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谭云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谭云山
谭云山
原图链接 来自360网
出生 1898年
湖南省茶陵县下东长乐
逝世 1983年
国籍 中国
知名作品 《海畔》

谭云山(1898~1983),湖南省茶陵县下东长乐人,印度总理英·甘地夫人称之为"伟大学者"。青年时代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参加了毛泽东创办的"新民学会"和"新文化书社"。民国13年(1924)赴新加坡马来西亚任教。1928年接受印度诗圣泰戈尔的邀请去印度国际大学任教。1937年首任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院长。1956年周恩来总理访印时,参观该学院,称赞他为促进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1968年从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退休,享有国际大学终身名誉教授殊荣。著有诗集《海畔》,辑入他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所写的诗歌。

生平概述

谭云山(1898年-1983年),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院长。

湖南省茶陵县人,1898年出生于茶陵县下东乡长乐村一书香之家。1904年,其父母先后亡故,家道衰败。幼年幸得当地绅士彭勿仁相助,得以进私塾读诗书。后考入茶陵县立高级小学,接受新式教育,改原名启秀为云山,励己奋进。高小毕业后,邀好友赴省城求学,就读长沙城南书院。1915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积极参加进步活动,加入毛泽东等创建的新民学会和文化书社。还为首组织了文学团体新文学社,编辑《新文学》周刊。1919年从一师毕业后,进入长沙船山学社从事学术研究。1924年远赴南洋留学、谋职,辗转新加坡、马来西亚。他一面以教学为生,就教于南洋华侨学校;一面致力于写作和学术研究,出任《华文日报》主笔。1927年,在新加坡结识了印度著名活动家、诗圣泰戈尔,两人情投意合,书信往来频频,成为忘年之交。1928年9月3日,应泰戈尔邀请,他偕夫人抵达印度寂乡,任教于泰戈尔创办的印度国际大学,从此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并潜心佛学和印度文化的研究。被誉为"现代玄奘"。 [1] 他是一名杰出的中印友好使者,为构筑中印文化桥梁、传播中印文化付出于毕生精力。在印度国际大学中文班任教期间,他在《东方杂志》上撰写了大量关于印度文化、民族运动的文章,受到印度朋友的赞赏。他提出了在中印两国分别建立文化协会,以主持两国文化交流的大胆设想,得到泰戈尔的极力赞同。经过努力,中印两国文化协会分别在上海和印度的圣谛危克坦宣告成立,增进了两国友好往来。泰戈尔提出在印度国际大学设立中国学院,作为交流中印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的固定据点,并将这一重任交给他去完成。他不负重托,往返于中印两国,经过精心筹办,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于1937年4月14日正式成立,并受命任首任院长。印度总理尼赫鲁派女儿英迪拉前往参加成立典礼并致贺辞,称赞中国学院的成立,"把中国和印度紧密地联系起来"。他领导中国学院秉承"研究中印学术,沟通中印文化,融洽中印感情,联合中印民族,创造人类和平,促进世界大同"的办学宗旨,数十年致力于教学和学术研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印学者研究对方国家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哲学诸学科的摇篮。东南亚及欧美国家的许多青年学者慕名前往学院深造、进修或研究。1956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时,特地参观了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高度称赞他"为促进中印文化交流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印度总理英·甘地夫人也赞美他"是一位伟大的学者,一位真正有文化素养的人","为印中两国文明更好的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6年、1959年,他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特别邀请,两度回国观光,参加国庆典礼,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的接见。在中国政协二届三次会议上当选为特邀委员。

他是一位成就卓著的著名学者,被印度学者、评论家、新闻界称为"寂乡鸿儒"。青少年时代精读了大量古典名著,打下了坚实的国学根底。留学、任教海外期间,又努力学习和吸收了外国文化的营养。对中国古典文学、诗词、佛教和印度哲学造诣很深,留下丰富的著述。《海畔诗集》辑入其20世纪20年代所写的诗,30年代在南洋华人中影响很大。他撰写的《世界历法与历法革命》、《印度周游记》、《印度丛谈》、《印度六大佛教圣地图志》、《西藏见闻录》等38种英文和10余种中文长篇巨著,文笔流畅,饱含哲理,具有很高的文化学术价值。

