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天不寻常(段金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这个春天不寻常》是中国当代作家段金华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这个春天不寻常
但凡文人墨客,没有人不喜欢春天的,在文人的笔下处处展现着春天的活力。“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代诗人志南笔下的春天,浸透着万物勃发的生机。“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唐代诗人杜甫把春天落日的景色,风暖花香的春意描写得淋漓尽致。我也爱春天,我爱故乡——西双版纳的春天,山寨樱花烂漫,百鸟齐唱的景致,更爱边防哨所春天黄花芬芳,萋萋草生的诗意。但2020年的春天对我来说,注定是个不寻常的春天。
这个春天干旱少雨,就连山里的樱花和紫荆也是来去匆匆,未等人们细细品赏就很快凋谢了。就在我对这些春天的精灵们在人间驻足太短而长叹短吁的时候,传来了武汉被新冠肺炎围困,疫情正在向全国蔓延的消息,广播电视和网络报纸每天都在播报日趋攀升的疫情数据,一种不祥的预兆在我的心底升起——这个春天不寻常。
春节放假前,我在单位宣布了网信、新闻、宣教等部门假期不许离开西双版纳,随时待命返岗的决定后,回家准备了压缩饼干、冲锋衣、矿泉水、方便面等物品,还把缓解高血压和肠胃病的常用药塞进了背囊。经历过战争的经验告诉我: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即将打响。
疫情袭来,州里的领导高度重视。在1月23日州庆放假这一天,州里就召开了紧急会议,对疫情防控做了安排部署。但节日的气氛,还是冲淡了人们对疫情侵入的警惕,人们似乎觉得自己离湖北很远,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新冠”不在自己的跟前。马路上依然车水马龙,超市商场还是熙熙攘攘,街边的夜市还在回荡着“多哥,水、水、水、水、水、水”的喝酒狂欢声,远处还有源源不断的外地车辆进入西双版纳。
就在此时,疫情已经如同幽灵般悄悄逼近西双版纳。1月23日晚上开始,五位武汉游客飞抵西双版纳,在景洪市景哈乡发现疑似病例,大量挂着湖北车牌的车辆涌入西双版纳的消息在网络上疯传。1月25日,景洪市融创小区发生一起人员死亡事件,身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和公安民警在现场调查的视频,在朋友圈里不胫而走。因为死者生前到过武汉接孩子,人们自然地把她的死和新冠肺炎联系在一起,尽管经医务人员检测她并不是新冠肺炎感染者。
当时医院已经开始收治确诊病人,并将不明原因的发热者隔离,进行14天的医学观察。其中,一名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的女子,拒绝隔离治疗,撕扯医护人员的视频又被传到了网上,这些消息的传播,让人们开始对新冠肺炎产生了莫名的恐惧。
人们开始意识到新冠肺炎的病毒来势凶猛,疫情严重,车水马龙的马路顿时变得清静起来,热闹的夜市和商场没有了往日的喧嚣,超市里人们在纷纷抢购粮油食品和各种日用物资,药店里的口罩、消毒水早已经告罄。
阻击新冠疫情的战斗打响了,州疫情防控指挥部里昼夜灯火通明,“五级管控”“安置滞留湖北游客”“调拨物资器材”“组织骨干防疫防控专业队伍”等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迅速展开。在疫情指挥部的每一天,我嗅到了那久违的硝烟味,脑海里不时会浮现出30多年前参加边境保卫战的情景。
指挥部的两位主官,刚刚上任到西双版纳不久,就遇上了这场前所未有的疫情防控战。好在他们有深厚的知识功底和基层工作经验,决策果断利索,为人又谦和低调,指挥部的工作井然有序、周到周全。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这片热土的希望,看到了这场战斗胜利的曙光。
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最忐忑不安的是那些回不了家,被集中安置到酒店居住的湖北同胞,他们怕被“关起来”,怕被人歧视,担心吃不好住不好。但是当他们来到指定住宿地点时,没想到安排他们住的是星级大酒店,酒店为他们提供了一日三餐的可口饭菜,驻酒店的医务工作者每天两次为他们测量体温,并准备了熬制好的中药汤剂供他们取用。工作人员每天都对酒店设施进行消毒。在体温正常的情况下,他们可以戴着口罩到酒店附近的广场散步放松。酒店前台的服务人员耐心及时地回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力所能及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满足他们的需求。此时,他们才明白,原来他们不是被集中“关”起来,而是被集中起来,得到周到的照顾,既是为了他们的安全,也为了西双版纳人民的安全。
一对武汉母女在给媒体的信中说:“感恩云南省各级政府的关怀,感恩善良的西双版纳人民的友好接待,感恩媒体及时正确的引导。作为武汉人,我们的回报就是,严格按照当地政府的要求,更加注重防护,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1月30日这一天,我随政府的工作组看望滞留西双版纳的湖北游客。仔细观察,在他们的脸上我看不到一丝紧张和沮丧,他们在酒店的走廊上向我们挥手致谢:“我们很好,谢谢云南,谢谢西双版纳政府和人民!” 在磨憨口岸迎接从老挝自驾游归来的重庆自驾车队时,我深深感到,我们所付出的一切是那么的有意义,危难之处伸把手义举是多么的暖心和亲切。当这个十五辆车组成的自驾车队进入国门后,迎接他们的是鲜花和笑脸。他们和滞留的湖北游客一样用最普通,但又最真切的话语表达他们的心声:“今天,当我们踏上国土,回到祖温暖的怀抱,此刻我们真心体会到了云南人民的热情,西双版纳人民的善良。感谢伟大祖国,感谢云南人民,感谢西双版纳。”
进入2月以后,西双版纳的确诊病例已经达到了12例,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压力,我们都在心里默默祈祷:“一定要战胜新冠病毒,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患者不要再增加了,不要再增加了……我还戏谑地跟同伴们开玩笑:“我们西双版纳的‘西双’是傣语‘12’的意思,但愿可恨的新冠肺炎永远停止在12”,不要再增加了。但是天不遂人愿,因为一个珠宝商人违反政府的停业规定,擅自接待湖北游客,一家三口被传染了新冠肺炎,突破了我们的预期。
随着疫情形势的严峻,一些小区和村寨被严格管控。基诺山乡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特懋克节”到了,我没有听到山寨里敲响振奋人心的大鼓。为了减少人员集聚,防控疫情,所有的节日活动被取消了。一些民间的传统活动“串老庚”“吃满月酒”“过赕”等都被停止,村村寨寨行动起来,自觉地投入防控疫情的阻击战。基诺山乡的党委书记王超给我打来电话说:“大叔,由于疫情的影响,今年没法陪你去拍云海,也没法请你去听山歌了,今年的克懋克节我们不能在广场上敲响鼓声,只能用电话和微信向您表达节日的祝福了……”随着我的手机里响起的“欢乐基诺山”音乐旋律,我的眼睛湿润了,坚强的民族,乐观的人民。有这样的民族和人民,我们有什么战胜不了的困难呢!
