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迷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迷楼

 

 

 

迷楼,位于贞丰桥畔,原名德记酒店。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南社发起人柳亚子、陈去病、王大觉,费公直等人四次在迷楼痛饮酣歌,乘兴赋诗,慷慨吟唱,后将百余首诗篇结为《迷楼集》流传于世。因此,周庄迷楼名声大振。现经修葺的迷楼仍保持当年风貌。依水傍桥,令人着迷。

景点名

店主李德夫祖籍镇江,于清光绪末年,携眷迁徙周庄,因擅长烹调珍馐佳肴,掌勺开设酒店。夫妻俩年过四十,才喜得千金名唤阿金。年长后,如阿一枝出水芙蓉,在水乡周庄压倒群芳。在父母的宠爱下,抵制缠足,“大脚观音”的雅号不胫而走。求婚者纷至沓来,李德夫难舍爱女远离膝下,小楼藏娇,让她守着双亲共度生涯,当垆劝酒,张罗顾客,生意火红。

其时,周庄为重要商埠集镇,贞丰桥是镇境水陆要津,附近商店毗连,贾客云集。德记酒店地处小桥流水、富于诗情画意的闹市之中,宾客设酒临风。窗外波光桥影,舟楫往来,飞燕呢哺人轩窗,鹭鹚搏鱼生妙趣……正是“酒不醉人人自醉,风景宜人亦迷人”,德记酒店幸得“迷楼”雅称。

南社发起人柳亚子、陈去病等人曾在此痛饮酣歌,乘兴赋诗,慷慨吟唱,后将百余首诗编结为《迷楼集》流传于世。楼内一间房专辟成蜡像馆,柳亚子等人围桌而坐,举箸畅谈,栩栩如生。小楼依水傍桥,楼外景色迷人。

传说楼名

唐·冯贽 《南部烟花记·迷楼》:“ 迷楼凡役夫数万,经岁而成。楼阁高下,轩窗掩映,幽房曲室,玉栏朱楯,互相连属。帝大喜,顾左右曰:‘使真仙游其中,亦当自迷也。’故云。” 宋 贺铸《思越人》词:“红尘十里扬州过,更上迷楼一借山。” 清 徐昂发《扬州》诗:“裙缫 禹穴千年茧,镜拥迷楼万朵花。”但是历史上存不存在还真是个迷,如同它的名字一般……

扬州城西北郊的观音山上,有一座深藏在寺庙建筑群中的黄墙黑瓦的小楼,这就是传说中隋炀帝杨广在扬州建造的行宫——迷楼。唐人冯贽《南部烟花记》载:“迷楼,凡役夫数万,经岁而成。楼阁高下,轩窗掩映,幽房曲室,玉栏朱楯,互相连属。帝大喜,顾左右曰:‘使真仙游其中,亦当自迷也。’故云。”

主政三十余年的隋炀帝,前后居住扬州竟有十五年,因此诗人说他“欲取芜城作帝家”。史载荒淫无道的他,却在扬州树立了不少的业绩。最为显著的是征用三百多万民工,历时六年开凿了连接淮水和黄河的通济渠、贯通黄河与涿郡(今北京)的永济渠、牵手长江与钱塘江的江南运河,构成南北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也为唐代扬州成为各种财物的集散地和全国的经济首府奠定了基础。

骄傲自大的杨广被繁华迷惑了双眼,逐渐饱暖思淫欲。他先后三次巡幸扬州,民间传说他是为了到扬州观赏“维扬一枝花、四海无同类”的琼花才来的,也有说他居然在醉酒后调戏胞妹,胞妹羞愤自尽化为琼花让他亡国的。

