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軟下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軟下疳(chancroid)又稱第3性病,是經典性病之一,由杜克雷嗜血桿菌引起,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本病以1個或多個生殖器疼痛性潰瘍為特徵,常伴有腹股溝淋巴結化膿性病變。[1]

症狀體徵

以生殖器部位發生疼痛性潰瘍伴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為特徵。

  1. 發病:男性多見,男女性別比例為10~20∶1。女性發病較少的原因可能是陰道或宮頸損害多見,症狀不明顯,或不易發現,或為帶菌者。
  2. 潛伏期;一般為2~5天。長者達20~30天。
  3. 好發部位
  1. 皮膚損害;初起在侵入部位發生炎性小丘疹,迅速變為小膿皰,2~3天後膿皰破潰,擴大形成潰瘍。潰瘍大小不一,直徑約3~20mm,呈圓形或橢圓形碟狀,周圍紅腫顯著,基底呈顆粒狀肉芽組織,觸之易出血,表面覆蓋灰黃色膿性分泌物,性質柔軟,邊緣銳利不整,有潛行穿鑿,觸痛明顯,中醫稱「魚口」。潰瘍數目通常為1~2個,但由於自身接種,可發生2~5個衛星狀小潰瘍,多時達十數個。潰瘍經2~3周或1~2月癒合,殘留瘢痕組織(圖1)。
  2. 自覺症狀;常伴燒灼感和疼痛。發生於外陰者自覺症狀輕微,發生於陰道可有輕微陰道炎,發生於尿道者局部有燒灼感。全身症狀較少見,有時可有低熱,全身不適。本病不引起全身擴散,但有報道發生需氧菌和(或)厭氧菌繼發感染者。[2]
  3. 異型下疳
  • 一過性軟下疳(transient chancroid):潰瘍小,數天後即可消退,但2~3周後可出現腹股溝淋巴結腫大。
  • 崩蝕性軟下疳(phagedenic chancroid):多繼發於奮森螺旋體感染。損害初為小潰瘍,迅速擴大,並向深部發展,形成廣泛深層組織壞死,常引起大出血和外陰部遭破壞。本型較少見。
  • 匐行性軟下疳(serpiginous chancroid):也稱蛇行性軟下疳。多個損害互相融合,或通過自身接種形成長而彎曲、狀如蛇行或匐行性損害。
  • 巨大軟下疳(giant chancroid):開始為小潰瘍,迅速向四周擴展,侵及相當大的範圍,形成巨大潰瘍。
  • 毛囊性軟下疳(follicular chancroid):原發於毛囊處,初起似毛囊炎,不久形成毛囊部帽針頭大小的小潰瘍。多見於男性外陰部及女性陰毛區。
  • 丘疹性軟下疳(papular chaneroid):也稱隆起性軟下疳。初起為小丘疹,以後形成潰瘍,邊緣隆起,形似二期梅毒扁平濕疣。
  • 矮小軟下疳(dwarf chancroid):潰瘍微小,似生殖器皰疹所致的糜爛,但邊緣整齊如刀切。

病理病因

杜克雷嗜血桿菌(haemophilus ducreyi)屬嗜血桿菌屬,為革蘭陰性短桿菌,兩端鈍圓,長1~1.5μm,寬0.5~0.6μm。菌體兩端常相互連接呈鏈狀排列,多條鏈平行,呈魚群樣。該菌無鞭毛、芽孢或莢膜,不能運動。此菌為兼性厭氧菌。該菌的氧化還原酶系統不完備,其生長雖不需要V因子,但需要氯高鐵血紅素即X因子,人工培養時必須供給新鮮血液才能生長,故名為嗜血桿菌。該菌具有硝酸鹽還原酶,可使硝酸鹽還原成亞硝酸鹽,氧化酶試驗和鹼性磷酸酶試驗陽性,過氧化氫酶試驗和卟啉試驗陰性。杜克雷嗜血桿菌對熱敏感,在65℃便很快死亡,用煮沸消毒法則可達到殺菌目的。[3]

疾病診斷

應與梅毒硬下疳、LGV、生殖器皰疹、急性女陰潰瘍、Behcet綜合徵、結核性潰瘍及腹股溝肉芽腫等鑑別。

  1. 梅毒硬下疳
  2. 性病性淋巴肉芽腫(LGV)。
  3. 生殖器皰疹;由HSV-2感染引起。損害為集簇性丘皰疹、小水皰及糜爛,分泌物呈漿液性,伴灼熱感和疼痛,愈後常復發。
  4. 急性女陰潰瘍;無性接觸史,常見於少女及未婚婦女,易反覆發作,常伴口腔阿弗他潰瘍及小腿結節性紅斑,潰瘍分泌物塗片可查見粗大桿菌。
  5. Behcet綜合徵;多見於青年女性,可伴口腔潰瘍、眼病變、皮膚結節性紅斑和針刺反應陽性。
  6. 結核性潰瘍;也可見於龗頭,炎症輕微,自覺症狀輕,慢性經過,表面膿液稀而少,損害可查見結核桿菌,活檢組織像呈結核性結構。
  7. 腹股溝肉芽腫;損害為增生性肉芽腫性潰瘍,觸之易出血,淋巴結症狀輕微,甚至不發生,自覺不痛,取肉芽組織碎片作印片或塗片用Giemsa或Wright,染色,可在增大的單核細胞內查見Donovan小體。
  8. 硬下疳。

