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谢鹏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谢鹏程(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出生 1962.11.6
国籍 中国湖北广水
职业 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谢鹏程 法学博士,研究员,检察学专家,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所长,民盟中央十二届法制委员会主任,中国法理学会常务理事。

本段经历

法学博士,中共党员,研究员,现任最高人民检察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谢鹏程,1962年11月6日出生于杨寨镇郭店村谢家河,1969年至1980年先后就读于方店小学、广水一小、杨寨中学、城关高中,1981年考入武汉大学,1985年毕业后直接考入北京大学,1987年毕业于研究生班法学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1987年至1993年,在烟台大学法律系任教,并担任烟台市黄海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1993年至1996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在瑞士弗里堡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96年7月至今,在最高人民检察院理论研究所工作。2003年参加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改革研究起草工作。

先后发表《马克思主义法的概念的形成及理论贡献》、《论当代中国的法律权威》、《论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基本结构》等论文文章180多篇。出版专著《基本法律价值》、《公民的基本权利》,译著《人权是什么?》、《宪政与民主》等。

专著

1、《基本法律价值》,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版。获得第二届(2001年)全国检察机关精神文明建设"金鼎奖"图书三等奖。

2、《公民的基本权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简明法学通论》(司法部统编高等院校法学教材),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论文

1、《论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基本结构》,载于《法学研究》1994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学》1994年第11期全文转载,获1996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2、《权利义务四论》,载《法学研究》1992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学》1992年第11期全文转载;获1993年山东省优秀法学成果二等奖。

3、《论当代中国的法律权威》,载于《中国法学》1995年第6期;最高人民检察院研究室编:《报刊文摘》1996年第7期(3月11日)以"当代中国实现法治的策略"为题摘要转载。该文获1995年度"中国法治之路"青年法律论文优秀奖;1999年获得全国检察机关首届精神文明建设金鼎奖文章奖二等奖。

4、《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1996年年会综述》(与刘瀚合作),《中国法学》1996年第6期。

5、《1996年法理学研究综述》(与刘翠霄合作),载于《法学研究》1997年第1期。

6、《论执法体制和执法环境的改善》(与叶峰合作),载于《法学》1997年第2期;《新华文摘》1997年第6期全文转载。1999年获得全国检察机关首届精神文明建设金鼎奖文章奖二等奖。

7、《马克思主义法的概念的形成及其理论贡献》,载于《烟台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学》1990年第8期全文转载;并获得1991年山东省优秀法学成果一等奖。

8、《论法律态度》,载《烟台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学》1992年第4期全文转载;获1992年烟台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9、《法理学教学改革初探》,载于《烟台大学学报》(高等教育专集)1992年号。获得烟台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0、《论梭伦立法改革》,载于《山东法学》1993年第1期。

11、《论权利义务的社会分配》,载《法定权利义务研究》(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

12、《论法的不平衡发展》,载于《烟台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13、《略论柏拉图晚年法律观的转变》,载于《山东法学》1989年第2期。

14、《法制改革四论》,载于《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被选入《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选》。

15、《论权利与秩序》,载于《政治与法律》1992年第6期;《新华文摘》1992年第2期集目,获得1992年烟台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16、《学习邓小平的法治思想》(与刘瀚合作),载于《北京日报》1995年6月13日第7版。

17、《改革文化管理体制之我见》(与陈世荣合作),载于《党的生活》(贵州)1995年第1期。

18、《论罚则》(与刘瀚合作),载于《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年第5期,被选入《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选》(荣誉证书编号为101130)和《中国改革成果通报(1997)》。

19、《法律本质论的历史发展》,载于《烟台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20、《论邓小平的法治观》(与刘瀚合作),载于《政治与法律》1995年第6期。

21、《法律价值概念的解释》,载于《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22、《人权与社会进步》,载于《烟台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23、《论法律的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以法律移植为例》,载于《法律科学》1996年第6期。

