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原图链接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中文名: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设立时间: 1978年

级 别: 国家级

地理位置: 贵州省铜仁市

类 型: 自然生态系统类

保护对象: 黔金丝猴、珙桐等

气 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的江口松桃印江三县交界处,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8°45′55″~108°48′30″,北纬27°49′50″~28°1′30″。保护区总面积4.19万公顷,1978年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主要以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动植物为保护对象。[1]

历史沿革

1956年10月,梵净山被林业部划定为天然森林禁伐区(自然保护区)。

1978年批准建立的贵州省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1986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同年,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国际协调理事批准,被接纳为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成为中国的第四个国际生物圈保护区。

1989年,贵州省人民政府以“黔府通13号”文件正式将原“贵州省铜仁地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更名为“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的江口、松桃、印江三县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08°45′55″~108°48′30″,北纬27°49′50″~28°1′30″。

地质地貌

梵净山是武陵山系西南段最高的山体,裸露着中晚元古宙的绿岩系,是中国南方晚前寒武地质研究的一个重要窗口。

梵净山山体庞大,地势高耸,层峦叠嶂,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572米,金顶海拔2493米,而东坡山麓的盘溪口海拔仅500米,高差达2000余米。以凤凰山、金顶的峡谷地形为中心,四周逐层散布低中山,低山和丘陵等各种地貌类型。

气候

梵净山地区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特征。年均温介于5.0~17.0°C,相差达12°C?之多,气温随地势增高而降低。年降水量介于1100~2600毫米之间,是贵州省降雨量最多的地区,也是全国多雨地区之一。相对湿度年均80%以上,气候垂直变化多样,形成气象万千的气候特征。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特征。

植被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分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自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性原始森林植被。森林植被是梵净山保护区生态系统的主体,植被景象具有三个较为明显的垂直带谱,海拔13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带,海拔1300-2200米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海拔2200米以上为亚高山针阔混交林和灌丛草甸带。

水文

梵净山为乌江与沅江水系的分水岭。区内冲沟密布,故有“九十九溪”之称,水系呈典型的放射状向四周分流,其中属江口县境内主要有黑湾河、盘溪河、瓦溪河、马槽河、黄泥沟、廖家河、凯土河、牛尾河;属印江县境内的主要有肖家河、于家沟、淘金河;属松桃县境内的主要有鱼泉沟、乱石河,河流总长度超过200公里,以上河流年平均流量为12.37立方米/秒,且长年不断流。

土壤

梵净山分布面积最多的是山地黄壤和暗黄棕壤,其土壤主要为森林土壤。成土母质为元古界板溪群变质岩风化的残积和坡积物。主要母岩有变余粉砂岩、变余石英砂岩、绢云母板岩、千枚岩、变余凝灰岩以及变质细碧角斑岩。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地形、气候、植被和母岩等成土条件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形成了保护区土壤类型的多样性,构成了由山麓到山顶的土壤分布为黄红壤——山地黄壤——山地暗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1900至2200米的暗色山地矮林土。

区域范围

保护区东邻江口快场村,南抵江口高峰村,西至印江豆臭林村,北至印江金厂村。梵净山保护区的总面积为41900万公顷(二调实测面积43411公顷,其中国有林面积314376000公顷;集体林面积1197367公顷),其中实验区面积14500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34.6%,内含旅游小区1200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2.8%;缓冲区面积为0.28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6.7%;核心区面积24600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58.8%。

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动植物。

生物

梵净山是联合国人与自然保护圈成员单位之一。梵净山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有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物种。

动物

保护区野生动物种类有动物近3000种,其中兽类69种,鸟类191种另4亚种,两栖爬行类75种,鱼类48种,陆栖寡毛类211种,昆虫类2000余种。列为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有35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黔金丝猴白颈长尾雉等6种,二级保护动物有大鲵、穿山甲、猕猴、黑熊、红腹角雉等29种。特别是黔金丝猴,是第三纪遗留下来的中国特产动物,野外种群数量只有750只左右,仅分布在梵净山保护区内,是中国特产的三种金丝猴种数量最少、分布最窄、濒危度最高的一种,被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濒危度最高级别保护动物。

植物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植物种类约2000余种,其中木本植物900多种。全区林业用地面积617930亩,非林业用地面积10570亩(其中大于25度陡坡耕地面积5230亩)。全区森林覆盖率94.5%(加灌丛),林木蓄积量达381万立方米。区内高等植物有10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珙桐等21种,并发现有大面积的珙桐分布;脊椎动物有382种。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具有梵净山冷杉珙桐黄杨林等森林类型40多个。名贵的孑遗植物和特产植物,列入国家保护的野生植物有31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珙桐、梵净山冷杉、钟萼木等6种,二级保护植物有香果树、水青树、白辛树、黄莲等25种。另外,具有各种用途的资源植物11000多种。

以上数据截止至2014年

管理措施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建立以来,一直都很重视科研、科技工作,并根据自身的实际,与国内外相关单位合作开展了多学科的科学研究项目,如中美梵净山环境监测、麻阳河黑叶猴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月亮山林区科学考察等。独立主持完成了多项科学研究课题,如黔金丝猴的野外生态调查、黔金丝猴的人工驯养及繁殖技术研究等,并确立了以“科研为先导、管护为基础、协调作保障”的管理方针,保护管理、资源保护、森林防火、旅游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管理局通过制作保护区的图文、影视资料对外宣传保护区的情况。举办夏令营、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动植物标本,对中小学生进行大自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教育。利用宣传牌、标语、通告等形式,大力宣传保护野生动植物和森林防火的重要性,提高了保护区的知名度,增强了保护区周边群众的保护意识。

开发利用

梵净山是“贵州第一名山”,“武陵第一峰”,原始生态保存完好,1982年被联合国列为一级世界生态保护区,国务院于1986年将其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2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15年获得首批“中国森林氧吧”称号。

梵净山乃“武陵正源,名山之宗”,曾获得2008年度和2009年度的“中国十大避暑名山”,是全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是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齐名的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生态价值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黔金丝猴,是第三纪遗留下来的中国特产动物,总共750只左右,仅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内,?是中国特产的三种金丝猴中数量最少、分布区最窄、濒危度最高的一种,是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珍品”,是世界的“瑰宝”。

梵净山保护区是武陵山系森林生态系统保存较好的少数山地之一,是东亚植物区系华中植物区的典型区域之一,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特有种众多,珍稀动植物种更为繁多,是一块保存较为完好的自然原始综合体,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相关视频

登上贵州最有名的梵净山,看看大自然赋予的壮丽景色!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