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费迪南‧大卫」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增加内部连结)
 
(未顯示由 7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6 次修訂)
行 1: 行 1:
迪南‧大 (Ferdinand David 1810年6月19日-1873年7月18日 )1810年出生于 国汉堡,是 知名小提琴家、作曲家 他13岁 跟随德国 小提琴家 施波尔学习 小提琴 ,17岁 那年 便和 他的妹 妹Louise 后来 认识了门 (Felix Mendelssohn) 也进一步 为门 松的 ,常 常一起演奏室 内乐
+
'''費 迪南‧大 衛''' (Ferdinand David 1810年6月19日-1873年7月18日 )[[ 國]] 知名小提琴家、作曲家 師。他最被音樂史學者所記得的是,他是十九世紀[[門德爾松]]的小提琴家、教師、編曲者和朋友 當[[門德爾松]]在創作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費迪南可以說是他的 小提琴 技術顧問。費迪南作為一個作曲 ,本身也留下了眾多的巴洛克音樂作品。他還撰寫了兩個主要的教學作品(Violinschule和Zur Violinschule),受到好評,直到十九世紀末葉仍保持流行,但現在已經被遺忘了。
 +
 
 +
== 家境優渥的 小提琴 神童 ==
 +
1810年費迪南出生於德國漢堡一個富裕又有文化教養的家庭,巧合的是,他出生的 棟房子,一 前[[門德爾松]]也誕生在那裏。費迪南的父親是成功的商人,因此為他的兒女提供了良好的音樂教育,而兩個孩子都是音樂神童,費迪南演奏小提琴而 他的妹 妹(Louise,1811年-1850年)彈鋼琴。13歲的時候費迪南前往德國卡塞爾尋求當時最著名的小提琴家之 [[路易斯·施波爾]]的指導。在施波爾和作曲家[[路易斯豪普特曼]](Moritz Hauptmann)的監督下,費迪南的音樂理解突飛猛進。十五歲時,他和妹妹開始了兩年的 奏,包括了哥本哈根,萊比錫,德勒斯登和柏林等地。
 +
 
 +
== 門德爾松與舒曼的最佳戰友 ==
 +
費迪南的父母去世後,他被[[門德爾松]]的父親庇護 然而直到費迪南十五歲, 才見到[[門 ]] 因為當時他在柏林的演奏會引起了後者的注意。後來他們 為終生的朋友。在[[門 ]]的鼓勵下,1826年費迪南搬到了柏林,並在那裡找到了Kӧnigstadt劇院 小提琴手職位。[[門德爾松]]當時正在柏林大學就讀,這兩位朋 和其他音樂家 一起演奏室 內樂。1829年,費迪南到愛沙尼亞的一個絃樂四重奏團擔任第一小提琴手,這個工作持續了六年,期間他時常四處巡演。1835年,門德爾松擔任萊比錫管絃樂團(Leipzig Gewandhaus Orchestra)的總監,因此邀請費迪南擔任小提琴演奏,他欣然答應,在餘下的職業生涯中一直留在這個職位上。他還負責該市的教堂音樂,並於1843年在英國兩次巡迴演出後,成為新開設的萊比錫音樂學院的小提琴教授。門德爾松在1847年去世,這對費迪南來說是一次重大的打擊。<ref> {{cite web | url =https://www.hyperion-records.co.uk/c.asp?c=C2912%20Ferdinand%20David | title =Hyperion Records | publisher =www.hyperion-records.co.uk | language =英文 | accessdate =2019-04-16}}</ref>
 +
 
 +
費迪南‧大衛與[[舒曼]]同年出生,也正是費迪南‧大衛的鼓勵與要求之下[[舒曼]]才開始創作小提琴奏鳴曲,舒曼的小提琴奏鳴曲op.121正是獻給費迪南的作品。費迪南‧雖然在作曲名氣上遠不及舒曼,但因為本身是小提琴家的關係,他所創作的小提琴奏鳴曲相當動聽優美 <ref> {{cite web | url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20175536 | title =Schumann. Ferdinand David and Niels Gade violin sonata | date =2013-11-22 | publisher =Querstand | accessdate =2019-04-16}}</ref>
 +
 
 +
== 相關著作 ==
 +
Rediscovering Ferdinand David's violin pedagogy through his Violinschule and zur Violinschule,作者:Cameo Jong<ref> {{cite web | url =https://ir.uiowa.edu/cgi/viewcontent.cgi?referer=https://www.google.com/&httpsredir=1&article=3475&context=etd | title =REDISCOVERING FERDINAND DAVID'S VIOLIN PEDAGOGY THROUGH HIS VIOLINSCHULE AND ZUR VIOLINSCHULE | author =Cameo Jong | date =2012-12 | publisher =ir.uiowa.edu | language =英文 | accessdate =2019-04-16}}</ref>
  