24、《从"有法可依"到"执法必严"》(与叶峰合作),《检察日报》1996年12月23日第第3版。

25、《社会发展与法的不平衡发展》(与林吉吉合作),载于《法学》1992年第7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学》1992年第11期全文转载;获1992年金鹰杯优秀论文三等奖。

26、《理论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载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5年第4期。

27、《马克思主义法学经济分析方法的形成和发展》,载于《烟台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学》1994年第1期全文转载。

28、《当前国际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叶峰合作),载于《国外法制信息》(创刊号)1997年5月。

29、《引渡和刑事司法协助制度的发展趋势:亚洲预防犯罪基金会"关于亚太地区引渡和刑事司法协助"工作组会议的背景与成果》,载于《国外法制信息》1997年第3期。

30、《邓小平民主与法制理论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内容》(与刘瀚合作),载于《学习邓小平民主与法制思想》,改革出版社1996年8月版。

31、《亚洲地区检察机关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与刘生荣、叶峰合作),载于《检察理论研究》1997年第6期。

32、《厉行法律监督,狠抓办案质量》,载《人民检察》1998年第9期。

33、《域外反腐败措施拾零》,载《检察日报》1998年7月22日第版。

34、《为什么英国的法律偏袒被告人》,载《检察日报》第1653期第3版。

35、《为正义而诉讼》,载《工人日报》1998年12月31日第6版。

36、《司法程序:让公正显而易见》,载于《工人日报》1999年5月22日第3版。

37、《为权利辩护》,载《检察日报》1999年1月18日第3版。

38、《看得见的公正》,载《检察日报》1999年2月日第3版。

39、《诉讼:激活法律》,载《检察日报》1999年3月1日第3版。

40、《试论检察机关的预防犯罪工作》,载《人民检察》1999年第3期。

41、《关于从制度上保证司法公正的几个问题》,载《政治与法律》1999年第3期。

42、《服务大局与制度建设》,载《检察日报》1999年4月16日第3版。

43、《干预面窄,影响力大》,载《南方周末》1999年4月16日第2版。

44、《司法独立与传媒监督》,载《检察日报》1999年4月26日第3版。

45、《检察机关必须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与刘立宪合作),载《检察日报·法治周刊》1999年5月12日第1版。

46、《依法治国与司法体制改革》(笔谈),载《法学研究》1999年第4期。

47、《论检察权的结构》,载《人民检察》1999年第5期。该文获得《人民检察》2000年度优秀论文三等奖。

48、《理顺外部关系,保证司法机关独立地行使职权》,载《法学》1999年第5期。

49、《人大的个案监督权如何定位》,载于《法学》(上海)1999年第9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1999年第6期全文转载。

50、《公正程序之路》,载于《检察日报》1999年9月22日第3版。

51、《保证司法公正,促进依法治国》(署张思卿名,本人执笔),载《求是》1999年第7期。

52、《从神明裁判到公正程序》,载《工人日报》1999年10月16日新闻周末第3版。

53、《不宜把批捕权交给法官》,载《北京青年报》1999年11月19日第18版"法治时空"。

54、《论检察改革的目标和措施》,载《检察日报》1999年12月10日第3版。该文获得《检察日报》同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联合举办的"21世纪与中国法治展望"征文一等奖。

55、《OnlegalPower》(论法定权力),《法律英语世界》第1、2辑连载,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56、《"司法与传媒"学术研讨会摘要》,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第76页。

57、《论检察权的性质》,载《法学》(上海)2000年第2期。

58、《关于法治的若干理论分歧》,载《烟台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59、《寻求公平与效率的平衡》,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1期。

