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逻辑实用主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逻辑实用主义

 

 

 

逻辑实用主义又称实用主义的分析哲学,是逻辑实证主义和美国实用主义相结合的产物。逻辑实用主义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其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美国哲学家和逻辑学家蒯因。蒯因的逻辑实用主义的产生标志着分析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并对分析哲学在美国50年代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于创立者'

蒯因(W.V.Quine,1908年~2000年)(注:有时候也译作奎因,学术界所说的蒯因或奎因实际上是同一个人。)生于美国的俄亥俄州。1926年进奥柏林大学学习数学,毕业后于1930年进哈佛大学哲学系当研究生,1931年和1932年先后获硕士和博士学位。此后游学欧洲,与维也纳学派,特别是卡尔纳普有过直接接触且深受其影响。1933年返美后任教于哈佛大学。二战期间曾在美国海军服役,战后重返哈佛。1948年起任哈佛大学教授和高级研究员,1978年退休。其主要著作有:《数理逻辑》(1940年)、《逻辑方法》(1950年)、《从逻辑的观点看》(1953年)、《语词和对象》(1960年)、《逻辑哲学》(1970年)、《理论与事物》(1981年)等。

逻辑实用主义哲学的理论要点

逻辑实用主义的基本特征

逻辑分析方法和实用主义传统的结合是蒯因哲学的基本特征。蒯因也指出哲学的任务是对科学语言进行逻辑分析,但他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分析真理和综合真理严格区分的观点以及经验证实原则,指出这是现代经验论即逻辑实证主义的两个教条。他也不同意逻辑实证主义关于本体论是没有意义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指出本体论问题和科学问题是同等的,接受一种科学理论就是一种本体论的承诺。蒯因对经验论的两个教条的批评以及对本体论的承诺的阐述,集中体现了他的逻辑实用主义的新观点。

逻辑实用主义哲学的真理观

他强调系统的、结构式的哲学分析,主张把一般哲学问题置于一个系统的语言框架内进行研究。本体论问题与任何科学理论一样,也是为科学选择一种方便的语言形式和概念框架的问题,因此它不应以是否与客观实在相符合作为取舍的标准,而应以是否方便有用为标准。这是一种逻辑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相结合的观点。

以语言哲学为主题

蒯因的哲学是以阶逻辑为框架,以自然主义语言观和行为主义意义论为基础,以自然化认识论的中心论题为主题的严整的理论体系。在整个理论体系中,都蕴含着他对语言的特殊研究。语言哲学始终是一个主题,语言分析与自然主义的结合是蒯因哲学的显著特征。

经验论的两个教条

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批判

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1951年)这篇著名论文中,蒯因指出:现代经验论大部分是受两个教条制约的。其一是相信在分析的或以意义为根据而不依赖于事实的真理与综合的、或以事实为根据的真理之间有根本的区别。另一个教条是还原论:相信每一个有意义的陈述都等值于某种以指称直接经验的名词为基础的逻辑构造。所谓现代经验论指的是逻辑实证主义,两个教条指的是逻辑实证主义关于两类命题的区分和经验证实原则。蒯因认为,通过分析和论证可以看出,这两个教条都是没有根据的。

不同意“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分

关于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是近代西方哲学的一个由来已久的观点,也是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但蒯因不同意这一观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两类命题的严格区分,以及承认有独立于经验事实的分析陈述的观点,是违背经验论的,也是毫无根据的。这是因为,如果把分析陈述定义为否定之则陷于自相矛盾的陈述,那么这个定义本身就存在问题。因为这个定义中的自相矛盾概念,正像分析概念本身那样是一个有待于阐明的可疑的概念。至于把分析陈述表述为如果一个陈述的真以意义为根据而不依赖于事实,它便是分析的,则是犯了把意义与命名或指称等同起来的错误。

哲学上一般承认的分析陈述的那些陈述分为两类:第一类可称为逻辑地真的陈述,如没有一个未婚的男子是已婚的;第二类是能够通过同义词的替换而变成一个逻辑真理的陈述,如没有一个单身汉是已婚的。他指出,第一类分析陈述是同语反复,无论对男子和已婚的这两个词作何种解释,它都仍然是真的。但是第二类分析陈述的真则必须依赖于同义词的替换,即以不结婚的男人来替换它的同义词单身汉。但是,如何实现这种替换,即如何确定这两个词具有同一性呢?

对此,蒯因作了如下分析。首先,人们通常依据定义来确定两个词的同义性,如把单身汉定义为未婚的男子。蒯因指出,但是我怎么知道单身汉被定义为未婚的男子呢?谁这样下定义?在什么时候?实际上我们依据的是词典,而词典编纂人是一位经验科学家,他的任务是把以前的事实记录下来。既然定义是词典编纂人对观察到的同义性的报道,当然不能作为同义性的根据。其次,一个自然的意见是依据互相替换性来确定两个词的认识的同义性,即两个语言形式的同义性仅仅在于,它们在一切语境中可以互相替换而真值不变。蒯因指出,但是说同义词单身汉和未婚的男子在一切场合都可以保全真值地互相替换,却不完全正确。所以在一个外延语言中,保全真值的互相替换性并不是想要得到那个类型的认识同义性的保证。此外,蒯因还分析了用语义规则来解释分析性问题的方法,并指出了这种方法是混乱的因而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最后,蒯因指出:显而易见,真理一般地依赖于语言和语言之外的事实两者;因此人们一般就倾向于假定一个陈述的真理性可以分析为一个语言成分和一个事实成分。有了这个假定,接着认为在某些陈述中,事实成分该等于零,就似乎是合理的了,而这些就是分析陈述。但是,尽管有这一切先天的合理性,分析陈述和综合陈述之间的分界线却一直根本没有划出来。认为有这样一条界线可划,这是经验论者的一个非经验的教条,一个形而上学的信条。

