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罕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赛罕区(Saihan District)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的市辖区,位于呼和浩特市区东南,辖区总面积1025.2㎞²,也是呼和浩特市区中面积最大的市辖区。2012年总人口63.56万,辖1个自治区级开发区,3个镇、101个行政村,8个街道、81个社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区。
2016年,赛罕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57亿元。
2019年3月,被水利部公布为第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2019年10月,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
目录
历史沿革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沿大青山南麓修筑长城,“置云中、雁门、代郡。”赛罕区地区属云中郡管辖。“原阳以为骑邑”,即进金河镇大黑河东南岸一带建立骑兵训练基地。云中郡所辖的武泉县,位于今赛罕区巴彦镇一带。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云中郡居其一。汉袭秦制,仍设云中郡,辖12县,其中有3县位于今赛罕区境内,即北舆,今巧报镇一带;原阳,今金河镇一带;武泉,巴彦镇一带。另有光襄县,位于黄合少一带。不同的历史时期内,曾几度出现,汉族和匈奴等少数民族杂居,人丁兴旺、政治平稳、经济发展的局面。
东汉末年,鲜卑族的拓跋氏在呼和浩特地区建立了北魏政权,设置“盛乐都城”,今赛罕区为其管辖。后来,北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将归顺的敕勒族安置在这里,故呼和浩特地区有“敕勒川”之称。今赛罕区在敕勒川地界内。
隋唐时期,设云中都护府,今赛罕区均为其辖地。
五代十国时期,于公元947年,强盛的契丹族建立辽国,设置“丰州”,今赛罕区为其领地。
北宋末年,女真灭辽,建立金国。金袭辽制,原丰州称西京道丰州。今赛罕区属丰州管辖。元朝沿用金制,称西京路丰州,隶属中书省大同路管辖,今赛罕区为其辖地。
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阿拉坦汗率土默特部驻牧丰州滩,故又得名“土默川”,今赛罕区为其一部分。
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阿拉坦汗建成库库和屯,明廷赐名“归化城”,今赛罕区为其属地。
清统一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绥远城建立。中华民国2年(公元1913年),归化、绥远两城合并为归绥县。中华民国3年设立绥远特别行政区。民国18年(1929年),绥远县政府成立,旋将归绥县城区(原归化、绥远城区)称归绥市,其城郊作为归绥县。从此,市、县、旗(土默特两旗)共存。
归绥县设4个区,原郊区地区分属第二、第三、第四区。民国27年(1938年)元月十日,归绥县改称巴彦县,是年8月6日撤销,划归“厚和特别市”。民国34年(1945年)恢复“归绥县”仍与市割界分治。民国27年(1948年)厚和特别市改称归绥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归绥县驻陶卜各村,下设两个区。原郊区其他地区属国民党的归绥县政府管辖。1950年2月7日,两个归绥县合并,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归绥市近郊的10个行政村,24个自然村归市直接领导,其余的在原郊区区划的有4个区,即第一区,区公所驻罗家营村;第二区,区公所驻美岱村;第三区,区公所驻茂林太村;第四区,区公所驻攸攸板村。1952年8月对原有的行政区作出调整。原属郊区范围的共划为6个区。第一区,区公所驻地为攸攸板村,下辖15个行政村;第二区,驻地为罗家营村,下辖13个行政村;第三区,驻地为榆林村,下辖13个行政村;第四区,驻地为美岱村,下辖16个行政村;第五区,驻地为八拜村,下辖16个行政村;第六区,驻地为茂林太村,下辖24个行政村。
1953年05月,归绥市将原市区近郊的10个行政村,24个自然村划归郊区,成立郊区工作委员会。辖麻花板,什拉门更,西菜园,碱滩4个乡。
1954年03月03日,撤销归绥县,原辖地区全部划归土默特旗管辖。
1956年09月20日,撤销郊区工作委员会,成立郊区人民委员会,呼市郊区策划成为旗县建制。原属土默特旗管辖的共17个半乡划归郊区管辖,包括原郊区工作委员会所辖的4个乡在内,共设22个乡,304个自然村。
1958年05月01日,土默特旗管辖的美岱、朱亥、讨速号、八拜、南毫沁营5个乡划郊区管辖,郊区扩大为27个乡。
1958年04月,郊区撤销27个乡,建立13个人民公社。
1960年至1979年10月,郊区人民公社各有变化。
1968年01月24日,郊区人民委员会改称郊区革命委员会。
1980年12月,呼市郊区革命委员会改称呼市郊区人民政府。
1982年底,郊区共有15个人民公社:榆林人民公社、小井人民公社、保合少人民公社、罗家营人民公社、毫沁营人民公社、攸攸板人民公社、太平庄人民公社、八拜人民公社、章盖营人民公社、西把栅人民公社、巧报人民公社、西菜园人民公社、小黑河人民公社、桃花人民公社、黄合少人民公社。
1984年07月,郊区各人民公社改称乡人民政府,生产大队改称行政村或村委员会,郊区共辖15个乡,234个行政村363个自然村。
1999年07月01日,原郊区的毫沁营、保合少、小井乡全部农村及巧报乡,罗家营乡的部分农村划归新城区。同时,把原属新城区的人民路、大学西路街道办事处全部及中山东路、迎新路街道办事处的部分居委会划入郊区。原郊区攸攸板全部农村划归回民区管辖,西菜园乡、小黑河乡,桃花乡全部农村划归玉泉区管辖。
至2000年5月,原郊区改称赛罕区,包含城区和农区两部分,成为呼和浩特市所辖的城区的一部分。
