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豫坡故事(张桂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豫坡故事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豫坡故事》中国当代作家张桂荣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豫坡故事

夏天麦浪滚滚,秋天高粱映红了天,京广铁路穿境过,京港澳高速公路肤上行。要问他是哪一个?闻名遐迩的中原粮仓老王坡!

老王坡是河南三大粮仓之一,因位居河南中部,老王坡又叫豫坡。我在这里出生,我从这里长大

豫坡是一位慈祥的母亲,周围的村庄是她无法割舍的儿孙;从豫坡酒厂出来,一条条宽阔的道路就是豫坡母亲伸向远方的臂膀,她深情地把子孙揽抱入怀。

那一年,我刚10岁,麦收季节,跟随父母去老王坡拾卖穗成了我们小孩过“三夏”的必修课。

麦子熟了,老王坡一碧万顷,金黄的麦田一眼望不到边。轰鸣的收割机过后,难免有洒落的麦粒,遗落的麦穗。哪里有麦穗,哪里有麦粒,豫坡人都拾出了经验。饿了,有自带的干粮,渴了,有甘甜的老王坡河水。三五天下来,每人一二十斤的麦粒收入不成问题。

拾麦结束,豫坡人还要准备一年烧的。那时候,为赶收麦进度农场的收割机手只收割麦穗,深深的麦秆儿都留给了周围村庄的村民。收割麦茬的村民早晨迎着朝霞出发,傍晚伴随夕阳回家。一辆辆满载秸秆儿的架子车,承载着庄户人一家越冬的温暖,延续着一日三餐的炉火。三伏天一过,在每一个豫坡人家的庭院里,都会有一个或高或低、或大或小的麦秸垛儿。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老王坡用它那肥沃的土壤和甘甜的豫坡水,还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使得豫坡人吃喝不愁。农作物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麦小麦油菜一年一熟增加到今天的一年两熟,夏收麦子,秋收高粱和大豆,后来,又增加了甘蔗、西瓜、蔬菜、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奔小康的路上,豫坡人前进的步伐一年比一年扎实,高效。

1962年,河南省在老王坡召开农业生产现场会,来自全省10大地区,100多个县的种植能手,纷纷把自己最得意的农作物展示给大家。这其中,A县的棉花,B县芝麻,C县大豆,老王坡的红薯成了展会的亮点。

走在参观者的最前面,讲解员的普通话清脆悦耳,大家听着讲解,欣赏着每一个农展品的产地和特色:A县的棉花洁白、须长、有弹性,B县的芝麻杆高、角多、油质好,C县的大豆色泽艳丽、籽粒饱满,老王坡的红薯块大,味道好,有光泽,历朝历代,多用于贡品……

参观结束,领导讲话,种植能手发言,说到各自家乡产品的优势,A县的代表说,A县的棉花起源于乾隆南巡年间,还是乾隆一手播种,才逐步发展到今天;B县的代表说,B县有山有水,阳光充足,独特的地理优势,才长出了B县的芝麻;C县的代表说,C县的大豆从李自成那时推广开来,早已叫响了十里八乡。轮到老王坡赵大伯发言了,赵大伯微微一笑:以上大家的产品都不错,要么长相养眼,要么香气扑鼻,要么历史悠久,要么名人效应,但有一句话他们都没说:以上农作物的技术员都是老王坡人……

人群中开始出现了骚动,赵大伯不动于色,伸开双臂,向下摆动几下手掌,示意大家安静:稍安勿躁,稍安勿躁。请听我讲,我们老王坡的红薯,咱不信广告,看“疗”效。下面,有请大家品尝老王坡的大红薯。

赵大伯刚说完,就有村民给大家呈上了一盆刚出锅的热红薯,看着色香味俱佳,还冒着热气的大红薯,大家一抢而空。

好吃吗?赵大伯自豪地笑着问台下的馋嘴们。

甘甜——

第一波声音响起;

面甜——

第二波声音响起;

香甜——

第三波声音响起;

到底什么味?

爽甜——

这次的回答终于一致了……

现场会结束了,参观的人流依然络绎不绝,看大家馋嘴老王坡的大红薯,台上的领导大声说:“老王坡,北依黄河,南临秦岭与淮河,真乃风水宝地也。”

赵大伯不懂之乎者也,但他明白领导是在赞美老王坡。看领导讲话没词了,赵大伯有板有眼一字一顿地大声说:“生活错不错,请来老王坡;风水是勤劳,宝地靠耕作——”

老王坡是风水宝地,这是地灵,其实还有人杰。中国宋代有了 “六一居士” 欧阳修,其不知,老王坡还有一个盲人 “六大忙”。

“六大忙”户籍名叫张广田,老王坡洄浀赵人士。1972年,张广田先天性双目失明。1975年发大水,母亲把不到三岁的他放进了一个木盆里,依靠顽强的意志和毅力,他和村民们躲过了一劫。

