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邏輯實用主義

         
 邏輯實用主義

 

 

 

邏輯實用主義又稱實用主義的分析哲學,是邏輯實證主義和美國實用主義相結合的產物。邏輯實用主義產生於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其創始人和主要代表是美國哲學家和邏輯學家蒯因。蒯因的邏輯實用主義的產生標誌着分析哲學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並對分析哲學在美國50年代後的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

目錄

'關於創立者'

蒯因(W.V.Quine,1908年~2000年)(註:有時候也譯作奎因,學術界所說的蒯因或奎因實際上是同一個人。)生於美國的俄亥俄州。1926年進奧柏林大學學習數學,畢業後於1930年進哈佛大學哲學系當研究生,1931年和1932年先後獲碩士和博士學位。此後遊學歐洲,與維也納學派,特別是卡爾納普有過直接接觸且深受其影響。1933年返美後任教於哈佛大學。二戰期間曾在美國海軍服役,戰後重返哈佛。1948年起任哈佛大學教授和高級研究員,1978年退休。其主要著作有:《數理邏輯》(1940年)、《邏輯方法》(1950年)、《從邏輯的觀點看》(1953年)、《語詞和對象》(1960年)、《邏輯哲學》(1970年)、《理論與事物》(1981年)等。

邏輯實用主義哲學的理論要點

邏輯實用主義的基本特徵

邏輯分析方法和實用主義傳統的結合是蒯因哲學的基本特徵。蒯因也指出哲學的任務是對科學語言進行邏輯分析,但他反對邏輯實證主義關於分析真理和綜合真理嚴格區分的觀點以及經驗證實原則,指出這是現代經驗論即邏輯實證主義的兩個教條。他也不同意邏輯實證主義關於本體論是沒有意義的形而上學的觀點,指出本體論問題和科學問題是同等的,接受一種科學理論就是一種本體論的承諾。蒯因對經驗論的兩個教條的批評以及對本體論的承諾的闡述,集中體現了他的邏輯實用主義的新觀點。

邏輯實用主義哲學的真理觀

他強調系統的、結構式的哲學分析,主張把一般哲學問題置於一個系統的語言框架內進行研究。本體論問題與任何科學理論一樣,也是為科學選擇一種方便的語言形式和概念框架的問題,因此它不應以是否與客觀實在相符合作為取捨的標準,而應以是否方便有用為標準。這是一種邏輯經驗主義和實用主義相結合的觀點。

以語言哲學為主題

蒯因的哲學是以階邏輯為框架,以自然主義語言觀和行為主義意義論為基礎,以自然化認識論的中心論題為主題的嚴整的理論體系。在整個理論體系中,都蘊含着他對語言的特殊研究。語言哲學始終是一個主題,語言分析與自然主義的結合是蒯因哲學的顯著特徵。

經驗論的兩個教條

對邏輯實證主義的批判

在《經驗論的兩個教條》(1951年)這篇著名論文中,蒯因指出:現代經驗論大部分是受兩個教條制約的。其一是相信在分析的或以意義為根據而不依賴於事實的真理與綜合的、或以事實為根據的真理之間有根本的區別。另一個教條是還原論:相信每一個有意義的陳述都等值於某種以指稱直接經驗的名詞為基礎的邏輯構造。所謂現代經驗論指的是邏輯實證主義,兩個教條指的是邏輯實證主義關於兩類命題的區分和經驗證實原則。蒯因認為,通過分析和論證可以看出,這兩個教條都是沒有根據的。

不同意「分析命題」與「綜合命題」的區分

關於分析命題和綜合命題的區分是近代西方哲學的一個由來已久的觀點,也是邏輯實證主義的一個重要的理論依據。但蒯因不同意這一觀點。邏輯實證主義關於兩類命題的嚴格區分,以及承認有獨立於經驗事實的分析陳述的觀點,是違背經驗論的,也是毫無根據的。這是因為,如果把分析陳述定義為否定之則陷於自相矛盾的陳述,那麼這個定義本身就存在問題。因為這個定義中的自相矛盾概念,正像分析概念本身那樣是一個有待於闡明的可疑的概念。至於把分析陳述表述為如果一個陳述的真以意義為根據而不依賴於事實,它便是分析的,則是犯了把意義與命名或指稱等同起來的錯誤。