2006年,撤销巧报镇、西把栅乡,将巧报镇原管辖的行政区域整建制和西把栅乡的5个村(东黑河、东喇嘛营、正喇嘛营、西喇嘛营、保全庄)合并设立昭乌达路街道;将原西把栅乡的16个村(黑兰不塔、如意和、前不塔气、后不塔气、什兰岱、大厂库仑、小厂库仑、讨号板、沙梁、西把栅、东把栅、辛家营、合林、东鼓楼、西鼓楼、六棋牛)合并设立敕勒川(路)街道;撤销巴彦镇、太平庄乡,将巴彦镇原管辖的行政区域整建制和太平庄乡的4个村(白塔、舍必崖、屹老板、部独利)与中专路街道的机场居委会合并设立巴彦街道;将太平庄乡的9个村(添密梁、添密湾、美岱、集贤、辛庄子、黑沙图、五路、保素、太平庄)并入黄合少镇。
行政区划
赛罕区辖5个街道、5个镇、2个乡:人民路街道、大学西路街道、乌兰察布路街道、大学东路街道、中专路街道、巧报镇、榆林镇、巴彦镇、黄合少镇、金河镇、太平庄乡、西把栅乡。
人口民族
辖区内有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朝鲜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白族、黎族、锡伯族、维吾尔族、壮族、鄂温克族、鄂仑春族等少数民族。2012年总人口63.56万。
交通
公路
赛罕区经过境内的5条高速公路与l条省道,为人民的生活和出行等各方面提供了便利条件与良好保障,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好地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需要。G6、G7、G110呼杀线以及呼和浩特(榆林)至乌兰察布运煤专线等高速公路过境,其中C6高速公路境内长5.12㎞,双向四车道,有罗家营1个出口,通往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G7高速公路境内长5㎞,双向四车道;C110高速公路在赛罕区境内全长23㎞,双向四车道,为一级公路;呼杀高速公路在赛罕区境内全长12.159㎞,双向四车道,为一级公路,有八拜1个出口,通往呼和浩特方向;呼和浩特(榆林)至乌兰察布运煤专线在呼和浩特市境内主线长24㎞,线位穿越赛罕区榆林镇等8个行政村、黄合少镇4个行政村等。绕城高速,全长57㎞,在赛罕区境内长为31㎞,为一级公路。S102省道过境,在赛罕区境内全长15㎞,其中一级公路10㎞,二级公路5㎞。
赛罕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近年来得到了较大提升。目前,赛罕区农村公路总里程583.364㎞,其中县道125.204㎞,乡道83.678㎞,专用公路22.335㎞,村道352. 147㎞。
铁路
呼和浩特东站,位于呼和浩特市区东面,距呼和浩特站8.7㎞,总体建筑面积98300㎡,其中无站台柱雨棚建筑面积39900㎡,旅客乘降运输组织采用“上进下出”与“平进下出”的进、出站组织疏导流线。呼和浩特东站自2006年09月开工以来,经过4年建设,形成一座现代化大型客运站。东站总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建有6个站台、30个售票窗口、候车面积比原有火车站大近5倍。总体布置设客车到发线7条,货车到发线2条,正线2条,中间站台3座,站台西端设5米宽行包地道1座。站房设电梯24部,旅客最高聚集人数可达1万6千人,去赛罕区到呼和浩特东站最佳地点,建议去呼和浩特东站上下车最方便。
呼和浩特站,2012年,运输收入日均182.2万元,其中客运97.2万元,货运85万元;发送旅客480万人次,担当着呼铁局43.2%的客运任务,旅客发送人数日均1.4万人,最高时达2万人;客货车日均办理辆数为16890辆;日均装车184.1车,卸车为198.5车;年货物发送量360万吨;日均接发列车75对,去赛罕区到呼和浩特站太远,建议不要去呼和浩特站上下车,是不方便的。
2012年12月03日,集包三四线客线大拨接顺利完成,标志着集包三四线铁路建成通车。集包三四线于2009年04月开工建设,线路位于既有京包兰铁路通道中段,东起内蒙古乌兰察布境内的古营盘站,途经呼和浩特,终到包头站,项目总投资163.67亿元,全长351㎞,设计最高速度160㎞/h,为一级双线电气化铁路。
航空
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是国家一类口岸机场和国际机场,2012年呼和浩特机场共运送旅客5435287人次,较2011年增长了25.5%,提前10天完成全年530万人次的运输生产任务。呼和浩特机场2012年共保障运输航班55548架次,较2011年增长了19.6%;日均旅客吞吐量14891人次,日均货邮行155.1吨,同比增幅分别为25.5%、16.4%。其中,8月17日,呼和浩特机场运送旅客29382人次,创呼和浩特机场单日旅客吞吐量最高纪录,与2011年吞吐量峰值相比,增长39.4%。
地理环境
赛罕区位于呼和浩特市区东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40°36′~40°57′、东经110°40′~112°10′,东与的卓资县、凉城县毗邻;南与和林县、土左旗接壤;西、北与呼和浩特市的玉泉区、新城区为邻;东西长43㎞,南北宽41㎞。赛罕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形有山区、丘陵、平原。气候干燥,温差大,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穿越境内的主要河流有大黑河、小黑河。
经济
综述
2013年,赛罕区生产总值预计同比增长1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同比增长140%。地方财政总收入预计完成100.2亿元,同比增长60.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计完成35亿元,同比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303亿元,同比增长10%。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总收入三项指标增幅居呼和浩特市第一位,地方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居呼和浩特市第一位,地方财政总收入成为自治区102个旗县区中第四个突破百亿大关的地区。
