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赵梓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赵梓森
中国工程院院士
出生 1932年2月4日
上海市卢湾区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知名作品 《单模光纤通信系统原理》

赵梓森,男,汉族,1932年2月4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籍贯广东省中山市,光纤通信专家[1]中国工程院院士[2]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1949年至1953年赵梓森先后就读于国立浙江大学农业化学系、上海大同大学电机系、上海交通大学电信系有线通信专业;1954年至1958年任武汉电信学校教师;1958年至1970年任武汉邮电学院讲师;1970年至1974年任邮电部528厂工程师;1974年至1993年任武汉邮电科学院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激光通信研究所所长;1983年至1987年任武汉邮电科学院研究院院总工程师;1987年至1993年任武汉邮电科学院研究院副院长;1993年任武汉邮电科学院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3]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赵梓森主要从事光纤通信技术的研究。

人物简介

赵梓森,高级工程师。广东中山人。195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信系。历任武汉邮电学院讲师,邮电部激光通信研究所所长、总工程师,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高级会员。195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是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最早提出发展光纤通信者之一,并进行了中国第一次光纤通信的试验,为开创中国的光纤通信事业作出贡献。撰有《用O--∞法解网络》等论文,著有《数字光纤通信系统原理》等。

人物履历

1932年2月4日,赵梓森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

1949年至1950年,就读于国立浙江大学农业化学系。

1950年至1952年,就读于上海大同大学电机系。

1952年至1953年,本科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电信系有线通信专业。

1953年至1954年,任南京电信局、沈阳电信局实习生。

1954年至1958年,任武汉电信学校教师。

1958年至1970年,任武汉邮电学院讲师。

1970年至1974年,任邮电部528厂工程师。

1974年至1993年,任武汉邮电科学院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激光通信研究所所长。

1983年至1987年,任武汉邮电科学院研究院院总工程师。

1987年至1993年,任武汉邮电科学院研究院副院长。

1993年,任武汉邮电科学院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生经历

少年时期

1932年2月,赵梓森出生在上海一个百货公司职员的家里,母亲怀孕7个月生下他,由于早产,幼年的赵梓森个子很小,稍有风吹雨淋或天气变化,就会患病,其中两次伤寒对他打击最大,差点夺去了他的生命。赵梓森认识到人只要活在世上,就一定要有一副好身板。所以上学后,除了学好各门功课外,他把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美术、雕刻、集邮、做模型飞机、打乒乓球、踢足球等项目上,他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似的。特别是足球,到暑假,他几乎从早到晚都在球场上,就这样,他的身体变得越来越结实,那个体弱多病的赵梓森变成了一个钢筋铁骨的少年。

赵梓森
赵梓森院士

赵梓森小时候特爱捣鼓些小制作,因为有兄弟姐妹8人,家里负担很重,所以他买不起玩具,于是他就想方设法自己制作。看到别人有玩具飞机,他自己使出浑身解数做了一个模型飞机,恰好上海组织学生模型飞机比赛,赵梓森把自己心爱的作品拿去参赛,没想到还得了名次,他更没想到当时的国民党上海市长吴国桢亲自给他发奖。

赵梓森和他弟弟在40年代尝试过组装矿石收音机,那是一个物质极其匮乏的时代,由于买不到矿石,他和弟弟一起自制检波氧化铜。他们小心翼翼地用火加温使铜氧化,然后以此为材料制作了收音机,当他们兴高采烈地爬到屋顶去检测时,却没有收到任何声音,原来,能检波的是氧化亚铜晶体。虽然这个矿石收音机制作失败了,但赵梓森没有气馁,他依然兴趣盎然地自制氢气、氧气,以及各种小玩物,譬如电磁铁、小马达等。赵梓森对说:“别看小时候做的这些都是小打小闹,但涉及了科学的诸多问题,如制取氢气,就涉及到化学问题,做模型飞机,不懂几何就不行,做小马达,更离不开物理。也许是看到赵梓森的这些兴趣,小时候的化学老师很喜欢赵梓森,写信给赵梓森,鼓励赵梓森长大后要成为科学家,至今,这位老师的信还激励着赵梓森。”

战争时期

赵梓森除了对科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觉外,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使赵梓森立下了科学救国的誓言。赵梓森说:“爱国,即是科学家的责任,也是科学家的灵魂与动力”。

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八·一三”事变后,日军占领了上海虹口区,父母带领赵梓森的兄弟姐妹在枪林弹雨下逃到了英租界。全家只租得起一间阁楼,那是一间很矮的隔层,大人不能站直,晚上9个人都睡在地板上。全家经济十分困难,只能吃杂粮,拌盐油代菜。由于兄弟姐妹多,学费付不起,只好向亲戚借。后来为了谋生,父母开了一个小店,经营毛巾、肥皂、童装等小百货,小店位于英租界与日占领区的交界,旁边就是日军岗哨。赵梓森的亲戚对日军岗哨恶作剧,在日军岗哨进店时,他有意要日本蹲下看柜台下部的商品,结果使日本鬼子从老乡手中抢来的鸡蛋在口袋里挤得粉碎。第二天,该日军岗哨带了两人,枪上插了刺刀进了店堂,见人就打,还要赵梓森全家跪在马路上,赵梓森的母亲忍无可忍,跑入厨房,拿菜刀准备拼。幸而亲戚阻拦,日军还没看见,避免了一场灾难。