60、《探求公平与效率的真谛》,载《人民法院报》2001年3月12日,《法治时代周刊》第10期第1版。

61、《应以法律监督者身份开展民行监督》,载《检察日报》2001年3月29日第3版。

62、《法定权利缘何而来》,载《人民法院报》2001年3月26日B1:《法治时代》第12期第1版。

63、《市场秩序、权利救济与检察职能》,载《检察日报》2001年5月1日。

64、《检察官权威与选拔机制》,载《检察日报》2001年5月18日第3版。

65、《"养官"防腐"三板斧"》,载《检察日报》2001年5月23日星期三"法治评论"第7版。

66、《排除合理怀疑的标准》,载《检察日报》2001年6月5日星期二第3版。

67、《法治、秩序与人》,载《人民法院报》2001年6月18日。《作家文摘》2001年7月13日第14版转载。

68、《距离先于公正――关于公正执法条件的对话(一)》(与刘立宪合作),载《检察日报》2001年6月26日第3版。

69、《距离先于公正――关于公正执法条件的对话(二)》(与刘立宪合作),载《检察日报》2001年6月29日。

70、《距离先于公正――关于公正执法条件的对话(三)》(与刘立宪合作),载《检察日报》2001年7月3日。

71、《论量刑公正的程序保障》,载《法制日报》2001年8月5日第3版。

72、《论量刑建议制度的意义》(上),载《检察日报》2001年8月14日。

73、《论量刑建议制度的意义》(下),载《检察日报》2001年8月17日。

74、《论"严打"与检察改革》,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8期。

75、《传承与创新》,载《检察日报》2001年8月28日第3版。(并以《把根留住――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点体会》为题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党委工作简报》(2001年第11期上刊登)。

76、《司法改革的成效和走向》,《检察日报》2001年9月4日第3版。

77、《以程序公正为本位》,载《法制日报》2001年9月23日第3版。

78、《FiscalFederalismandtheModelsofDevelopmentofAutonomousMinorityNationalityAreas》,in《IntergovernmentalFiscalRelationsinFragmentedSocieties》,editedbyRichardBirdandThomasStauffer,Etudesetcolloques,volume33,PublicationsoftheInstituteofFederalismFribourgSwitzerland,2001.

79、《法律真实:看得见的公正》,载于《检察日报》2001年11月14日。

80、《检察侦查权刍议》,载于《检察日报》2001年11月22日第3版。

81、《加入WTO与反腐败》,载于《检察日报》2001年12月19日第3版。

82、《检察机关职权研究》(撰稿人之一),载于《检察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83、《完善公诉机制》,载于《检察日报》2002年1月8日第3版。

84、《司法官的素质标准》,载于《法制日报》2002年1月13日第3版。

85、《中国法治之路与检察改革》(会议发言纪要),载于《检察日报》2002年6月23日第3版。

86、《秘书腐败的特点》,载于《声音》2002年第二期第23页。

87、《监督的关键》,载于《检察日报》2002年6月18日第3版。

88、《法律监督与法制统一》,载于《检察日报》2002年7月2日第3版。

89、《诚信与规则》,载于《检察日报》2002年7月30日第3版。

90、《让失信者吃大亏――我国强制收回制度呼唤诚信立法》(记者采访稿),载于《检察日报》2002年8月5日第2版。

91、《现代检察制度的法理基础――关于当前检察理论研究学术动态的对话》(与张智辉合作),载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年8月)第10卷第4期。

92、《什么叫"证据确实充分"?――陈光中先生刑事证明标准理论补遗》,载于《法学家茶座》第一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93、《建立司法官遴选及培训新型制度》,载于《人民法院报》2002年2月25日。

94、《从三个层面健全检察一体制》(署名:耿鹏),载于《检察日报》2003年1月29日。

95、《新时期立法观念与规划》,载于《法制日报》2003年2月13日第9版。

96、《监督的理性》,载于《法制日报》2003年3月20日第9版。

97、《论检察机关内部机构的设置》,载于《人民检察》2003年第3期。

98、《论检察一体与检察官独立》,载于《法学杂志》(北京)2003年第3期。

99、《深化检察改革,推进依法治国》(与张雪妲合作),载于《法制日报》2003年4月17日第9版。

100、《论当代中国司法独立的思想渊源及其发展》,载于何家弘、胡锦光主编《法律人才与司法改革――中日法学家的对话》,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

