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边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转换边界是中国生态学的一个名词术语。
中国汉字的发展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步的一条生动鲜明的脉络[1],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2]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字体多样。
名词解释
转换边界(transform boundary)又称守恒性板块边缘(conservative margins),是相邻板块作相对平移运动的边界。这种边界通常由转换断层组成,以浅震源为标志。
以转换断层为界的板块边界两侧,板块既不消减也不增生,而是相互侧向滑移。美国西南的圣安地列斯断裂就是北美与太平洋板块出露在陆域的一段转换边界。圣安德烈斯断层侏罗纪以来累计达560千米的持续右行走滑,是对温哥华以西让德富卡板块向东南扩张和加利福尼亚湾太平洋中脊向西北扩张运动的调节。
生态学
生态学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已经创立了自己独立研究的理论主体,即从生物个体与环境直接影响的小环境到生态系统不同层级的有机体与环境关系的理论。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进了生态学理论的发展,60年代形成了系统生态学而成为系统生物学的第一个分支学科。如今,由于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紧密相关而产生了多个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如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参考文献
- ↑ 字母文字的演变脉络:世界所有国家的字母文字都是同出一源,搜狐,2020-09-11
- ↑ 字体的演变:篆书,搜狐,20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