 
== 參考文獻 ==
 
== 參考文獻 ==
 
{{Reflist}}
 
{{Reflist}}
  
[[Category:#内容待查#]]
+
 
[[Category: #待校稿]]
 
[[Category: #纯文字内容1]] 
 
[[Category: #纯文字内容2]]   
 
[[Category: #参考资料待查]]
 
[[Category: #检查]]
 
  
  
 
[[Category: 小提琴家]]
 
[[Category: 小提琴家]]
 +
[[Category:音乐家]]

於 2023年11月11日 (六) 23:40 的最新修訂

費迪南‧大衛(Ferdinand David 1810年6月19日-1873年7月18日)德國知名小提琴家、作曲家與老師。他最被音樂史學者所記得的是,他是十九世紀門德爾松的小提琴家、教師、編曲者和朋友。當門德爾松在創作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時,費迪南可以說是他的小提琴技術顧問。費迪南作為一個作曲家,本身也留下了眾多的巴洛克音樂作品。他還撰寫了兩個主要的教學作品(Violinschule和Zur Violinschule),受到好評,直到十九世紀末葉仍保持流行,但現在已經被遺忘了。

家境優渥的小提琴神童

1810年費迪南出生於德國漢堡一個富裕又有文化教養的家庭,巧合的是,他出生的那棟房子,一年前門德爾松也誕生在那裏。費迪南的父親是成功的商人,因此為他的兒女提供了良好的音樂教育,而兩個孩子都是音樂神童,費迪南演奏小提琴而他的妹妹(Louise,1811年-1850年)彈鋼琴。13歲的時候費迪南前往德國卡塞爾尋求當時最著名的小提琴家之一路易斯·施波爾的指導。在施波爾和作曲家路易斯豪普特曼(Moritz Hauptmann)的監督下,費迪南的音樂理解突飛猛進。十五歲時,他和妹妹開始了兩年的巡迴演奏,包括了哥本哈根,萊比錫,德勒斯登和柏林等地。

門德爾松與舒曼的最佳戰友

費迪南的父母去世後,他被門德爾松的父親庇護。然而直到費迪南十五歲,他才見到門德爾松,因為當時他在柏林的演奏會引起了後者的注意。後來他們成為終生的朋友。在門德爾松的鼓勵下,1826年費迪南搬到了柏林,並在那裡找到了Kӧnigstadt劇院的小提琴手職位。門德爾松當時正在柏林大學就讀,這兩位朋友經常和其他音樂家一起演奏室內樂。1829年,費迪南到愛沙尼亞的一個絃樂四重奏團擔任第一小提琴手,這個工作持續了六年,期間他時常四處巡演。1835年,門德爾松擔任萊比錫管絃樂團(Leipzig Gewandhaus Orchestra)的總監,因此邀請費迪南擔任小提琴演奏,他欣然答應,在餘下的職業生涯中一直留在這個職位上。他還負責該市的教堂音樂,並於1843年在英國兩次巡迴演出後,成為新開設的萊比錫音樂學院的小提琴教授。門德爾松在1847年去世,這對費迪南來說是一次重大的打擊。[1]

費迪南‧大衛與舒曼同年出生,也正是費迪南‧大衛的鼓勵與要求之下舒曼才開始創作小提琴奏鳴曲,舒曼的小提琴奏鳴曲op.121正是獻給費迪南的作品。費迪南‧雖然在作曲名氣上遠不及舒曼,但因為本身是小提琴家的關係,他所創作的小提琴奏鳴曲相當動聽優美。[2]

相關著作

Rediscovering Ferdinand David's violin pedagogy through his Violinschule and zur Violinschule,作者:Cameo Jong[3]

參考文獻

  1. Hyperion Records. www.hyperion-records.co.uk. [2019-04-16] (英文). 
  2. Schumann. Ferdinand David and Niels Gade violin sonata. Querstand. 2013-11-22 [2019-04-16]. 
  3. Cameo Jong. REDISCOVERING FERDINAND DAVID'S VIOLIN PEDAGOGY THROUGH HIS VIOLINSCHULE AND ZUR VIOLINSCHULE. ir.uiowa.edu. 2012-12 [2019-04-16]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