央大学内迁重庆时为帮助国立中央大学办学而修建,目前仅存七七抗战大礼堂。第三批建筑为人民共和国初期,苏联专家来华时修建,主要包括苏联专家公寓区,第五教学楼等。

历史沿革

重庆大学近代建筑群中理学院楼、工学院楼、寅初亭、文字斋为重庆市二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余部分入选重庆市近代优秀建筑。2017年12月2日,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发布暨池州生态文明研究院成立仪式在安徽池州市举办[2],重庆大学近代建筑群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

其中,工学院建于1935年,整栋建筑古朴大方,用条石砌筑,仿西方古典建筑风格的建筑物,为重庆同时期建筑中少见。理学院建于1930-1933年,该建筑由沈懋德设计,“工”字形平面,中轴对称,建筑外立面遵循中国古典建筑样式,翘角飞檐,是民国时期中国建筑师探索中式建筑风格的典型例证。抗战时期,理学院楼见证了沙磁文化区诸多重要事件,1938年2月6日重庆沙坪文化区自治委员会成立大会正是在理学院召开。

理学院楼

重庆大学理学院楼位于重大A区校园内,为重庆市二级保护文物单位。抗战时期,见证了抗战时期诸多重大事件。建成于1933年。“中国式”建筑风格,修建于1930年-1933年。重庆市最典型的中国式建筑,由重庆大学的创建人之一沈懋德先生设计。工字型平面,中轴对称。建筑主体部分为双层带阁楼,屋顶为重檐歇山形式,屋面坡度较陡,开老虎窗与与重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相邻,与文字斋相伴,正门入口前面对重庆大学团结广场,后入口为重大沿江道路—临江路,可以眺望嘉陵江。

重大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1938年2月6日,沙坪坝区自治委员会成立大会在理学院二楼教员休息室举行,宣告沙磁文化区成立。1939年3月,重庆大学、中央大学和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的女同学联合邀请邓颖超来理学院演讲。同年9月18日,国民参政会议第一届第四次大会在理学院召开,蒋介石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会议通过《声讨汪逆兆铭案》。

建于1930至1933年的理学院,属于中国式建筑风格。工字形平面,中轴对称,总体为双层带阁楼,层次为重檐歇山形式,屋面坡度较陡,建筑外立面遵循中国古典建筑样式,翘角飞檐,内部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它是民国时期中国建筑师探索中式建筑风格的典型例证,为研究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及民族风格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作为重庆大学第一座教学楼,也具有重要纪念意义。”重庆大学相关负责人说。

工学院楼

工学院楼始建于1935年,由留法学者刁泰干设计。这一幢并不真正久远的欧式建筑静静矗立在临江路的尽头,也在细细看着重大的岁月变迁。工学院楼带着浓厚的欧式风味又具本土色彩。墙体全部用条石砌筑,开创了重庆石建筑的先例,而楼内各层屋架均用杉木制做。建筑成L型布局,入口处的六边形塔楼最为出彩,各层屋架均用杉木制做。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曾历经过持续5年之久的日军飞机大轰炸。如今,每年的6月5日重庆市响起的防空警报声就是为悼念当年的罹难同胞。1939年9月、1940年5月和7月,工学院曾在日寇战机的轰炸中三次遭到破坏,伤痕累累,房屋多处被破坏。虽已修复,但是在新旧材质的契合线上仍有着当年血与火的灼痛。75周年校庆的时候,校友们捐款在工学院大楼后身,捐建了大轰炸纪念碑,这是一块用残垣断墙垒筑的石碑,石碑用阴刻的红色大字记录了重大那段烽火中的故事

视频

重庆大学近代建筑群 相关视频

第五集:重庆大学近代建筑群
重庆大学近代建筑群——中央大学“七七抗战”礼堂旧址保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