我带着一群80后的年轻人,不分白天黑夜的工作,发布信息、协调媒体、引导舆论。还有那些刚参加工作的,脸上还挂着稚气的95、96后,自从疫情防控工作开始,他们没有休息过一天,他们努力工作,用心记录着那些为防控疫情而奋战的白衣天使和公安民警的事迹,向人们播报着疫情防控一线的的情况。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让他们切身体验到了“救死扶伤”四个字的内涵和沉甸甸的分量,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在平凡的工作中,自己所从事的这份职业崇高而伟大。就在这群孩子中,有的初为人父母,孩子还小;有的老人生病了,无法照顾,但他们都义无反顾,奋战在疫情防控的最前沿,用他们的话说,“拯救生命是医护人员的天职。记录这场难忘的战斗,记录那些最美的“逆行者”,就是我们的选择。” 我是上过前线的老兵,是曾经在战火中经历过生死考验的战士,最懂得什么是祖国的需要,人民的呼唤。而今天,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考验面前,这些平凡又年轻地公务员,在人民需要的时候,他们选择了关键时刻义无反顾,面对困难勇于挑战,这种精神令人感佩,他们是好样的,他们是真正的战士。
在疫情袭来的特殊时期,街上早没有早点卖了,幸好我备有压缩饼干和方便面,这才解决了吃早餐难的问题。由于连续作战,超负荷的工作,身体透支,筋疲力尽,我的身体出现了毛病,腹部疼痛,关节酸疼,流清鼻涕打喷嚏。昏昏沉沉入睡后会梦见自己在战场上负伤了,被人抬下阵地。第二天莫名其妙地接到儿时发小发来的微信,问我是不是还在一线工作?让我注意身体。医院工作的大妹给我买来一大包药,要我按时服用,说是她梦到我被拉去隔离了,赶紧拿了药就跑来找我。这些看似巧合的背后,让我倍感温暖和感激。
其实,在这场难忘的疫情阻击战中,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单位领导、家人及同事都在默默地支持我,给我温暖和力量。妻子在单位也负责防控工作,我们只会在偶尔开会的时候见面,岳父母带着孩子在家隔离,岳母还多次打电话给老家的亲戚,嘱咐他们:“非常时期,各自保重。亲戚间就不要走动了,在家做点家务事,实在挂牵就打打电话。听政府的话,守在家里也能为国家做贡献。”年轻人看到我天天啃压缩饼干泡方便面,觉得心里不忍,会悄悄地在我办公室放一块蛋糕,或者是一份汤面。母亲牵挂着我,小妹关心着我,她们担心我在办公室吃不上饭,把饭菜做好了让侄儿给我送来。远在昆明的安金老大哥,时常给我发来微信嘘寒问暖,还一遍又一遍地叮嘱我:“要注意保重身体,千万不要感冒!”最质朴的语言是鼓舞人的精神力量,这一切关心、体贴和帮助,都成为我能够抛弃个人得失,忘我战斗在一线的强大动力。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大家的关怀,给与的温暖,让我不治而愈,此时此刻我切身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这份真情,才是心灵的抚慰,治病的良药。
马上进入二月底,疫情压力有所缓解,十余天没有新增病例,12名病人已经治愈出院。但随着复工、复产工作的展开,人流量会大幅度增加,超市和菜市场又开始有人不戴口罩乱窜,有人又想着要去烧烤摊喝两口,到歌舞厅吼两调。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更需要我们时刻警惕,不敢有丝毫懈怠和疏忽,更不敢“把胜利的凯歌奏响。”
今天,76岁的老母亲用手机发来视频,说院子里的芒果花、龙眼花都开了,满院子都飘着花儿的香味,让我抽空回去看看。是啊,这正是百花盛开的美好时节,我想起“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诗圣杜甫的绝句,更为这个不寻常的春天,增添了芬芳与浪漫。
再过一个多月,就是傣历新年泼水节了,我期待着,澜沧江畔凤凰花的盛开。那红灿灿的花枝绽放着笑脸,像一片片美丽的朝霞,那就是送给所有抗疫[[英雄]们的凯旋之花。 [1]
作者简介
段金华,云南西双版纳人,哈尼族,大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