哲學上一般承認的分析陳述的那些陳述分為兩類:第一類可稱為邏輯地真的陳述,如沒有一個未婚的男子是已婚的;第二類是能夠通過同義詞的替換而變成一個邏輯真理的陳述,如沒有一個單身漢是已婚的。他指出,第一類分析陳述是同語反覆,無論對男子和已婚的這兩個詞作何種解釋,它都仍然是真的。但是第二類分析陳述的真則必須依賴於同義詞的替換,即以不結婚的男人來替換它的同義詞單身漢。但是,如何實現這種替換,即如何確定這兩個詞具有同一性呢?

對此,蒯因作了如下分析。首先,人們通常依據定義來確定兩個詞的同義性,如把單身漢定義為未婚的男子。蒯因指出,但是我怎麼知道單身漢被定義為未婚的男子呢?誰這樣下定義?在什麼時候?實際上我們依據的是詞典,而詞典編纂人是一位經驗科學家,他的任務是把以前的事實記錄下來。既然定義是詞典編纂人對觀察到的同義性的報道,當然不能作為同義性的根據。其次,一個自然的意見是依據互相替換性來確定兩個詞的認識的同義性,即兩個語言形式的同義性僅僅在於,它們在一切語境中可以互相替換而真值不變。蒯因指出,但是說同義詞單身漢和未婚的男子在一切場合都可以保全真值地互相替換,卻不完全正確。所以在一個外延語言中,保全真值的互相替換性並不是想要得到那個類型的認識同義性的保證。此外,蒯因還分析了用語義規則來解釋分析性問題的方法,並指出了這種方法是混亂的因而無助於問題的解決。最後,蒯因指出:顯而易見,真理一般地依賴於語言和語言之外的事實兩者;因此人們一般就傾向於假定一個陳述的真理性可以分析為一個語言成分和一個事實成分。有了這個假定,接着認為在某些陳述中,事實成分該等於零,就似乎是合理的了,而這些就是分析陳述。但是,儘管有這一切先天的合理性,分析陳述和綜合陳述之間的分界線卻一直根本沒有劃出來。認為有這樣一條界線可劃,這是經驗論者的一個非經驗的教條,一個形而上學的信條。

批判經驗證實原則

蒯因批評和否定的現代經驗論的第二個教條是經驗證實原則。邏輯實證主義作為經驗意義標準的證實原則是一種徹底的還原論,因為它要求每一個有意義的陳述都可以翻譯成為一個關於直接經驗的或真或假的陳述,從而能為經驗所證實或否證。蒯因指出,這種以陳述為基本單位的徹底還原論給自己提出的任務是,詳細地規定一種感覺材料的語言,並且指出怎樣把有意義的陳述的其餘部分逐句地翻譯為感覺材料的語言。雖然後來的物理主義放棄了關於物理世界的陳述可以翻譯為關於直接經驗的陳述的一切想法,但是還原論的教條在一種更微妙和更精細的形式中,繼續影響着經驗論者的思想。蒯因指出:這種還原論是沒有根據的。他說:還原論的教條殘存於這個假定中,即認為每個陳述孤立地看,是完全可以接受驗證或否證的。但是,正是這個假定的前提是不成立的,因為科學理論是由一系列命題構成的一個整體系統。所以我們關於外在世界的陳述不是個別地、而是僅僅作為一個整體來面對感覺經驗的法庭的。

蒯因指出,經驗論的兩個教條在根本上是同一的。他指出,還原論的教條,即使在它的弱化形式中,也和另一個認為分析和綜合陳述是截然有別的教條緊密地聯繫着的。因為,只要認為說到一個陳述的驗證或否證一般地是有意義的,那麼一個沒有經驗內容的陳述就似乎也是有意義的,而這樣的一個陳述就是分析的。還原論的教條就是以這種方式支持着另一個教條。

