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赛德克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赛德克族照片来自

赛德克族是由德克达雅(Tgdaya)、都达(Toda)、德路固(Truku)等三语群的族人所组成。 在太鲁阁族及赛德克族正名以前,官方认定其两者皆属于泰雅族之下,区分“泰雅亚族”和“赛德克亚族”两大亚族,赛德克亚族则再区分德克达雅(Tgdaya)、都达(Toda)、德路固(Truku)三支系。 1996年,居住在花莲地区为主的德路固(Truku)支系发起以“太鲁阁族”为名的运动诉求,此举引起居住南投县地区的德克达雅(Tgdaya)、都达(Toda)支系族人表示异议,然而未果,太鲁阁族于2004年成为官方承认的第12族。[1]

对“太鲁阁族”名称难以认同的德克达雅(Tgdaya)、都达(Toda)两支系族人,及部分德路固(Truku)支系族人,遂再提出以“赛德克族”为正名诉求,然而其正名的目的不是在分裂族群,而是在凝聚族群的力量,与官方所承认的泰雅、太鲁阁等族共同组成民族伙伴联盟(童春发2008)。赛德克族最终于2008年成为官方承认的第14族。

雅族分为二个族群,以南投县北港溪与花莲县极北和平溪相连之一线为分界线,以此为泰雅亚族(Atayal-Proper)的居住区,以南为赛德克亚族(Sediq- proper)的居住区,两者之间的亲族组织、生活习惯、生命礼俗、岁时祭仪与天生体质几近相似,而使用的方言相同者约47%,具语言结构方面仍大同小异(费乐礼,1969;7) 赛德克族人称“人”为Sediq,其起源传说以白石出为发源地,惟部分流传于族内之说法认为是来自埔里牛眠山,昔时文献认为在中央山脉以西者称西赛德克群,以东者称东赛德克群。不过,这只是各群居住位置之被区分而已,事实上,从起源传说、语言等各方面系属一个族群,仍称为赛德克,通常分为德克塔雅、多达、太鲁阁三群。


社会文化

赛德克族是一个平权的社会,由领导能力强的人出任部落领袖,狩猎、出草也由英勇的族人担任领袖。但遇到部落有重大事情时,则由长老会议决策。大体而言,社会组织分成下列几个团体: 部落组织:以地域社会为基础组成最原始政治组织,也是最基本的自治单位。对内具保护功能,对外则负有与其他部落保持联络的责任,故部落是一个同地域之保护同盟共同利益的单元。

祭祀团体:具有共同祭祀对象的家庭组合,如祖灵祭的进行。共负罪责团体:也就是共同逆守诫律、规范的团体,泰雅人称之为gaga。 狩猎团体:同属于一个猎团,在集体狩猎时大家分工合作,共食、共享。这四个团体的成员有互相重叠的特质,在不同部落,祭祀团体可能大于狩猎团体,其他的部落可能狩猎团体大于任何一个团体。各地的差异性颇大,无法一概而论。[2]

精神信仰

赛德克族人,称神为uttux。族人将神(uttux)区分为善神及恶神。善神经常会保护族人避过灾难,会答应要求族人的愿望;恶神则相反,常常拒绝族人的愿望,对其许愿也必定会发怒而给予灾害。 所以族人在做梦时神不容许其愿望时,就知道遇到了恶神而会非常的害怕;容许其愿望时,就知道遇到了善神而产生崇敬之心,族人事实上无法从外型上对善神及恶神有所区别。

族人说:在夜里睡觉时呼吸屡屡感觉闭塞,就是恶神前来戏弄的结果,然而会抓住其咽喉的神,很可能是其双亲之灵,也可能是其祖先之灵,更可能是外人之灵。所以,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并非父母之灵就是善神。事实上,所谓善、恶神是主观的,唯有相信自己遇上不被禁止行为的就是善神,行为被禁止就是恶神。得到吉梦而出草,途中却遇到危难,他们就判断是善神放弃了此人而飞到别处去了,恶神前来代替才会如此。赛德克族人只有敬畏灵魂、祭祀灵魂的习俗,还不至于祭祀天地、日月、星辰、风雨、云雷、山川等等;也就是说赛德克族人宗教信仰的对象,仅有唯一的“鬼魂”。

