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迦克墩会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全景网 的图片

迦克墩会议(Chalcedon, Council of )是教会第四个大公会议(Council320,Councils),为东罗马皇帝马喜安(Marcian, 450~7)所召开,目的是要解决因基督论(Christology282,Christology)引致的分裂。迦克墩会议定出的信经(Chalcedonian Creed),成了基督论最高的准则,是关于基督神人二性的,至今仍没有第二个信条可以取代它。

基督论就是环绕著教会[1]根基耶稣基督的论述。《圣经》记载耶稣曾问及门徒:「你们说我是谁?」,门徒的答案亦得耶稣所认同。但基督论自教会发展便一直撼动著教会,是神学家[2]辩论的主题,也是正统与异端的攻防战场;更是早期东西方教会分裂的爆发点。

简介

要明白迦克墩会议的由来及成就,我们就要约略知道五世纪中叶之前,教会对基督的了解,及由此引致的争议。

最早讨论基督神性问题的,在圣经之外便有诺斯底派(Gnosticism508,Gnosticism)、撒伯流派(Sabellianism1035,Sabellianism),和亚流派(Arianism156,Arianism);而讨论基督之人性的,有亚波里拿留派(Apollinarianism147,Apollinarianism)、涅斯多留派(Nestorianism840,Nestorius)和欧迪奇派(Eutychianism)。后二者为五世纪前半叶互相对立的异端。

自尼西亚会议(参会议320,Councils 会议)之后,人为了维护基督是真神及真人的地位,特重耶稣的母亲马利亚(Mary772,Mary)为「上帝之母」(theotokos)的说法。涅斯多留原为君士坦丁堡的主教长,最反对「上帝之母」的说法,因而为教会反对;他认为基督的神性和人性不能混为一谈;后来更走极端,主张基督的神性不过寄寓于马利亚所生的身体内,身体过去就是过去了,神性却是不朽的,换句话说,只有基督的神性才是永恒的,不过他们还是认为耶稣基督在地上的时候,是有神人二性的,只不过二者是严格分开而已。欧迪奇与他相对,认为基督的人性不是过去了,而是被神性吸收了,意思是说,在道成肉身前,基督有神人二性,但之后就只有一性,就是神性。

涅斯多留派在431年的以弗所会议(Council of Ephesus)被亚历山太主教长区利罗(Cyril of Alexandria335,Cyril of Alexandria)判为异端,而欧迪奇派则为「强盗会议」〔Robber Synod,由亚历山太主教狄奥斯库若(Dioscorus)于449年在以弗所召开〕所支持,于是引起教会的分裂。

450年,马喜安登上皇位,不满教会为了教义而分裂,翌年即在迦克墩召开第四次的大公会议。当时赴会者,除教宗利欧第一(Leo I, 440~61)及他两名代表外,全体代表约六百个主教,均来自东方教会。会议以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条(参会议320,Councils 会议)为标准,并且接纳利欧著名的《大卷》(Tome)的教导;《大卷》是两方教会自特土良(Tertullian1150,Tertullian)以来,接纳基督神人二性均完整地、又不相混淆地联合于一个位格内的主张。至此,会议的决定已相当明显。但我们不要忘记,会议召开的目的是为了谋求共识(以致教会不会为了教义而分裂),而不是为寻找教义的正确解释,因此皇室的特派专员认为,就算会议已有了共识,他们仍有责任解释这共识的由来。

会议分三个步骤来进行。首先,它要肯定尼西亚信经的正统性;第二,接纳利欧的《大卷》,和区利罗致涅斯多留和安提阿的约翰的信为正统;第三,界定基督的神人二性及其关系。因此迦克墩信经有时又称作「迦克墩的定义」(the Chalcedonian Definition)。