1968年从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退休,享有终身名誉教授殊荣。1979年又被该校授予最高荣誉一一文学博士。1983年2月12日在印度菩蒂伽耶住所病逝,终年85岁。 [2]

与泰戈尔

谭云山出身于长沙望族,早年攻读教育,性嗜经史释典,工诗文、善书法,长于写作。1926年前,曾在缅甸仰光的一家华文报纸任主笔。继而赴新加坡,在某中学任教。1927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游历星洲,谭云山和泰戈尔初次见面。

泰戈尔是印度国际大学的创办人,也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士。1924年,他曾应中国北京文化界名流梁启超、胡适、徐志摩等人之邀到中国讲学,受到热烈欢迎。谭云山曾熟读汉译的泰翁作品,对此伟大诗哲敬仰万分,泰戈尔在华活动的报导及演讲辞,他皆仔细阅读。所以初次见面,有若素识。谭云山告之泰翁,他是学佛的人,热爱印度文化,并愿为中印文化交流而努力。泰翁对这位中国青年亦十分欣赏,毫无年龄差距的隔阂,由此建立起以后十五年的友谊。

1928年,谭云山自新加坡首次赴印度,到圣地尼可坦(Santinketan)的国际大学,面谒泰翁,留在国际大学学习语文,研究印度哲学及文学。他并开设中文班,以教授印度学者。于假期中,他朝礼佛教圣迹,曾撰著《印度周游记》一书,记述旅游所见所闻。

成就与贡献

创办中文学院

谭云山1898年出生在湖南省茶陵县,毕业于湖南长沙师范学校,和毛泽东是同学,也是新民学会会员。1927年7月,他在新加坡遇见印度诗哲泰戈尔,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泰戈尔诚挚邀请谭云山到印度工作。次年谭云山辞去在新加坡的教职,告别新婚妻子, 抱着 "白马投荒步昔贤" 的宏伟志愿,只身来到印度的圣地尼克坦,被国际大学聘为中文教授,并负责开展中国研究的项目。

谭云山游历印度各地,于1933年出版《印度周游记》,1935年又出版《印度丛谈》,还在报上发表文章, 多方位介绍印度各方面的情况, 帮助中国人民更多地了解印度。在印度国际大学任教期间,谭云山在《东方杂志》上撰写了大量关于印度文化、民族运动的文章,受到印度朋友的赞赏。

谭云山提出在中印两国分别建立文化协会、以主持两国文化交流的建议,泰戈尔对该建议赞不绝口。经过努力,中印两国文化协会分别在上海和圣地尼克坦宣告成立。

泰戈尔提议在印度国际大学设立中国学院,作为交流中印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的固定据点,并将这一重任交给谭云山去完成。谭云山不负重托,往返于中印两国,经过精心筹办,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于1937年4月14日正式成立。谭云山受命任首任院长。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派女儿英迪拉前往参加成立典礼并致贺辞,称赞中国学院的成立"把中国和印度紧密地联系起来"。

谭云山领导中国学院秉承"研究中印学术,沟通中印文化,融洽中印感情,联合中印民族,创造人类和平,促进世界大同"的办学宗旨,数十年致力于教学和学术研究,成为中印学者研究对方国家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哲学诸学科的摇篮。东南亚及欧美国家的许多青年学者慕名前往学院深造、进修或研究。

声援抗日战争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谭云山身在异乡,心忧祖国,充分利用他和印度上层领导人和社会名流的私人关系,广泛寻求印度人民道义上的支持,谴责日本军国主义的法西斯暴行。

1938 年谭云山回国之前,印度国大党主席S·鲍斯、印度独立运动领袖尼赫鲁写信给谭云山,要他把印度国大党和印度人民全力支持中国抗战的信息转告中国人民。泰戈尔热情赞扬中国人民浴血抗战的精神,愤怒鞭挞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行径,将亲笔致蒋介石的信托谭云山转交。

谭云山回国后,在武昌向蒋介石述职并转交了泰戈尔的信,报告了印度各界支持中国抗战的情形。同年印度以国大党的名义向中国派遣了5位印度大夫:爱德华、卓克华、柯棣华、巴苏华、莫克华,这5个人的中文名字都是谭云山给取的,每个人的名字中都加一个"华"字,使他们与中国关系更加亲切 。