1853年天主教展开对仁爱乡的宣教,1856年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及真耶稣教会亦开始对仁爱乡宣教,自时赛德克族人的信仰生活就遭受剧烈的转变。 在赛德克人的社会里,举凡族人的狩猎生活、农事耕作、家庭  伦理、宗教观…等,皆以Waya哇呀为行为思想的中心,Waya代表著部落所有族人必须遵循的法律规范,因此赛德克人形成自己的传统文化习俗。

特色服饰

在赛德克族群的传统服饰里,较常见的要以长袖长衣最为普及,而无袖上衣较为少见。因生活环境的关系与实用性,居住于中高海拔的族人,常因奔跑于山林之中耕作或狩猎而远离村落,猎场临时所搭设的猎寮与耕地的工寮,夜宿于其中雾重、寒冷自然长袖常衣较能够御寒;除此之外山区布满长刺的植物,族人也必须要劈莿斩莿的来开路,故长袖长衣为族人所使用。

原住民艺术

赛德克族以文面及精湛的织布技术闻名。文面的意义除了美观以外,就女子而言,代表善于织布,一位赛德克族女子,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就跟著妈妈学习织布的技巧,也开始为自己准备出嫁时的衣裳,当少女的织艺精进,也就是准许在脸上刺青的时候了,这时也是寻觅如意郎君的好时机,一位不会织布与没有文面的女孩子在部落里是没有人追的。就男子而言,是猎过首级,能够勇敢独当一面,保家卫社稷的标志,也是成年的象征。

但文面的风俗在日本人占领台湾期间被禁止,目前仍保有文面的赛德克族都是七、八十岁的族人。除了上述的意义以外,美观、避邪也是文面的另一个目的,赛德克族人在山上工作,吃完晚饭后,要将炭灰涂于上额、下颚,以避免邪灵之侵,因此据推断,两者之间有其渊源。赛德克族人相信,当族人去世,回到祖灵的居所恃,祖先们以脸上的刺青认定自己的子孙,因此,文面也是死后认祖归宗的标志。红色是赛德克族人的最爱。红色代表血液,也代表力量。在赛德克族各群的服饰型式或用色上,大致可分为七个系统,呈现了多彩多姿的风貌。除了女子织布技术之外,男子的编篮及藤帽的编制最为有名。另外,男女追求情爱的口簧琴舞也使口簧琴的制作盛行。

美食文化

赛德克族的食物来源,有取材大自然的采集品,如香菇、蜂蜜…等;有以狩猎方式获得的山猪、山羊…等;也有经由饲养、栽种、及交易而来的食物。其中以小米、玉米、芋头、蕃薯、旱稻…等为主要的食物。过去因为没有电器用品,储藏食物便成为很重要的事情,而泰雅族储藏食物的方法有下列三种:

  • 干藏法:借用阳光的热力,使食物干燥,不致有发芽或腐烂的现象,使用这种方法计有小米、绿豆、黄豆、长豆、萝卜等。
  • 盐藏法:使用食盐杀菌能力,使食物不致腐烂,青菜肉类都采用这种方法。
  • 腌渍法:使用小米及盐,使食物不致腐烂。


传统祭典 — 收获祭

赛德克族主要的传统祭仪有播种祭、收获祭、祈雨祭、狩猎祭、捕鱼祭及猎首祭等,任何祭仪的意象无不祈望族命得以绵延、族运得以顺遂发展,其诉求的对象即崇信的Utux,各祭祀团体各自独立各司其职,祭祀团体的主祭司皆颇受族人的敬重,其社会地位不亚于部落领导人(俗称头目)。常言道:“民以食为天”,这是自古人类求生存的自然法则,因此播种祭与收获祭可说是赛德克族的重点祭仪,两祭仪的主祭司都采世袭制,传男不传女、承继者的顺位依家中男子之排序而定。

(一)播种祭

农猎时期,赛德克族以“烧垦游耕”的传统耕作法种植作物,小米一年仅能播种一期。小米播种祭约于每年的2~3月间举行,举行播种祭仪之前,由部落领导人协同长老数人齐赴主祭司的家中咨商有关播种事宜,择定时日后同一区域所有的部落同时举行,除病重及不良于行者之外全体族人参与,但期间若有同一区域内的任一部落有人亡故,则取消该次的祭祀活动,另择日举行。[3]