扬州市北郊绿树成荫的蜀岗东峦掩映着一座朱红色的建筑,名为观音寺。寺中现存“鉴楼”一座,相传是隋炀帝迷楼的故址。

史书记载,隋炀帝当年建造的迷楼极尽人间奢华。迷楼中千门万户,复道连绵;幽房雅室,曲屋自通。步入迷楼,令人意夺神飞,不知所在。有误入者,终日而不能出。炀帝游迷楼后,大喜过望,说:“使真仙游其中,亦当自迷也,可目之曰迷楼”(《迷楼记》),迷楼缘此而得名。

隋代以前,扬州是一座繁华的通商口岸。自西汉吴王刘濞从扬州茱萸湾东通海陵(今泰州)及如皋、皤溪开凿了一条运河通盐运后,扬州渐渐成为淮盐北运的集散地,所以历来有“扬州繁华以盐盛”之说。

隋开皇十年(五九〇年),杨广调任扬州总管,在江都(今扬州)一住十年、及至杨广即帝位后,仍然眷恋羡欣江都之繁华,曾三次南下巡幸。大业元年(六〇五年),炀帝令开通济渠,疏导邗沟,遣长史玉弘督造龙舟并大造江都宫。炀帝在一首赐宫女的诗中说。

“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隋遗录》)

有一个叫项升的浙江人为取悦炀帝,进献新宫图一幅。炀帝诏命有司在他梦中都眷恋的迷人之乡一江都,依图建造新宫。数万工匠大兴土木,于是,一座天上绝无、人间仅有的壮丽宫殿在江都拔地而起。

迷楼的主要建筑为蜀岗十宫:归雁宫、回流宫、九里宫、松林宫、枫林宫、大雷宫、小雷宫、春草宫、九华宫、光汾宫。《寿春图经》记;“隋十宫在江都县北长阜苑内,依林傍涧,因高跨阜,随地形置焉,并隋炀学立也”。炀帝建造的迷楼亦称为新宫、长阜苑十宫,后毁于大火。

南宋宝佑六年至开庆元年(一二五八——一二五九年),时贾似道守扬州,于蜀岗东岸建摘星寺,又名摘星楼。明代改摘星楼为“鉴楼”,取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意。后来屡废屡修。摘星楼已不是当年的建筑了。

摘星楼是不是迷楼的故址呢?

嘉庆《重修扬州府志》记:“摘星楼在城西七里观音阁之东阜,即迷楼故址”。但是乾隆年间的《甘泉县志》却称,观音山寺“即古摘星亭址,俗传为隋迷楼故址者讹也”。

扬州地方志中对于迷楼的记载相左,所以对隋炀帝是否在扬州建过迷楼,有人表示怀疑。

然而,隋唐以后的文人士子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赞誉迷楼的诗文,众口一说,隋炀帝的迷楼在扬州而非长安。

诗人描写隋代扬州的繁华景象说:“扬州好,池馆昔繁华:烟雨迷楼巢燕子,春风隋苑种桃花。”(《扬州画舫录》)

扬州风俗尚奢华,达官贵人以迷楼为醉人之乡。李绅在《宿扬州》中吟道:

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

宋代诗人秦少游作《望海潮·广陵怀古》赞叹迷楼、月观气象万千:

“追思故国繁雄,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

清初褚人获著《隋唐演义》,其第四十七回记隋炀帝在扬州营造迷楼、月观,日在其中嬉戏:“炀帝在江都范城中,又造起一所宫院,更觉富丽,增了一座月观迷接九曲池,又造一座大石桥。炀帝日逐在迷楼月观之内。”

古代留下的若干诗文都足以佐证隋炀帝的迷搂建于扬州。但是韩偓的《迷楼记》为什么说迷楼建于长安呢?姚德永撰《迷楼考》一文,认为韩偓记迷楼在长安,可能是传闻之误。这仅是一种推测,缺乏考证。

