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贴年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贴年红

贴年红,即是贴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称为贴年红。贴年红是中华传统过年习俗,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春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民俗文化

贴"年红",又称贴"挥春",是中华民族的"过年风俗"之一,辞旧迎新,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横批、门神、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1]

按我国现有的岁时习俗,春节已不单指新年初一这一天。在人们心目中,春节是从农历十二月下旬开始,一直热闹到元宵节后才算过完。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年红,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2]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新春贺岁以除旧布新、迎春接福、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气氛浓郁,内容丰富。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传统春节习俗被赋予新的内涵与展现方式。但有些习俗依旧延续下来,如扫尘、办年货、贴年红、团圆饭、守岁……传统习俗。春节习俗有很多,有些耳熟能详,有些似已淡忘。

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KuRunData中国在线调研,进行一项有关"农历春节习俗"的调查。据不完全梳理,调查列出16项传统春节习俗。数据显示,有6项习俗被超过半数的受访者选为"最了解",其中,"团圆饭"以83.3%的选择率拔得头筹;其次是"压岁钱",选择率81.3%;第三位是"办年货",选择率81.1%;"守岁"选择率63.6%,排第四;第五位是"贴年红",选择率63%;第六位是"扫尘",选择率57.3%。而最能体现春节团圆喜庆气氛的习俗,有三项相对集中,"团圆饭"以72.7%的选择率再度拔得头筹;排位第二的是"办年货",占47.8%;排第三的是"贴年红",占40.2%。看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团团圆圆红红火火过大年,终究是不变的传统。

年红种类

春联(对联)

春联,又称"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贴春联也叫贴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

横批

横批是指同对联相配的横幅,一般仅用于少数有此必要的楹联。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作用。

门神

门神,即司门守卫之神,是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 作为民间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人们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中国民间深受人们欢迎的守护神。

吊钱

贴吊钱的历史由来已久,因名称中带有"钱"字,把它们挂在门前檐下,预示着新的一年中财源会滚滚而来。一般认为贴吊钱是始于宋朝的一种习俗,其实早在晋代就有贴吊钱儿的习俗了。中国古代有以幡胜表达意愿的风俗,这在《后汉书·礼仪志》中已有记载。

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说:"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小幡,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以戏之。"唐代诗人韦庄在《春盘》一诗中这样描述:"雪圃乍开红果甲,彩幡新剪绿杨丝,殷勤为作宜春曲,题向花笺贴绣楣。"到了清代,吊钱儿正式成形。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还为它作了详细的注解:"挂千者,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飓,贴在门前,与桃符相辉映。"

"福"字

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大门上的福字,必须是正贴。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而且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凡是庄重和恭敬的地方和场合,所贴的福字,须郑重不阿,端庄大方,故应正贴。

窗花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