批判经验证实原则

蒯因批评和否定的现代经验论的第二个教条是经验证实原则。逻辑实证主义作为经验意义标准的证实原则是一种彻底的还原论,因为它要求每一个有意义的陈述都可以翻译成为一个关于直接经验的或真或假的陈述,从而能为经验所证实或否证。蒯因指出,这种以陈述为基本单位的彻底还原论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详细地规定一种感觉材料的语言,并且指出怎样把有意义的陈述的其余部分逐句地翻译为感觉材料的语言。虽然后来的物理主义放弃了关于物理世界的陈述可以翻译为关于直接经验的陈述的一切想法,但是还原论的教条在一种更微妙和更精细的形式中,继续影响着经验论者的思想。蒯因指出:这种还原论是没有根据的。他说:还原论的教条残存于这个假定中,即认为每个陈述孤立地看,是完全可以接受验证或否证的。但是,正是这个假定的前提是不成立的,因为科学理论是由一系列命题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所以我们关于外在世界的陈述不是个别地、而是仅仅作为一个整体来面对感觉经验的法庭的。

蒯因指出,经验论的两个教条在根本上是同一的。他指出,还原论的教条,即使在它的弱化形式中,也和另一个认为分析和综合陈述是截然有别的教条紧密地联系着的。因为,只要认为说到一个陈述的验证或否证一般地是有意义的,那么一个没有经验内容的陈述就似乎也是有意义的,而这样的一个陈述就是分析的。还原论的教条就是以这种方式支持着另一个教条。

蒯因眼中经验论两个教条的依据

逻辑实证主义的两个教条是以下列论点为依据的:既然陈述的真理性同时取决于语言和语言之外的事实,那么,这个事实的成分必定归结到一定范围的起验证作用的经验;而在语言成分是惟一有关的极限场合,一个真陈述便是分析的。在指出这一点之后,蒯因强调:我现在的看法是,说在任何个别陈述的真理性中都有一个语言成分和一个事实成分,乃是胡说,而且是许多胡说的根源。总的来看,科学双重地依赖于语言和经验;但这个两重性不是可以有意义地追溯到一个个依次考察的科学陈述的。蒯因还指出,从逻辑分析哲学的观点看,要对经验论者作批评,就必须采取以陈述,而不是以语词为单位。但我现在极力主张的是:即使以陈述为单位,我们也已经把我们的格子画得太细了。具有经验意义的单位是整个科学。在这里,蒯因首次提出了他的关于科学知识的整体论观点。

关于科学知识的整体论观点

整体论的观点是蒯因在否定经验论的两个教条的基础上提出的知识论思想。他把这种整体论的知识观称之为没有教条的经验论。科学知识或信念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最偶然的地理和历史事件的知识,到最深刻的原子物理学规律,乃至最纯粹的数学和逻辑学规则,是一个人工构造的网络系统。处于这个网络系统边缘的知识与经验紧密接触,直接受经验的检验,并随着经验事实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由于作为整体的科学知识的各个命题在逻辑上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处于网络内部中心位置的知识虽然远离经验事实,但也间接地接受经验事实的检验。另一方面,在经验的冲击面前,科学知识也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可以通过对整个系统的调整和修改使之适应经验。至于在知识整体系统的哪一部分作出调整和修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自由选择,选择的根据则是实用性。因为作为一个经验论者,我继续把科学的概念系统看做根本上是根据过去经验来预测未来经验的工具。在蒯因看来,物理对象和荷马诸神的区别,就认识论而言,不是一个事实的问题,它们作为一种假设的东西,只存在着是否有效的程度上的差别,而非种类的不同。这种观点包含着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

从整体论的知识观出发,蒯因认为,科学知识是作为一个整体面对感觉经验的检验的。因此,不要把注意力孤立地局限在个别陈述中,而要注意科学知识的整个系统。他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任何陈述都可以认为是真的,如果我们在系统的其他部分作出足够剧烈的调整的话,即使一个很靠近外围的陈述面对着顽强不屈的经验,也可以借口发生幻觉或者修改被称为逻辑规律的那一类的某些陈述而被认为是真的。反过来,由于同样的原因,没有任何陈述是免受修改的。总之,在蒯因看来,个别陈述是不可能孤立地被经验证实或否证的,离开科学知识的整体系统去谈个别陈述的经验内容,就会使人误入歧途。因为,要问一个概念系统作为实在的镜子的绝对正确性,,是毫无意义的。我们评价概念系统的基本变化的标准必须是一个实用的标准,而不是与实在相符合的实在论标准。概念是语言,概念和语言的目的在于达到有效的交际和预测。由于法国科学哲学家杜恒曾提出过不可对孤立的假说进行检验的观点,因此,当代西方哲学界把这种观点称为杜恒一蒯因论点。整体论是蒯因哲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它概括地总结了蒯因之所以否定和抛弃经验论两个教条的理由,同时也体现了蒯因哲学的实用主义的特征。

引发的后果

蒯因对经验论的两个教条的批判宣告了逻辑实证主义的最后终结,并为分析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方向。正如蒯因所说,抛弃了经验论的两个教条导致了两个后果,一个后果是转向实用主义,另一个后果是模糊了思辨形而上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假定分界线。因为按照他的没有教条的经验论的观点,本体论问题是和自然科学问题同等的。[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