101、《公正执法的要件》,载于《法制日报》2003年6月12日第9版。

102、《谁来监督监督者》,载于《法制日报》2003年8月21日第9版。

103、《论检察机关的活动原则》,载于孙谦、张智辉主编:《检察论丛》第6卷。

104、《强化监督的措施》,载于《法制日报》2003年9月11日第9版。

105、《人民监督员制: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的结合》,载于《法制日报》2003年10月30日第8版。

106、《子贡问政与政治文明》,载于《法制日报》2003年11月20日第9版。

107、《为暂缓不起诉辩护》,载于《法学家茶座》第四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8、《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署名:本报评论员),载于《检察日报》2004年2月10日第1版。

109、《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载于《检察日报》2004年2月13日第3版。

110、《中国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特征》,载于《检察日报》2004年2月17日第3版。

111、《法律监督与公平正义》,载于《检察日报》2004年2月20日第3版。

112、《检察机关的领导体制》,载于《检察日报》2004年2月25日第3版。

113、《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法理基础》,载于《检察日报》2004年3月1日第3版。

114、《论检察业务工作机制改革》,载于《中国司法》2004年第3期。

115、《监督权的控制和运用》,载于孙谦主编:《检察论丛》第8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16、《用现代执法理念引领检察机制创新》(与李国明、倪爱静合作),载于《检察日报》2004年4月22日第3版。

117、《现代执法理念与检察业务改革》,载于《法制日报》2004年4月29日第9版。

118、《检察机关办案的质量管理》,载于《人民检察》2004年第5期。

119、《对话人权:从写入宪法到司法保障》(与王松苗合作),载于《检察日报》2004年7月7日第5版。

120、《法律监督概念应当专门化》,载于《法制日报》2004年7月15日第9版。

121、《论加强人民监督员制度实效的措施》(署名:俞静尧),载于《法制日报》2004年9月2日第9版。

122、《推进检察一体化,增强监督合力与效能》,载于《检察日报》2004年9月17日第1版"社评社论"专栏。

123、《重视认识刑事抗诉制度的结构和功能》,载于《人大研究》2004年第5期(总第149期)。

124、《在改革中推进检察事业发展》,载于《检察日报》2004年11月2日第3版。

125、《给腐败行为挂上铃铛》,载于《检察日报》2004年11月23日第5版(廉政周刊),1400字。

126、《宪法是实现司法公正的保障》,载于《求是》2004年第22期。

127、《为治疗"冲动控制障碍"开方》,载于《检察日报.廉政周刊》2005年1月4日。

128、《树立正确的办案数量观与办案质量观》,载于《检察日报》2005年1月18日第3版。

129、《制度为什么失灵》,载于《检察日报》2005年1月25日第3版。

130、《检察事业的科学发展观》,载于《检察日报》2005年1月26日第3版。

131、《惩防腐败体系,检察机关如何定位》,载于《检察日报》2005年3月15日第7版。

132、《迎接检察理论研究的春天》(特约评论员文章),载于《人民检察》2005年第6期上半月刊。

133、《人大对任命人员进行考试没有依据》,载于《检察日报》2005年6月13日第6版"声音周刊"。

134、《理论创新与工作创新须齐头并进》,载于《检察日报》2005年7月8日第3版。

135、《论地方党委领导检察工作的模式》,载于《人民论坛》2005年第7期。获得中国法学会"依法执政理论与实践"论文三等奖。

136、《论客观公正原则》,载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37、《论刑事和解――兼论轻缓刑事政策在刑事诉讼立法中的应用》,载于《2005年全国诉讼法年会论文集》,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138、《治理商业贿赂是依法反腐重大举措》,载于《法制日报》2006年2月22日第1版。

139、《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载于《学习时报》(2006年2月27日)第324期。

