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赵昧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赵昧
赵昧.jpg
概要
姓名 赵昧
谥号 文王
陵墓 南越王墓
政权 汉朝西汉
在世 公元前122年

赵眜(?―公元前122年),史料多作赵胡,南越武王赵佗之孙,赵仲始之子,西汉诸侯国南越国第二任君主,公元前137年―公元前122年在位。

公元前137年,赵佗去世,赵眜继承王位。公元前122年,赵眜去世,谥号文王,葬于今广东省广州市解放北路象岗山,即著名的"南越王墓"。赵眜死后,由其子赵婴齐继位。

人物生平

继承王位

赵眜,史料多作赵胡,是南越武王赵佗的孙子,南越太子赵仲始的儿子。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赵佗去世,因赵眜的父亲赵始早己亡故,所以南越群臣拥立赵眜继承王位,[1]

去世子继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赵眜病重,其子赵婴齐向汉武帝请求回到南越国。同年,赵眜去世,谥号文王,葬于今广东省广州市解放北路象岗山,即著名的"南越王墓"。赵眜死后,赵婴齐继承王位。

为政举措

赵眜在位一共16年,长期患病,性情软弱,没什么建树。他虽然在闽越侵犯南越之时,巧妙的把汉武帝搬出来,让汉武帝来对付闽越,而自己不用大伤元气。但此举,也使赵佗时期就已经役属南越国的闽越,和南越国脱离役属关系,而直接受制于汉朝中央,使南越国实际上被孤立起来。

同时,使汉武帝找到借口,派严助假借表彰赵眜能忠于臣属之职为名,请赵眜赴京朝见汉武帝,最后迫使赵眜把儿子赵婴齐送到汉武帝身边充当侍卫达12年之久,对日后南越国内部之乱埋下伏笔。

历史评价

司马迁史记》:"瓯骆相攻,南越动摇。汉兵临境,婴齐入朝。"

吴士连大越史记全书》:"文王交邻有道,汉朝义之,致为兴兵助击其雠。又能纳谏,称疾不朝于汉,遵守家法,贻厥孙谋,可谓无忝厥祖矣。"

史籍记载

家族成员

长辈

祖父:南越武王赵佗

父亲:赵始(一作赵仲始)

后妃

他的后妃史书均无记载。1983年发掘赵眜陵墓时,出土为她殉葬的四位夫人的五枚印章,因此他至少有4位夫人。王后是谁,则期待进一步的考证。

四位夫人:

右夫人,名赵蓝。史书无记载,但1983年发掘赵眜陵墓时,出土她的2枚印章,从而得知她的名字和身份。她的印章一是金印,而且称"玺"(详见西汉右夫人玺金印),一是象牙材质。[2]

左夫人,姓名生平不详。她的印章是铜印,称"左夫人印",地位仅次于右夫人赵蓝。

泰夫人,姓名生平不详。她的印章是铜印,称"泰夫人印",地位次于左夫人。

?夫人,姓名生平不详。她的印章是铜印,称"?夫人印",在四位陪葬的夫人中地位最低。"?"是因为出土时印章腐蚀严重,已经无法辨认。根据专家推测,很可能是"否"或"部"字。

子女

赵眜有多少子女,因史料缺乏不得而知。史书上留下记载的只有儿子赵婴齐,被立为太子,赵眜死后继承南越王王位。

陵墓

赵眜穆,亦称南越王墓,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解放北路象岗山。南越王墓发现于1983年,是迄今岭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随葬物最丰富、唯一饰有彩绘的石室墓。该墓藏于象岗山腹心深处20余米,出土有"文帝行玺"金印和"赵眜"玉印以及玉角杯等珍贵文物一万余件,由此可确定墓主即为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墓室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仿阳宅形制建造,坐北朝南、前朝后寝,分前后两部分,分别由石门隔开。墓前部为前室、东耳室、西耳室;后部为主棺室、东侧室、西侧室和后藏室。墓主葬具为一棺一椁,安放在主室正中。墓中不仅放置诸多奇珍异宝和生活用品,还随葬15个殉人,作为他地下的仆役。南越王墓及其随葬珍品是南越国的重要历史遗存,对研究秦汉时期广州乃至整个岭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996年,南越王墓被国务院公布为[3]

文献参考

南越
君主
汉代
诸侯国

  1. 史称南越文王
  2. 因此推断她在赵眜的群妾中地位最高。
  3.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