2016年,赛罕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57亿元,同比增长8.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7.6亿元,同比增长13.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7.8亿元,同比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4.8亿元,同比增长9.4%。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4056元,同比增长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531元,同比增长7.3%。
第一产业
2011年,以菜奶业为主的现代设施农业蓬勃发展,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新建蔬菜保护地5000亩,累计达到1.8万亩,菜田面积达到7.9万亩,蔬菜上市量达到38万吨。羊盖板万头奶牛牧场园区主体、大型青贮窖及配套设施已完工,新建续建19个奶牛牧场园区,赛罕区牧场园区达到36个,奶牛良种率、单产水平居呼和浩特市首位,养殖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榆林镇二道河扶贫移民开发二期工程100户村民住宅主体完工,东干丈等4个老区村“一村一品”产业扶贫项目顺利实施,苏木沁等10个新农村重点村建设全部完成。
2016年,累计投资44.98亿元,完成了全区95个行政村和31个自然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工程,启动了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建成绿色防控示范田2000亩,打造特色种植基地8个,完善集中育苗中心10个,全年蔬菜上市量达到35.5万吨。全年新增奶牛3327头,牧场奶牛单产水平达到7吨。种植优质苜蓿草8658亩,总收入达到1041.6万元。全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4万亩,实施了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5个,新增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3平方公里。精心实施扶贫工程,全区1459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第二产业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完成336亿元。中石油500万吨炼油扩能改造项目全面投产,产值同比增加214亿元,占赛罕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0%,成为呼和浩特市工业经济和财政收入的最大增长点。重点工业企业上缴税金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50%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亿元,同比增长7.5%。新增欧通能源和金水河阳光实业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2016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4亿元,新增中环能源、欧通能源规模以上企业2家,扶持发展中小企业12家。拆并改造燃煤锅炉110台,削减二氧化硫904.8吨、氮氧化物191.5吨、烟尘219.4吨。完成环评项目151个,取缔违法违规十小企业12家。
第三产业
2013年,赛罕区服务业总产值预计达到345亿元,同比增长11%,占赛罕区地区生产总值的68%。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260亿元,同比增长12%,占赛罕区固定资产投资的86%,投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发展后势更加强劲。服务业继续发挥对赛罕区地方财政总收入和安置就业的支撑作用,税收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36%,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1万个。
投资15亿元的维多利摩尔城建成开业,自治区首家外资超市家乐福投入运营。投资90亿元的永泰城、投资45亿元的上海鹏欣金游城和星游城、投资25亿元的中海蓝湾、投资16亿元的彩虹城等一大批城市综合体开工建设。积极引进投资60亿元的深圳茂业等商业项目。投资5.2亿元的建行总部即将投入使用,投资30亿元的万正尚都等总部经济加快建设。中心城区金融保险、商务办公、酒店餐饮、休闲娱乐等商业业态更加丰富。
启动投资7.7亿元的沙良铁路货运物流项目,加快建设投资20亿元的利丰汽车公园、投资5.9亿元的城发金河物流园,积极引进投资120亿元的毅德城、投资35亿的内蒙古金属行业协会钢铁物流、投资20亿元的祥泰集团仓储物流等一批重点项目,区域特色商贸物流产业逐步形成。
2016年,沙良物流园年营业收入达到170亿元,西门子、蒙牛等22家企业入驻园区。沙良物流园二期开工建设,城发金河物流园、新华文化物流基地加快推进。金桥电子商务产业园入驻企业242家。引进了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东疆进口商品呼和浩特直营中心和内蒙古九州通医药物流项目。开展了八拜湖公园和石人湾水利风景区建设前期工作,编制了102省道沿线旅游发展规划,推进了万鑫农业园等35个旅游项目建设。全年接待游客达到52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90亿元。
