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少师杨公归建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送少师杨公归建安》是一首古诗,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自古以来,诗歌就伴随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从未中断。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问世到现在已经三千年了[1]。
“ |
富贵还故乡,古今所欣快。 安知明达人,志出富贵外。 立身天地间,所重孝与忠。 君亲与天等,敬事道实同。 杨公南闽英,天禀挺卓特。 胸中书五车,笔下云五色。 三十登金门,射策奋高𬸣。 天兴圣明主,躬被汪濊恩。 清密侍丹扆,煇煌裁紫诏。 玉署兼青坊,高步儒林表。 龙舆戒巡省,峨冠扈属车。 平戎万里道,櫜鞬行秘书。 黾勉三纪馀,服事四朝圣。 孤卿百僚上,高年备鸿庆。 思以上益君,思以下益民。 小心效臣职,亹亹摅恭勤。 恭勤副深注,声誉闻遐裔。 苍松老益坚,皓首心愈厉。 国事靡遑暇,亲恩讵能遗。 卅年别丘垄,寝食劳怀思。 不见白鹤峰,飞云恒在望。 手植垄头柏,应过十围壮。 岂惟羹墙觌,夜夜梦旋归。 水木有源本,谁能不歔欷。 仰荷明主仁,洞鉴中迫切。 玺书赐展省,龙光昭日月。 阳和二月中,御柳初含金。 凝冰泮九河,好鸟繁春音。 骊驹发都门,官僚皆祖饯。 渡济遂逾淮,载驰驶于箭。 暄风芍药时,候者集龙津。 矫首睇桑梓,含情兼戚忻。 追远致禋祀,怀旧访亲爱。 岁久多凋亡,相知几人在。 言归席未暖,岂不耽家居。 恭承玉旨重,尚敢淹踌躇。 庙谟待公陈,衮阙待公补。 丈夫君臣义,无为倦衰暮。 炎光变素颢,凉露下青芜。 预买中山醪,迓公东城隅。 |
” |
— [明代]杨士奇 |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意象
诗韵犹画韵,无韵之画自古不得品位,同样的,无韵之诗则更是为世人所不屑。此中之“韵”就是诗与画的灵魂,无之则诗画无以留存。而“韵”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即是诗词的意境。意境的始基在先秦道家的“体道”的境界。“道”,不知其名,也不可名,甚至也不能用语言给予确切的表达和解释,但它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它先天地生,是宇宙万物的起源。它恍恍惚惚,渺渺茫茫,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正是道家这种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思维特点,启发了后世的文学家、艺术家,去追求一种深远杳冥的、飘渺恍惚的、不可以用语言穷尽而又能表现一种高远意旨的艺术境界。诗人、艺术家借助比喻、象征、暗示等种种艺术手法,在作品中留下许多的空白和断裂,通过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启发读者用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体味、想象、填补这些空白,去获取作品的“言外之意”和审美享受。这正是文学作品中意境的魅力。可见最早的意境基本上是一种人生哲学。到了魏晋六朝时期,刘勰把哲学的命题转为文学理论命题,“言外之意”、“象外之境”。
意境是中国古代诗论独创的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离开意境理论,就无法对中国古代诗歌美学发展史上,许多概念的产生、发展、深化、界定做出历史与逻辑的阐释。可以这样说意境理论是理解古代诗歌甚至整个中国艺术美学的网上纽结,对此问题的深入探讨,必将会使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丰富的内涵,有进一步的体会,同时也能使我们对于诗人微妙深奥的诗心,有一个准确的把握[2]。
参考文献
- ↑ 《诗经》305首,你至少要会背这23首巅峰之作收藏!,搜狐,2023-04-20
- ↑ 古代诗歌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走近教育,2019-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