140、《论检察机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职能与作用》,载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41、《论中国刑事检察职能的完善》(与张智辉合作),载于《中国法律》2006年6月号总第60期。

142、《瑞士的宪法监督体制》,载于《新疆人大》(汉语版),2003年第7期。

143、《论和谐社会思想与法律监督能力建设》,载《公民与法》2006年第7期。

144、《国际反腐败经验》,载《人民论坛》2006年第7期。

145、《刑事和解的理念与程序设计》,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14期。

146、《法治是国家的诚信》,载《人民日报》2006年9月27日(第13版)。

147、《论刑事检察监督程序的改革与立法完善》,载陈光中、汪建成、张卫平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司法理念与三大诉讼法修改》(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2006年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8、《如何规范司法与媒体的关系--评法院的新闻发布政策》,载《学习时报》(第356期)2006年10月9日。

149、《论政法工作接受监督的观念》,载于《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6期。

150、《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151、《车无倒挡难前行》,载于《法制日报》2007年3月4日。

152、《滋生腐败的土壤究竟是什么》,载《学习时报》2007年4月2日第5版。

153、《司法改革三步走的思考》,载《学习时报》2007年4月9日第5版。

154、《腐败滋生和蔓延的基本条件》,载于《学习时报》2007年4月30日第5版。

155、《从子产的宽严论说起》,载于《法制日报》2007年5月20日第14版。

156、《靠什么清除昏官恶官》,载于《人民日报》2007年5月23日第13版。

157、《赵小程案与宽严相济》,载于《检察日报》2007年6月11日第3版。

158、《布满理论创新的契机――读詹复亮的<贪污贿赂犯罪及其侦查实务>,载于《法制日报》2007年6月17日。

159、《走"监督取向"的司法改革之路》,载于《法制日报》2007年7月10日。

160、《加快推进检察业务工作机制改革》,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7月31日"理论月刊.专论"。。

161、《重构民主与法制的关系》,载于《法学研究》2007年第4期"纪念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十周年笔谈";《学习时报》2007年7月30日第5版。

162、《拷问腐败之源》,载于《法制日报》2007年9月9日第14版。

163、《论职务犯罪侦查权的配置和运行》,载尹吉主编:《检察研究》2007年第四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

164、《"屁股指挥脑袋"之是与非》,《法制日报》2007年10月21日第14版。

165、《正确把握检察工作一体化机制的内涵和价值》,《人民检察》(湖北版)2007年第10期。

166、《批判与宽容》,《法制日报》2007年12月16日。

167、《如何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学习时报》第416期(2007年12月17日)。

168、《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优越性体现在何处》,《检察日报》2008年1月2日第1版。

169、《在反思中推进检察权监督制约机制建设》,《人民检察》2008年第5期。

170、《法律监督不容易》,《学习时报》2008年5月5日第5版。

171、《前苏联检察制度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检察日报》2008年5月15日第3版。

172、《也谈监督、制约和制衡》,《检察日报》2008年5月29日第3版。

173、《大案未必重点》,载《学习时报》2008年6月30日第5版。

174、《检察工作方针和总体要求的历史发展》,载《人民检察》2008年第13期。

175、《死刑"三点论"何错之有?》,载《南方周末》2008年4月17日。

译著

1、《人权是什么》(个人译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宪政与民主》(与李存捧合作翻译,本人翻译其中第一章到第六章,约16万字),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10月出版. 其中,第一章被《天涯》1999年第4期转载。

3、《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本人翻译其中一章),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美国法律词典》(本人翻译其中的法理和司法程序两部分,约7万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5、《英国刑事审判与检察制度》(本人翻译其中第一章,并校对全书),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

6、《立法法研究》(与高克强合作翻译其中《德国的立法体制和立法程序》一章),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译文

1、《作为法学研究范式的法的一般理论》(与王凌飞合作),载于《法学译丛》1991年第3期。

2、《布朗的黄金盘问律》,载于《律师世界》198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