隋炀帝的迷楼建在扬州还是长安?亦或在扬州、长安都建造过迷楼?神秘的迷楼到现在还是个谜。

传说的真假难以考证,不过迷楼的建造却是这位君王为所欲为的历史见证。据说迷楼建成后,隋炀帝在民间选取数千良家幼女居住其间,供其作乐,至于整月不出门。因幽闭的美女太多,以致许多女人终身无望得幸,郁郁而终。明代齐东野人在《隋炀帝艳史》中提及,有一位被称为侯夫人的宫女,自十五岁进宫,长期得不到宠幸,终日焚香独坐、掩泪孤吟,悲愤中以自缢而死的方式提出了最强烈的抗议。像侯夫人这样遭遇的宫女在迷楼中很多,因此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提到这一历史时说,“妇人幽闭宫中,情实可愍”。他吸取炀帝亡国的教训,严于己、宽于人、勤于政、重于民,终于开创了贞观之治。

不过,迷楼的具体位置仍是值得研究的谜。晚唐时人韩偓曾写过一篇《迷楼记》,文中只字未提扬州。据《迷楼记》原文说:“唐帝提兵,号令入京,见迷楼,太宗曰:‘此皆民膏血所为。’乃命焚之。”有的学者据此说,隋炀帝的迷楼其实在长安而非扬州。但是,也有不少隋唐以后的文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诗文,从另一方面证明了迷楼是在扬州而非长安。如李绅《宿扬州》吟道:“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包何《同诸公寻李芳直不遇》歌曰:“闻说到扬州,吹箫忆旧游。人来都不见,莫是上迷楼。”还有唐人颜师古《大业拾遗记》载:“(炀)帝尝幸(扬州)昭明文选楼,车驾未至,先命宫娥数千人升楼迎侍。微风东来,宫娥衣被风绰,直泊肩项,帝睹之,色荒愈炽,因此乃建迷楼。”所谓“昭明文选楼”,在今扬州旌忠寺内,此亦可证迷楼在扬州。

据杜牧的诗说,迷楼的具体位置似乎靠近雷塘:“炀帝雷塘土,迷藏有旧楼。”观音山恰恰位于雷塘之南。从明人开始,就把观音山上的迷楼旧址称为“鉴楼”,意为这是前车之鉴。

奢靡一世的杨广怎么也想不到,他终日作乐的迷楼,如今竟然成了佛家的净土。这位被迷楼迷乱了意志、迷惑了心智、迷失了方向的帝王,最终只换来雷塘一抔黄土。后人为了吸取这一深刻的教训,故将“迷楼”改为“鉴楼”,这对于历代统治者来说不啻是一部历史教科书。

《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中“迷楼”原指隋炀帝在7世纪初建造的一座供其恣意享乐的宫殿,其本义就是“让人迷失的宫殿”,无论是谁,只要进入迷楼,就会迷而忘返。宇文所安这部著作模仿迷楼的架构,将来自多种不同文化、多个历史时期的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深入探讨,由此论述中西诗歌中的爱欲问题,这些诗作本来毫无归并一处的理由,然而彼此结合,却益觉其气韵生动。

作为一种比较诗学,《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不拘限于欧洲传统中那些人人耳熟能详的作品,而是突破常规,将生的与熟的、古的与今的作品结合起来,否则,那些与传统类别格格不入的作品就会被强行纳入其所不从属的类别,或者被视为外来的少数派而弃置不顾。《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的成功之处,不在于提出了什么观念结构,而在于这些诗歌给我们带来的愉悦,以及当我们放慢脚步沉思这些诗作时感到的快乐。

宇文所安(1946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美国著名汉学家。他从小就对诗歌感兴趣,在巴尔的摩市立图书馆,宇文所安第一次接触到中国诗歌,并迅速与其相恋,至今犹然。1972年,宇文所安获得耶鲁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随即执教耶鲁大学。他的作品翻译介绍到中国来的有:《初唐诗》、《盛唐诗》、《中国“中世纪”的终结 中唐文学文化论集》《晚唐诗 827-860》《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迷楼 诗与欲望的迷宫》,以及最近的《中国文论》和《他山的石头记》等。 [1]

参考文献

  1. 迷楼是指哪座建筑,搜狗, 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