小米播种祭约进行三天两夜,在族人遵循族规(Gaya)的情境下庄严肃穆地进行。第一天以家庭为单位,要召回所有的家庭成员返回部落参加祭祀活动,当天傍晚要储备食物,猎狗要栓在屋内,就寝之前大家要保持安静,全区域进入宵禁状态;第二天全体族人只能待在自家屋里,不得喧哗、不得生火或煮食、不可缝衣织布、不可使用刀具利器等;第三天各部落族人于拂晓之前即起,燃举火把、扶老携幼前往指定的祭祀祭坛,在副祭司的带领下依序进行“Cmucuc”的祈求丰收仪式。

Cmucuc”是每位族人以一根竹棒,往类似谷仓的迷你石屋内来回抽刺,这是整个播种祭仪的重点所在,也将祭祀活动带入最高潮,该迷你石屋是祭祀团以数片石板堆叠而成。小米播种祭是赛德克族的两大祭典之一,族人们都会盛装以赴,怀著戒慎恐惧的心虔诚参与,因他们心中惟所挂念的就是祈求今年得以丰收,祈求仪式结束后播种祭仪即告结束,族人返家准备播种事宜,但部落长老及副头目会聚集在头目家宴请祭祀团体。

(二)收获祭

收获祭约于每年的9~10月间举行,其活动规模与播种祭相同,要遵守的族规也与播种祭雷同,即由部落领导人协同长老数人同赴主祭司的家中咨商有关收获事宜,决定祭祀活动的时日;举行祭祀活动的前一天也要全面实施宵禁,整个区域将进入寂静状态,但部落族人不必到祭坛做相关的祭祀仪式,大家仅需居家静候讯息,此时主祭司带领2~3名副祭司至收获祭祀祭坛附近临时搭建的工寮过夜;若遇有部落族人不幸身亡就得另择时日举行等等。

举行收获祭当天,收获祭祀团于天亮之前要完成采集小米穗约3把,但每一把小米穗中的小米穗串是由不同的小米田所摘取的,并携至收获祭坛进行祭祀仪式。收获祭祀团于天色初明之际返回部落主祭司的家中,此时各部落的领导人已在那儿恭候收获祭祀团的到来。各部落的领导人会携带各式各样的馈赠品送给收获祭团,短暂欢聚之后,各部落领导人即返回各自的部落,向部落族人宣布可以开始采收小米。

不论是收获祭或播种祭仪,几乎都由主祭司所领导的祭团主导祭仪的进行,部落族人只管全力配合,从祭坛的设置到祭礼的进行,除祭团成员外一般族人都不可接近,也无法在旁观礼,尤其祭祀文的内容是绝对不能外漏的,而且只能代代单传。

(三)祈雨祭

当遭逢久旱不雨的灾情时,赛德克族人才会举行祈雨祭,因此祈雨祭并非固定或经常性的祭仪,而是随机举行的祭祀活动。赛德克族人会选择部落附近的溪流举行祈雨祭,至于要在哪一区域的溪流段举行则由祈雨的主祭司选定。一般而言,每个部落的祈雨主祭司都会选定2~3处的祈雨溪流段,究竟要在哪一溪流段举行,端视Utux的启示(有人称之为‘梦占’)而定。

传统上祈雨祭是全部落族人参与的祭祀活动,后期才发展为祈雨祭团专属的祭祀活动,祈雨祭团主要是由祈雨家系的家族成员所组成,再邀请部落领导人及部落耆老随行。由部落领导人提供祭祀用的祭品─“鸡只”,祭品用的鸡只必需是已会鸣叫但未曾交配过的公鸡,祭祀团员会为该公鸡妆扮,妆扮用的饰物、珠子及扮妆皆有其一定的型式。

通常祈雨祭仪大多选在午后举行,由主祭司带领祭祀团一行人等至选定的溪流段,先由主祭者抱著祭品(妆扮后的公鸡)施行祭礼并口诵祭文,将祭品置于水面随溪水流走。当祭品已脱离祭祀团员的视线后,主祭司身著羊皮衣步入溪水中倒卧,再任由溪水载浮载沉地随波逐流,就如被溪流卷入流走貌,但有族人亦步亦趋地随护在侧以防主祭司溺水,流经一段溪流区间后随护者即将她由溪流中扶起,至此祈雨祭祀活动即告一段落。