长大后,张广田独自南下广州闯天下,艰难的学艺唱歌生涯中,结识了妻子蒋颜梅。蒋颜梅是一名四川妹子,她勤劳、朴实远嫁到中原,把青春留在美丽的婆家,把满腔的爱倾注与张广田一身,几十年如一日地照顾着张广田及其一家人,和谐美满,幸福有加。

1990年,张广田创作的《猛虎学艺》获得省残疾人第二届艺术调演演奏三等奖,1991年,张广田参加1991年县迎春书会,受到县文联和民政局的肯定,1994年,张广田被地区行政公署评为优秀残疾人,不久,他创作的《五不闲》获得地区首届残疾人文艺调演优秀演出二等奖,受到地区民政局、文化局、残疾人联合会的表彰。1998年,张广田创作的大调曲子《残人歌》获得地区首届“金桥杯”农村业余文艺汇演创作二等奖,其中,《器乐》类节目《和谐颂》在第七届省残疾人艺术汇演中分别荣获创作二等奖和表演二等奖,受到省残疾人联合会,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民政厅、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的表彰。

在广州学艺唱歌中,《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分别以不同的新闻素材报道了张广田自强不息、身残志坚,并送他“当代阿炳”称号。

1994年9月,北京举办的“远东及南太平洋残疾人运动会”, 张广田受省政府领导委托,自编自演自唱《残疾人》等曲艺节目,宣传家乡,为家乡运动员加油助威,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

春天里,我们有幸拜访了张广田一家三口,庭院的桃树下,张广田一家三口分别给我们表演了自己的拿手节目。小姑娘的《手机》等两首歌舞,技艺精湛,赢得了我们长时间的掌声,蒋颜梅一曲《草原上不落的太阳》精彩至极,喝彩一片。最后,张广田演唱了自己自编自拉自弹自唱的《扶贫政策就是好》等节目。演唱结束了,我问张广田:“欧阳修晚号'六一居士’有说法,你的'六大忙’到底是哪'六大忙’啊?”

不等张广田开口,张广田的姑娘走到父亲身边,小手指着张广田身边的各种乐器:“一是左腿绑小木鱼,二是右腿绑小叉,三是右手拉胡琴,四是右手兼顾打简板,五是吹口琴。”

“才五个器乐啊?”

“六是爸爸一张演唱的嘴!”

站在酒厂的三楼房顶极目远眺,郁郁葱葱的庄稼尽头,高高的树木丛中,一座座乡村楼房时隐时现,一个个村庄牵手相依,紧紧地依偎在豫坡周围。

充足的粮食作物为豫坡酒厂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酿酒原材料;绿色食品豫坡老基酒纯天然无污染就是这么来的。酒厂的工人,大部分是来自周边村庄的豫坡人。农忙时节田间劳作,农闲季节酒厂上班。要问豫坡人在奔小康的路上为啥致富快,这就是答案。

酒厂内,原浆粮食酒源源不断地从流水线上装箱装车,发往各地。酒卖出去了,酒糟子咋办?聪明的豫坡人早有了打算。每一个豫坡人都知道酒糟子是养猪的上等饲料。不等酒糟子堆积如山,大家争相来拉酒糟子回家。酒厂受益,村民发财;合作共赢,各取所需。豫坡人简直把致富的秘诀做到了极致!

在豫坡集团的国家3A旅游文化生态园里,在厂史荣誉室里,我们看到了豫坡人励精图治、奋力拼搏的脚印:从1982年改革开放初期,豫坡酒首次荣获国家“农垦部优质产品”到今天逐渐形成浓酱兼香、浓头酱尾的豫坡老基酒独特风格,豫坡人融合了5000年历史文化和酒文化的有机结合。

涓涓之水成海洋,颗颗爱心变希望。2009年豫坡集团设立豫坡老基酒爱心助学基金。10年10场爱心基金发放仪式,10次爱心接力,先后有1300多贫困学子得到了豫坡老基酒爱心助学基金的资助。

改革促进企业大发展,开放推动豫坡再腾飞。为打造豫酒品牌,2016年以来,新组建的豫坡集团应运而生。2017年12月,豫坡集团下辖的豫坡老基生态文化园通过了国家3A级旅游景区验收。与此同时,河南省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酒业协会豫坡老基酒风格研究中心相继落户于此。

喝着豫坡水长大,吃着豫坡粮立业,品尝着豫坡酒成熟知天命。风雨70年,我和新中国共成长,幸福70年,我和豫坡心连心。喝豫酒,吃豫菜,做一个有品位的豫坡人,我们豫坡人演绎着豫坡故事……[1]

作者简介

张桂荣,西平县五沟营初级中学教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