1941年珍珠港事变,日军在上海冲入英租界与英军交战。赵梓森正在学校上课,老师突然大喊:“日本鬼子打进来了,大家快逃!”机灵的赵梓森带领他上一、二年级的两个小弟弟往外逃,只见路上人山人海,日军装甲车从东面开来,机枪连扫,人们纷纷倒地。赵家在日军行进的方向,只能往反方向逃。赵梓森机智地穿过小巷,避过装甲车向亲戚家里逃。在过西藏路桥时,英军与日军在桥两方对垒,赵梓森和两个弟弟在枪弹呼啸下匍匐过桥,逃到亲戚家。3天后,日军占领整个上海。赵梓森3兄弟回到家里,父母、亲戚等大人莫不称赞赵梓森的机智勇敢,这一年赵梓森才9岁。

科研之路

1953年意气风发的赵梓森大学毕业,分配到武汉邮电学院,当上了人民教师,开始了他人生最重要的里程。赵梓森担任教师工作不久,就发现自己在大学学到的知识远远达不到实际要求,于是他花了3年业余时间将微积分、电工原理重新学习一遍,还补了数理方程、概率论、场论线性代数、信息论、英语、俄语、日语等,至于其它有关专业基础课也在他的学习范畴之内。赵梓森拼命地学习这些,还有个目的,就是想考中科院研究生,因为搞科研是他的最大梦想,赵梓森年年被评为优秀教师, 但领导不批准他去考。赵梓森没有抱怨,而是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学校领导看到赵梓森喜欢科研工作,就让他一口气担任了3个实验室的负责人,这时候的赵梓森感到如鱼得水,一有空就泡在实验室里地做各种研究和实验。

赵梓森的第一次创造性作为有些出乎意料。他在复旦大学教书的弟弟来信要赵梓森帮他推导信号流图的MASOM公式,赵梓森没有想到自己花了不到两个星期时间,就发明了“一0法解网络”,并刊登在1965年《电子学报》第四期。赵梓森的这个发明不需求解行列式,就可直接写出任意个网孔的复杂无源网络任意支路的电流、电压和阻抗,并在该论文内定了O阶行列式等于1。1966年《电子学报》第一期刊登了当时航天部总工程师蔡金涛的评介:包括国外的克希霍夫·麦克斯韦,中国顾毓秀在内等曾不断努力寻求简捷的解法,已知方法也不少,但都不大合乎理想,赵梓森提出的一0法原理简单明了,它不与任何已知的方法近似,而运用起来比较简单,比较成功。

赵梓森当时的喜悦与自豪之情可想而知。获得了创造甜头的赵梓森更是一头扎进了科学的汪洋大海之中。

1973年,他采用太阳光做平行光源,主导解决了立项研究多年而长期鲜有突破的国家级大气激光通信项目[1]。此后,赵梓森看到这种技术会受到天气和障碍物的局限,难有好的发展前景,于是开始思考新的通信方式。在听说玻璃丝(光纤)能够通信后,他去湖北省图书馆找到华裔英籍科学家高锟于1966年首次发表的关于光纤通信的论文《光频介质波导》抄写阅读,初步认可了光纤通信技术的可行性和巨大发展潜力。他后又通过多方了解,知道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在研制光纤通信技术并取得初步的成功后,更加坚信了自己的判断。

赵梓森
“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院士致辞

职业生涯

1969年,武汉邮电学院交给赵梓森一项重任,让他担任大气传输光通信课题室副主任。当时这项课题是由邮电部下达到武汉邮电学院的。刚开始,他们试验的空气传输有效距离只要8米,经过不到两年的努力,赵梓森和他的同事把8米迅速提高到10公里。试验是在一个晚上进行的,他们爬上汉口六渡桥一个武汉当时最高的水塔上,用点钨灯对准10公里处的青山海运工程学院,试验获得了成功。但赵梓森没有多少高兴的表示,因为他们发现大气传输光通信不能全天候通信,碰上雨、雪、雾等天气,这套装置就失灵了,而邮电通信怎么可能容忍有一刻的中断呢?通过这个实验,赵梓森得出结论:搞大气传输光通信就是走死胡同,必须寻求新的方法。

赵梓森在一无资料,二无设备,条件又十分简陋的情况下,开始了攻关。研制光纤是一个有毒有危险的化学过程,随时都有爆炸和中毒的危险。赵梓森每次碰到危险活时总是抢在前面。在一次试验中,四氯化硅从管道中溢出,生成的氯气和盐酸冲进他的眼睛和口腔,眼睛肿得只剩一条缝,口腔也发火,直淌黄水。同事们强行将他送进医院,结果伤未痊愈,他又回到了试验室。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挫折,克服了种种困难,和同事们一道历尽千辛万苦,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关。经过两年的研制,于1979年拉制出来中国第一根具有实用价值,每公里衰耗只有4分贝的光纤。事隔3年,赵梓森和同事们一道又研制、设计、安装并开通了8兆毕/秒光缆市话通信工程。该工程是中国第一条实用化的光纤通信工程,属于国家“六五”工程,它的建立,开创了中国光纤通信工程应用的历史新篇章。