(四)狩猎祭

赛德克族的狩猎祭约于每年的10~11月间举行,就在举行收获祭之后的一个月内相继举办,狩猎祭常以单一部落或联合数个邻近部落的方式进行。狩猎祭当天,除老弱妇孺及重病在身者外部落全体族人都参与该项狩猎盛事,其猎获物由部落的每一位族人共同分享,以每户的人口数做为均分的依据,包括因故无法来到现场狩猎的部落族人,若遇有身孕的妇女,则可分得两份,这是赛德克族人敬重、呵护每一个生命体的实质作为。由是观之,狩猎祭似乎与一般的狩猎型态有所不同,因为赛德克族人不会携老扶幼、广招人众一同出猎,尤其女者不可能出现在狩猎的行列中,就如族中男者是不可能从事织布的工作一样。

狩猎祭的狩猎方式是,将一座中小型的山林或部分山林由山脚下点火围烧,让栖息、觅食于该山林间的鸟兽因火势而向火圈外逃窜,猎者隐身在火圈外围以逸待劳进行围猎。放火围猎之前族人们会预先开出一道较?的防火线,族人们即隐身在防火线的安全侧边,静待猎物伧遑冲出火线时逐一猎取,参与狩猎的部落族人不分男女老少悉数到场围猎或助猎。因此,若依赛德克族人所进行的狩猎祭之狩猎方式而言,应将狩猎祭称之为:“烧山围猎”,可能更符合实际的状况。

对赛德克族人而言,举行狩猎祭具有以下两种意涵:1.狩猎祭是族人们为了准备迎接新的一年所举办的部落活动。先祖们对“一年”的概念是,根据小米、黍米的收获与播种来作为“一个年”的过去与到来。2.狩猎祭是为了庆祝丰收及感谢Utux的庇祐所举办的部落联谊活动,若遇作物欠收时更要祈求Utux的庇护。因此,狩猎祭没有主祭司也没有所谓的祭祀团体,若属单一部落所举办的狩猎祭,该活动就由部落领导人及部落长老决定和主导;若是结合邻近数个部落举办,则由合办举行的部落领导人及其部落长老协同主办。

(五)捕鱼祭

赛德克族在完成小米及黍米的收割与储藏的工作后,于一个月内会接连举行各为期一日的狩猎祭及捕鱼祭,但该两项祭仪活动都没有任何祭祀仪式,举行的日期及方式由部落长老决议托付部落领导人执行,传统上先举行狩猎祭后举办捕鱼祭,两者约相隔一周。

捕鱼祭的举行方式与狩猎祭相同,常以单一部落或联合数个邻近部落一同进行,部落的全体族人都要参与。捕鱼祭的进行,是将部落附近的溪流按部落人口之多寡划分为数个区段进行捕捞,在同一区段捕捞的部落族人,其渔获量亦如于狩猎祭中所猎获的猎物一样,由部落的每一位族人共同分享,即以每户的人口数做为均分的依据,包括因故无法来到现场捕捞的部落族人,若遇有身孕的妇女,同样地可分得两份分享的渔获等。

赛德克族人选择在年终分别举行狩猎祭及捕鱼祭,主要是为了赶办“年货”准备过年,因举办狩猎祭及捕鱼祭后就是赛德克族人欢度“新年”的节庆日,他们将狩猎祭与捕鱼祭视为全体族人一年一度的育乐活动,由他们“分享”的固有思想与文化出发,寓教于乐以达到娱悦族人建立共生共荣的民族情操。在狩猎祭及捕鱼祭的活动中,至少提供了以下的育、乐效果:1.有孩童们的参与,基于他们的童心及好奇心,必能带给族人无限的欢乐。2.有青少年及青年男女们的加入,将增进男女青年佳偶天成的机会。3.长者们可现场传授狩猎的技巧与经验。4.让族中晚辈们亲身体验、学习本族分享与狩猎的文化。