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1. 塗片染色檢查;可從潰瘍邊緣深部或基底部取材,先用生理鹽水洗淨患部,取其滲出物。如為淋巴結穿刺取材,應從健康皮膚處進針,以免形成瘺管。塗片時應從玻片的一端推向另一端,以保持細菌的特徵形態。塗片固定後可用Gram、Wright、Giemsa或Pappenheim Saathof染色。約50%可查見長約1~2cm末端鈍圓的二極染色的短小桿菌,Gram染色陰性,單個或沿黏液絲方向呈團狀或平行排列小群聚集。潰瘍處常有與Ducrey嗜血桿菌相似的短小桿菌污染,但污染菌無「魚群樣」特徵。
  2. 病原菌培養:可從橫痃或潰瘍損害處取材。常用培養基為淋球菌胎牛血清培養基、Mueller-Hinton巧克力培養基等。2h內接種,置於5%~10%二氧化碳和飽和濕度環境中,於33~34℃至少培養48h。Ducrey嗜血桿菌的菌落直徑為2mm,呈光滑的半球形,黏性極強。
  3. 鑑定試驗:對已分離出的Ducrey桿菌,應進行生化試驗進行鑑定,有氧化酶試驗和硝酸鹽還原試驗等。
  4. 免疫學檢查:間接免疫熒光試驗以與Ducrey桿菌外膜成分起反應的單克隆抗體檢測生殖器潰瘍分泌物塗片。酶免疫試驗在培養陽性的本病患者中檢出率為93%,可用於大規模人群的篩選檢查。
  5. 分子生物學檢查:有核酸雜交技術和核酸擴增技術等,後者又分為PCR和LCR。32P標記的DNA探針已用於鑑定培養中的Ducrey桿菌。用PCR技術檢測生殖器潰瘍中的Ducrey桿菌對本病的診斷有一定價值,但也存在不少問題。[4]

其他輔助檢查

組織病理檢查:

  1. 皮膚潰瘍:顯示3個層帶,典型者有診斷意義。
  • 淺層:即基底,較狹窄,由中性粒細胞紅細胞纖維蛋白和壞死組織組成。用Giemsa或Gram染色可檢出Ducrey嗜血桿菌。
  • 中層:較寬,有多數新生血管形成,血管內皮細胞顯著增生,可導致血管腔閉塞,有血栓形成和繼發性壞死。淺層和中層間可見有水腫。
  • 深層:主要為成纖維細胞增生,淋巴細胞漿細胞密集浸潤。
  1. 受累淋巴結;呈重度急性炎症反應,有中性粒細胞浸潤及壞死。

併發症

  1. 腹股溝淋巴結炎:也稱有痛性橫痃,或炎症性橫痃。50%~60%的患者在發病數天到3周內可出現此合併症。一般多為單側,以左側多見,也有發生於雙側者。初發為蠶豆大小不活動的硬結,皮膚表面紅、腫、觸痛。可累及多個淋巴結,相互粘連,形成大的團塊,疼痛明顯,最後化膿、軟化,有波動,可自行潰破,膿液較稠,呈奶油狀。易破潰形成潛蝕性或穿鑿性潰瘍,中醫稱「魚口」。可形成竇道自行引流,一般約2~4周癒合,癒合後形成瘢痕。女性患者較少出現淋巴結炎。如及早進行治療可減少淋巴結炎的發生。近年由於對本病的有效治療,此種併發症少見。
  2. 炎性包莖或嵌頓包莖:因局部炎性水腫,可形成包莖,甚至造成嵌頓性包莖。
  3. 尿瘺和尿道狹窄:發生於陰莖者可形成陰莖破壞性潰瘍,如累及尿道,則排尿疼痛,甚至形成尿瘺和尿道狹窄。
  4. 混合下疳:如同時感染蒼白螺旋體可出現混合下疳。此時先發生軟下疳,癒合後出現硬下疳,一般在發生軟下疳15~25天以後發生。近年因抗生素的廣泛應用,常不出現硬下疳而形成隱性梅毒。因此,對軟下疳患者在出現症狀3周後或治療後3個月時應進行梅毒血清學試驗。
  5. 繼發其他病原體感染:本病也可合併LGV、腹股溝肉芽腫生殖器皰疹等。如合併奮森螺旋體(fusospriochets)感染,可使損害更加嚴重。最近,在非洲的若干研究證實,生殖器潰瘍增加了異性戀人群傳播HIV-1的危險性。在許多發展中國家,本病是生殖器潰瘍最常見的原因,因此,重要的是對軟下疳進行有效的治療,以阻止HIV感染的擴散。有作者指出,很容易從患者的生殖器潰瘍性損害中獲得HIV-1感染。據報道,並發HIV感染對軟下疳的臨床經過有明顯的影響,在HIV-1血清陽性軟下疳男性患者常導致單劑量或短療程治療失敗。在HIV感染病人中軟下疳的臨床表現變異很大。控制本病的流行對阻止HIV感染在世界上一些地區異性戀人群中蔓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對軟下疳患者也應檢測抗HIV抗體。HIV血清學陽性的軟下疳患者應接受長療程的治療。