蒯因眼中經驗論兩個教條的依據

邏輯實證主義的兩個教條是以下列論點為依據的:既然陳述的真理性同時取決於語言和語言之外的事實,那麼,這個事實的成分必定歸結到一定範圍的起驗證作用的經驗;而在語言成分是惟一有關的極限場合,一個真陳述便是分析的。在指出這一點之後,蒯因強調:我現在的看法是,說在任何個別陳述的真理性中都有一個語言成分和一個事實成分,乃是胡說,而且是許多胡說的根源。總的來看,科學雙重地依賴於語言和經驗;但這個兩重性不是可以有意義地追溯到一個個依次考察的科學陳述的。蒯因還指出,從邏輯分析哲學的觀點看,要對經驗論者作批評,就必須採取以陳述,而不是以語詞為單位。但我現在極力主張的是:即使以陳述為單位,我們也已經把我們的格子畫得太細了。具有經驗意義的單位是整個科學。在這裡,蒯因首次提出了他的關於科學知識的整體論觀點。

關於科學知識的整體論觀點

整體論的觀點是蒯因在否定經驗論的兩個教條的基礎上提出的知識論思想。他把這種整體論的知識觀稱之為沒有教條的經驗論。科學知識或信念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從最偶然的地理和歷史事件的知識,到最深刻的原子物理學規律,乃至最純粹的數學和邏輯學規則,是一個人工構造的網絡系統。處於這個網絡系統邊緣的知識與經驗緊密接觸,直接受經驗的檢驗,並隨着經驗事實的變化而變化。同時,由於作為整體的科學知識的各個命題在邏輯上是相互聯繫的,因此處於網絡內部中心位置的知識雖然遠離經驗事實,但也間接地接受經驗事實的檢驗。另一方面,在經驗的衝擊面前,科學知識也不是完全被動的,而是可以通過對整個系統的調整和修改使之適應經驗。至於在知識整體系統的哪一部分作出調整和修改,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自由選擇,選擇的根據則是實用性。因為作為一個經驗論者,我繼續把科學的概念系統看做根本上是根據過去經驗來預測未來經驗的工具。在蒯因看來,物理對象和荷馬諸神的區別,就認識論而言,不是一個事實的問題,它們作為一種假設的東西,只存在着是否有效的程度上的差別,而非種類的不同。這種觀點包含着明顯的實用主義傾向。

從整體論的知識觀出發,蒯因認為,科學知識是作為一個整體面對感覺經驗的檢驗的。因此,不要把注意力孤立地局限在個別陳述中,而要注意科學知識的整個系統。他指出:在任何情況下任何陳述都可以認為是真的,如果我們在系統的其他部分作出足夠劇烈的調整的話,即使一個很靠近外圍的陳述面對着頑強不屈的經驗,也可以藉口發生幻覺或者修改被稱為邏輯規律的那一類的某些陳述而被認為是真的。反過來,由於同樣的原因,沒有任何陳述是免受修改的。總之,在蒯因看來,個別陳述是不可能孤立地被經驗證實或否證的,離開科學知識的整體系統去談個別陳述的經驗內容,就會使人誤入歧途。因為,要問一個概念系統作為實在的鏡子的絕對正確性,,是毫無意義的。我們評價概念系統的基本變化的標準必須是一個實用的標準,而不是與實在相符合的實在論標準。概念是語言,概念和語言的目的在於達到有效的交際和預測。由於法國科學哲學家杜恆曾提出過不可對孤立的假說進行檢驗的觀點,因此,當代西方哲學界把這種觀點稱為杜恆一蒯因論點。整體論是蒯因哲學的一個重要思想,它概括地總結了蒯因之所以否定和拋棄經驗論兩個教條的理由,同時也體現了蒯因哲學的實用主義的特徵。

引發的後果

蒯因對經驗論的兩個教條的批判宣告了邏輯實證主義的最後終結,並為分析哲學的發展開闢了新方向。正如蒯因所說,拋棄了經驗論的兩個教條導致了兩個後果,一個後果是轉向實用主義,另一個後果是模糊了思辨形而上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假定分界線。因為按照他的沒有教條的經驗論的觀點,本體論問題是和自然科學問題同等的。[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