创办中印文化学会

谭云山离印回中国时,泰戈尔曾和他深谈,二人谈到欲使中印文化交流及学者交换,有必要在国际大学成立永久性的汉学研究机构,否则一切活动无非昙花一现。谭云山回国后,奔走于京沪之间,向政府有关部门及文化教育界宣扬此一构想,并请予赞助。此计画得到中国国民党党国要人戴传贤、陈立夫、朱家骅、张道藩及佛教人士太虚法师、王一亭、黄警顽、黄涵之等的赞同,决定先成立中印文化学会。该会于1933年在南京成立,入会者皆社会名流。其宗旨在于提醒国人重视中印精神文明,以和平、博爱、自由、平等的崇高理想,复兴中印文化交流及中印民族间的传统友谊。

1933年夏,甘地为印度解放运动而绝食三星期,引起世界人士的重视与同情。谭云山素来同情印度的解放运动,与甘地又有交谊,所以他在南京,宣布与甘地同时绝食,以表同情与支援,事为报纸刊载,印人闻之极为感动。印度兴都佛陀社的嘛多普拉沙得咯那,特致函谭云山道谢及慰问。

1934年,谭云山由中国返回印度,并以国际大学为根据地,组织印度中印文化学会,入会者皆印度文化教育界人士,及参与印度独立运动的重要人物。继而进一步推动在国际大学成立中国学院。经过努力,在中印人士的支援下,中国学院于1937年建筑完成,隆重举行落成典礼。典礼之日,甘地曾驰书致贺,政治领袖尼赫鲁,特遣其女公子携带贺词参加盛典。

文化交流

中国学院成立后,谭云山担任院长及汉学教授,他除授课及处理学院事务外,经常受各地学术机关及社会团体之请,前往作中国文化方面的演讲。他把中国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四维八德等,与佛教的慈悲智慧、五戒十善等结合起来,向听众作明晰的讲述,籍以证明中印的精神文明实相符合。并呼吁中印两国人民携手合作,为世界和平而努力。谭云山也透过国内中印学会的沟通,请国民政府及教育有关部门,捐赠大批国学图书及十部《频伽大藏经》,分赠国际大学、印度大学、加尔各答大学、安达拉大学及大菩提学会、孟加拉佛教会等机构。

除此以外,他推动中印两国交换学者及文化交流。他请中国国民政府教育部设立奖学金,鼓励印度学者到中国研究汉学;同时也派遣留学生到印度留学。前者有印度到华研究的师觉月、蒲罗丹、巴帕提等,后者由中国派赴印度的,有沈琦、王汉中、魏桂荪等,1940年,太虚大师率团访问印度、锡兰及东南亚佛教国家,回国后商得教育部同意,派遣法舫、白慧、达居三人赴印留学。后来,达居留在缅甸学习巴利文,法舫和白慧到了印度,进入国际大学攻读。不属于两国公费旅游,而自费入国际大学或中国学院研究或攻读者,尚有巴宙、周祥光、冉云华、周达夫、萧化民、余清波等近三十人之多。誉满国际的大画家徐悲鸿,也曾在国际大学作过一年余的研究。以上这些人,在校期间,学业上或生活上,都受过谭云山的指导或照顾。国内佛教界或学术界人士到了印度,也多受到他的接待。

谭云山与大诗人泰戈尔亦师亦友,时相晤谈,维持交谊十五年。1942年4月,泰翁在加尔各答病重,谭云山立即赶去探视。泰翁一病不起,谭云山十分伤感,曾撰文表达他对泰翁的敬仰与追念。

谭云山在国际大学,任中国学院院长三十五年,为中印文化交流尽了最大的努力。1971年,他年逾八十,将中国学院院务交与同事接替,自己则到佛陀成道处的菩提伽耶,另行创建世界佛学苑,经过近十年的努力,苑舍完成大半,而谭云山于1983年2月12日病逝。谭云山精通梵文,在佛教界以研究印度哲学驰名。[3]

作品赏析

[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