預後

呈自限性病程,不會發生全身播散。未治療者的生殖器潰瘍和腹股溝淋巴結膿腫偶可持續數年,局部疼痛最常見。感染不引起免疫,可發生再感染。

發病機制

軟下疳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在性接觸過程中杜克雷嗜血桿菌可以從微小的表皮破損處進入,使局部皮膚和組織引起感染,與此同時經淋巴管引流到腹股溝淋巴結。機體在清除軟下疳病灶中杜克雷桿菌時,有多形核白細胞參與。補體可能參與了殺滅血清中的杜克雷菌,這個過程主要是依賴於抗體,補體起到增強抗體的作用。人類可以重複感染杜克雷菌,很明顯不存在完全保護性免疫。

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人們將軟下疳與梅毒混為一談。1842年,法國學者Basserau首次將這兩種疾病區分開來。1859年,Rollert報告了軟下疳與梅毒硬下疳並存的混合下疳。1889年,細菌學家Ducrey發現了本病的病原體為嗜血桿菌。Unna描述了軟下疳潰瘍的組織學改變,並在損害中發現了致病菌。1901年,Albritton應用Himmel培養基首次分離出Ducrey嗜血桿菌。

用藥治療

  1. 治療原則:及時、足量、規則用藥;患者的性伴應同時接受檢查和治療;治療後應進行隨訪。治療期間應禁止性生活。
  2. 治療方案
  • (1)阿奇黴素1g,單次口服(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 (2)頭孢曲松250mg,單次肌注。
  • (3)環丙沙星500mg,口服,2次/d,療程3天(禁用於孕婦及哺乳婦女和年齡<18歲者)。
  • (4)紅黴素500mg,口服,4次/d,療程7天。
  1. 注意事項
  • 病原體耐藥:治療無效可能是杜克雷嗜血桿菌對所用抗菌藥物耐藥。已有環丙沙星或紅黴素中度耐藥菌株的報告。
  • 包皮環切:未做包皮環切者療效較差。如果潰瘍位於包皮下,癒合較慢。
  • HIV感染:合併HIV感染者治療失敗的可能性較大,且潰瘍癒合更慢。對這類患者療程應適當延長。
  • 皮損局部處理:對已化膿、有波動感的腫大淋巴結可行穿刺或切開引流。

在治療開始後3~7天應進行複查。如治療有效,在3天內自覺症狀好轉,在7天內潰瘍和淋巴結的腫脹也改善。如臨床無明顯改善,應考慮:

  1. 診斷是否正確。
  2. 是否合併其他STD。
  3. 是否合併HIV感染。
  4. 未按要求用藥。
  5. 病原菌耐藥。

完全癒合的時間隨潰瘍大小而定,大的潰瘍可能需2周以上。

創面完全癒合,淋巴結腫大完全消退,生理功能恢復正常為痊癒。軟下疳如在早期發現,及時得到治療,能完全恢復正常,晚期的嚴重損害,即使治癒後也會留下瘢痕組織。

全身療法

  1. 藥物的選擇:近年來,由於對Ducrey嗜血桿菌敏感菌株已經發生變化,以前推薦的治療已經過時。已報告了通過質粒介導的對氨苄西林氨苄青黴素磺胺類、氯黴素四環素卡那黴素耐藥的Ducrey嗜血桿菌菌株。
  2. 在體外試驗中對Ducrey嗜血桿菌最敏感的藥物是阿奇黴素頭孢曲松頭孢三嗪環丙沙星環丙氟哌酸紅黴素。已證明,喹諾酮類如環丙沙星環丙氟哌酸依諾沙星諾氟沙星

飲食保健

根據不同的症狀有不同情況的飲食要求,具體詢問醫生,針對具體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飲食標準。

預防護理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徹底治癒患者可減少傳染源。由於可能存在無症狀的Ducrey嗜血桿菌攜帶者,許多學者推薦對即使缺乏臨床表現的接觸者也應進行預防性治療。加強教育,正確對待性生活。切實禁止嫖娼賣淫活動可切斷本病的傳播途徑。

軟下疳的飲食療法有哪些

飲食療法一

  • 菝葜飲:
  • 組成菝葜根500g甘草25g用法水煎2次,濾液合併,再以文火濃縮至100mL,每服50mL,每日2次。
  • 適應證中醫辨證屬毒熱者。

飲食療法二

  • 蛇舌草飲:
  • 組成白花蛇舌草30~60g用法水煎取汁,去渣,調入蜂蜜適量,頻飲。
  • 適應證中醫辨證屬毒熱者。

患者忌食用:應戒掉煙,酒。每隻香煙能使人體損失約3到5毫克的VC,而VC是增強免疫力的重要維生素。少吃海鮮類食品。

視頻

性病的早期症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