迦克墩神学家关心的,有两个中心:基督的真实神性和人性;基督一个位格的整合性。迦克墩定义必须清楚无误地,把这两个神学中心表明出来,以平息教会的纷争和分裂。会议第一次制出的定义(失佚),很快就给否决了,因为它对二性的界定不清楚。会议的神学家再次努力。首先他们必须否定欧迪奇道成肉身而成一性的说法:「祂真是上帝,也真是人,具有理性的灵魂,也具有身体;按神性说,祂与父同质(homoousios);按人性说,祂与我们同质(homoousios),在凡事上与我们一样,只是没有罪。」这是确立耶稣神性、人性的说法。

为确立耶稣的神人二性,迦克墩进一步肯定马利亚为「上帝之母」,耶稣是「由上帝之母、童女马利亚所生」。但这二性是怎样联合在一个位格之内的呢?在人的经验里,具有人性的就是人的位格,具有神性的,就是神的位格,这些是我们认识,因此也是可以说的。神性和人性同样是真实,又存于一个位格内,这是人从没有的经验,因此也就无法从正面来说是什么,只能从反面(via negativa)来指出什么不属这种关系,以保障后来的人不再误认、误说这关系。潘霍华(Bonhoeffer229,Bonhoeffer, Dietrich)认为迦克墩的基督论,「是一种批判性的基督论」(critical christology),其成功在于此,其「效用」也在于此。方法是本于前人曾在此犯过的错误,都树立一个「此路不通」的牌子,好清理出一个合法空间,让后人在此空间上思考、整理和建造。

为此,迦克墩信经这样说:

「是同一的基督,是子,是主,是独生的,具有二性,不相混乱('without confusion'),不相交换('without change'),不能分开('without division'),不能离散('without separation')」。

这「四个反面词」(the four negatives)在神学史上,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它不单指出前人曾犯过的错误(指文首提及的异端),也为后人标划出一个可行的空间;只要我们不重蹈四个反面词禁止的范围,我们论及的基督的神人二性就是合法的。

近代有神学家不满意迦克墩的定义,认为它只具反面的禁止,神学上仍是没有内容,缺乏一个「神学把手」(theological handle)让人知道和使用它。这种不满虽然可理解,却缺乏一种同情心;因为神学的发展史告诉我们,自迦克墩信经制订之后一千年,人还是想不出有什么正面的可以加进去;同样地,人再也造不出什么关于基督神人二性的错误想法,而不是在「四个反面词」禁止之列。这样说来,迦克墩的「四个反面词」是不是把神人二性的问题凝结了、阉割了,以致造成这种不育不毛的静止状态?

不是的,它只是等下一批神学界的巨人出现,好在它清理出来的空间建造。自改教运动后,信义宗(Lutheranism751,Lutheranism and Lutheran Theology 信义宗主义与信义宗神学)和改革宗(Reformed998,Reformed Theology改革宗神学)均出现不少神学俊杰,他们一方面承教于「四个反面词」的禁止,另一方面,则本于教父(如亚历山太之区利罗)之「通性合作(communicatio idiomatum)」的原理,来了解神人二性联于一位格内的正面意义。所谓「通性合作」的意思,乃是说基督的神性和人性虽不相混淆,却联于一个位格内,因此也是不能分开的。举个例子,我们不能说挂在十字架上的只是人子耶稣;那个顺服父旨意,把自己交在人的手上受审受死的,不是别的,正是三位一体的第二位,从太初便与父同在的圣子──在成就救恩的事工上,真正为人的耶稣与真正为神的基督,没有一个时刻不是「通性合作」,来为人成就神的旨意。近代在这方面的阐释,大概没有比巴特(Barth189,Barth, Karl 卡尔.巴特)更透彻、成就更大的了。但巴特几百万言的基督论,仍然出不了迦克敦对神人二性下的结论:「二性的区别不因联合而消失,各性的特点反得以保存,会合于一个位格(prosopon),一个实质(hypostasis)之内,而并非分离成为两个位格,却是同一位子,独生的,道上帝,主耶稣基督」。迦克墩的成就正在于此。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