(六)猎首祭

日治文献及台湾光复初期对原住民历史文化的研究报告中,都列举了赛德克族与泰雅族之所以猎首的种种原因,其中伊能嘉矩在他《台湾蕃人事情》的著作里列举猎首的原因有七项,第一项为“新年祭祖之典需要人头”,而“新年祭祖之典”指的是,赛德克族或泰雅族在举行“收获祭”后的猎首行动,于此即以收获祭的猎首行动为例,略述赛德克族的猎首祭。

在部落时代,赛德克族人除了对入侵的敌方猎首外,于举行播种祭与收获祭时会执行猎首行动系属传统的祭祀范畴,播种祭仪前的猎首是祈求Utux赐予丰收,收获祭仪后的猎首则是感谢Utux的庇佑与赐福,因此有人称收获祭为“祖灵祭”。因应收获祭所派出的猎首团是代表部落或一个区域的威势,大都由部落领导人带头出猎,出猎之前早已派出先遣队探得该次猎首的地点与对象。猎首团所敬候的是祖灵的应允。

当成功猎首凯归之际,部落族人会聚集于部落广场举行盛大的迎接仪式,即俗称的猎首祭,部落广场通常就设在部落领导人住处的附近,是部落的集会所。举行迎接仪式最主要的意义在欢迎被猎首者的到来,其次才是感谢猎首团的辛劳,因赛德克族人猎首的首要目的是“增加部落的人口”,所以要大肆庆祝迎接“他”的加入,因为在那个年代里人口愈多的部落就愈壮大,部落愈壮大族群就愈强盛,可知部落时期赛德克族人对人丁旺盛的渴望。因此,“猎首祭”实则为赛德克族人因部落增加了一个人力及为部落迎接一位新伙伴而庆祝的仪式。

由于赛德克族人猎首的首要目的是“增加部落的人力”,因而对行猎的对象有其一定的规范:不猎孩童;不猎妇女,尤其怀有身孕者;不猎老者;不猎残障者。只因在极短的猎首行动中,要立即辨识出男女之别或怀有身孕的女者确实存在著一定的困难度,故在这一点上就只能尽力而为。


社会结构

(一)社会组织

祖灵规范(Waya或Gaya)是家和部落的中心,每一个家或部落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否则一人违规,全家或全部部落都会跟著遭殃(蔡少聪,1999):

  • 1.家是有夫之妇孩子所组成,丈夫是一家之主-家长。家长的责任是代表参加各社之社会集会,以及协议各项的问题、祭祀之共同作业,且要共同维护部落的风纪,及讨论并协商各社之间的土地问题。
  • 2.部落有头目以及长老,负责排解难题、家庭难题,对家庭劝导努力工作,遵守祖先传承下来的Waya。支配家管,管教子女等工作。
  • 3.主妇的任务包括子女之教养之管理,男孩应该耕作,女孩应该织布等内务工作。
  • 4.子女教育方面,男孩由父亲负责,教导男孩农耕、狩猎、出草、手工艺,勉励自己的儿子做勇者;女孩则由母亲带领,教授纺纱技术、裁缝、养家禽、家畜,以及学习下厨。
  • 5.子女严格孝顺父母,对长辈要有礼貌。
  • 6.具有男女纹面的习俗。

(二)社会阶级

  • 1.部落有头目及长老处理事务,但不像其他族群来得有权威性。赛德克族的头目只是部落中受人尊敬的人,负责协调部落各大小事务相关的问题。
  • 2.家有家长(父亲),代表这家参加其他社的会议。虽然有家长权,但在家里发生重大事务要解决时,必须经由夫妇孩子的意见共同处理。
  • 3.并无所谓的贵族阶级制度,是个较为平等的个人自主性族群。

(三)财产制度

  • 1.依据赛德克族的习俗,男孩子才有获得财产继承的权利。
  • 2.若长男娶妻要分户时,可以分得到一两块以上的田地。
  • 3.次男娶妻时要分户时,亦可以分得到一块田地。
  • 4.最小的男孩娶妻,不可分户,由他来负责照顾父母的生活,而剩馀的家产权归他所有。


视频

赛德克族简介-官方版


来自赛德克族的问候


赛德克族原住民舞蹈 (Seediq Traditional Dance)


2011-01-15公视晚间新闻(雾社事件 赛德克族的历史伤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