社会
文化
2013年新建公共电子图书阅览室12处、农村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站点76个,并全部免费开放。为11个村(社区)安装健身路径,为74个中远郊行政村免费安装广播电视“户户通”卫星接收设备1.3万套。举办了冬季文化节、首届草原国际啤酒节等文体活动1430场次,参与人数达25万人次。
2016年,内蒙古自然历史博物馆基本建成,内蒙古民族文化影视产业园等项目开工建设。累计建成1000平方米以上社区综合服务中心15个,打造精品示范社区15个,126个新建空管小区全部纳入属地管理。创建精神文明单位18个、文明示范村13个,整治环境卫生等突出问题5大类700余项。
教育
2013年,开工建设市蒙幼南园区等4所幼儿园和36中、东风路小学等4所学校改造工程,新增校舍8万平方米,新增教学班68个。广泛开展城乡教师交流互助、教育系统五个“十佳”评选活动。公开招聘教师149名,全部充实到教育教学一线。积极开展内蒙古师范大学与区民族中学合作办学对接工作。实施了巨华小学民办公助改制工作。18中成功创建成自治区级示范性学校。
2016年,市蒙幼南园区等18个教育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民族中学双语教学楼等8个教育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公开招聘教师223名,为30所农村学校1289名教师发放生活补贴516.9万元。
医疗
2013年,全区11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9个村卫生室全部实现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全区新农合财政人均补助标准从25元提高到35元,参合率达到99.38%。新建、改建乌兰察布东路、人民路、昭乌达路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社会保障
2013年,城镇新增就业7752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185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31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00万元。全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1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5万人,新农合参合农民达到9.8万人,完成低保等社会救助提标工作,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全区累计32个村25729人参加失地农民养老保险,29个村20575人参加失地农民医疗保险,切实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初步搭建起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智能化信息核对平台,为全区1.8万人发放低保金6498万元,为9375户农村困难家庭发放冬季燃煤补贴563万元。投资800万元新建黄合少敬老院,新增床位180张。
2016年,全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2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850万元。全年共发放城乡社会救助救济金6691.8万元。全年共解决各类信访案件453件,为1678名农民工追回被拖欠工资2250万元。
名胜古迹
昭君墓
又称“青冢”,蒙语称特木尔乌尔琥,意为“铁垒”,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呼清公路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代名妃王昭君的墓地。
昭君墓,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昭君墓,是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
万部华严经塔
万部华严经塔位于呼和浩特市区东18㎞处,因塔表面是白色,俗称“白塔”,建于辽代圣宗年间(公元983~1030年)。是辽代丰州城内佛教寺院“大明寺”的一部分,是为存放万部佛教“华严经卷”而修筑的,故名为万部华严经塔。塔身高55.55m,基座围长56m,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的砖木结构。塔的第一层南面有塔门,篆书石刻“万部华严经塔”匾额嵌于塔门门楣上。[1]
1982年,白塔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白塔出土一张壹拾文的“中统元宝交钞”,是忽必烈称元之前发行的纸币,一时间轰动海内外,这是世界上年代最早的纸币。
城市荣誉
2017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
2018年12月29日,被国家民委命名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
2019年3月,被水利部公布为第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2019年10月,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
2020年3月,入选2020中国双创活力百佳县市。
视频
《魅力赛罕》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宣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