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山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贡山麂[1] (学名:Muntiacus gongshanensis),是鹿科麂属下面的一种。
分布
'贡山麂'分布于中国云南省高黎贡山中的高山阔叶林、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波密、缅甸北部克钦邦及印度与中国有领土争议的阿鲁纳恰尔邦(中国称藏南)[2][3]。
特征
贡山麂属于体型中等的一种麂类,体重16公斤,体长95公分。额顶无簇形冠毛。额腺不明显。颏腺甚小。角粗短,角柄明显短于角长,角柄长约3公分,直径为1.3公分;角细而尖,7公分左右,显著较菲氏麂的粗大。足蹄为麂属中最发达的一个种,雄性前蹄67×30毫米,后蹄55×36毫米。体背暗棕红色,体侧和四肢暗黑色,角柄和额棕黄色,腋下、大腿内侧和下颌纯白色,尾背与背色相似。80年代末,施立明和马彩霞(1988)经染色体研究发现其核型特殊。其染色体数目2n=8(♀),9(♂),与菲氏麂有明显区别,可能是一个新种。后来发现其头骨特征和角型亦有差异,而被命名为新种(马世来等,1990)。
生活习性
贡山麂要栖于海拔2000公尺的中高山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高山湿性暗针叶林。一般单独活动。多夜间活动,清晨和黄昏活动较频繁,白天活动较少。喜在林缘草坡处啃食青草,亦在疏林中食鲜枝嫩叶。喜水,能游泳、跨溪沟行动自如。通常5-7月产仔,孕期5-6个月,每年1胎,每胎3-5仔。
保护
贡山麂目前已经濒临灭绝,现已引起国际自然保护组织的关注,UCN濒危等级: DD 生效年代: 2003年
贡山麂在高黎贡山地区数量稀少,过去常被误认为是菲氏麂,这两种麂在高黎贡山地区麂皮收购总数中所占比例不到10%,每年仅数十张。当1990年被命名为新种时,就已成为一种濒危动物。最近的基因研究显示,贡山麂与黑麂特别相关,除了皮色有差别外,几乎可以认为是一个种,但仍存争议 。
保护措施建议:虽然其栖息地已建立了怒江自然保护区和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但由于多被误认为是不属保护范围的一般麂类,故常有猎捕。建议列入国家级I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加以严格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