1983年,赵梓森担任武汉邮电学院研究院总工程师,1985年他走上了副院长的领导岗位。繁忙的领导工作,丝毫未削弱他对光纤通信研究的热情,他继续率领一批科技人员,完成了中国第一个34兆毕/秒市光缆通信系统工程,即汉-荆-沙工程,为中国18万公里明线改造为架空光缆线路做出了示范,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七五”期间,作为国家科委光纤通信专业组总组组长的赵梓森,又担负起组织力量完成国家重点攻关课题——140兆毕/秒光缆通信工程。当赵梓森和同事们承担研制的140兆毕/秒光纤通信系统在国家“七五”科技攻关成果展览通信馆展出时,党和国家领导人详细地观看了该套系统,并指示:“要大力发展光纤通信在中国的应用”。世界上最长的京-汉-广140兆毕/秒架空通信工程,也是由赵梓森率领一批科技人员共同完成的,它全部采用中国独立研制的光电设备。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73年起,赵梓森建议开展光纤通信技术的研究,并提出正确的技术路线,参与起草了中国"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光纤通信攻关计划。

在20世纪70年代末,赵梓森组织研制生产出中国的首批实用化的光纤光缆和设备。作为技术负责人、总体设计人,先后完成了中国第一条实用化8Mb/s、34Mb/s和140Mb/s等6项国家、邮电部光缆通信重点工程。

在20世纪90年代,赵梓森领导开发的光纤通信产品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学术交流

赵梓森多次率团出国考察,出席欧洲通信协会以及CCITT等国际会议。

学术论著

根据2020年3月中国院士馆网站显示,赵梓森出版专著6部,在中国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1980年-- 《激光通信》-- 赵梓森-- 人民邮电出版社

1984年--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原理》-- 赵梓森-- 科学出版社

1988年-- 《单模光纤通信系统原理》-- 赵梓森-- 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4年-- 《光纤通信工程》-- 赵梓森--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年-- 《玻璃丝的神通--浅谈光纤通信》-- 赵梓森--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年06月-- 《光纤通信技术概论》-- 赵梓森-- 科学出版社

科研成果奖

1985年-- 光缆通信系统--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85年-- 34Mb/s(0.85μm)光缆通信市内局中继系统-- 邮电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2年-- 140Mb/s光缆通信线路-- 邮电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0年 -- 湖北省科学技术奖

2005年-- 《玻璃丝的神通》院士科普书系列--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单模光纤通信系统原理》图书 国家优秀科技出版物二等奖[4]

赵梓森
院士赵梓森谈光纤通信产业巨变:从“一束光”到“一座城”

人才培养

教育理念

赵梓森认为,从实际出发进行创新,首先要学好基础理论,辨别研究方向;其次要敢于质疑,对于老师讲授的方法提出疑问,做到举一反三。他还提倡独立思考,"创新有时候需要天马行空的想法"。

赵梓森认为,国学是中国自己的思想体系,学习中国文化、中国语言,中国会强大。

指导学生

根据2020年3月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网站显示,赵梓森先后培养博士生9人。

荣誉表彰

-- 多次被评为省、部、全国级劳动模范[5]

-- 先进工作者

-- 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专家

1985年--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6]

1997年-- Fellow会士

2002年-- 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2016年-- 2015感动江城年度人物[7]

2019年-- 改革开放40周年暨光谷30年创新30人[8]

社会任职

赵梓森曾担任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国家科委光纤通信专家组总体组组长,国家光纤通信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通信协会光纤通信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光纤通信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邮电部科技委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及主席团成员,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武汉·中国光谷首席科学家,中国通信学会第四、第五、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理事,信息产业部通信科技委顾问,湖北省通信学会名誉理事长,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

人物评价

赵梓森是中国光纤通信技术的主要奠基人和公认的开拓者,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 。(湖北省人民政府 评)

纵观赵梓森的一生,是对实用科技兴趣的不懈追求成就了他的科学报国理想。无论是风雨如晦还是阳光灿烂,无论是科研走进死胡同觉得山穷水尽,还是突然间灵感迸发柳暗花明,他都视作生活的馈赠,命运的安排。他都笑着面对,一如既往地坚持最初的梦想,一步一步地去实现 。(《中国科学报》、新华网 评)

赵梓森展现了坚持技术创新、为国家、为人民"缀网劳蛛"的革命精神,展现了科学家的本色之美、丰富人生的沉淀之美 。(《中国高新区》 评)

人物影响

2001年,赵梓森将湖北省政府评"科学技术特殊贡献奖"的50万奖金中的20万捐给穷困山区办一所小学,并命名为"梓森希望小学"。

视频

赵梓森:“中国光纤之父”的追光之路

赵梓森:永不停歇的追光者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