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谢衡(240-300年),字德平,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西晋时期大臣、文学家,太保谢安祖父。
- 精通儒家,博物多闻。晋武帝时期,担任国子博士,历任国子祭酒、太子少傅、散骑常侍。
- 永康元年,去世,追赠太常卿。
人物话题
基本信息
姓名 谢衡
|
字号 字德平
|
民族 汉人
|
官职 历任国子祭酒、太子少傅、散骑常侍
|
追赠 太常卿
|
出生地 陈郡阳夏(河南省太康县)
|
出生时间 240年
|
去世时间 300年
|
所处时代 西晋
|
主要成就 西晋时期大臣、文学家
|
人物生平
少时经历
-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担任国子博士(《晋书》卷二十《礼志》中),惠帝元康元年(291年),为国子博士(《晋书 卷四十 贾谧传》),迁国子祭酒(《晋书 卷四九 谢鲲传》)。元康中,擢太子少傅,太安元年(302年),为散骑常侍(《晋书 卷二十 礼志》中)。
太学校长
- 谢衡也从事了一个很累的职业,就是担任晋朝的洛阳太学校长。当时的洛阳太学,继承汉朝传统,教的是孔孟儒家思想,但是社会上,特别是上层社会流行的是被儒家视为异端的老庄玄学,因此,虽然也是中央级公务员,但精通儒学的谢衡在官场里是个异类,大家敬而远之。
- 玄学和儒学,都是源自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大家各有所长。玄学侧重个人的精神追求,儒学侧重国家精神。儒家思想自认为自己在“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面独步天下,实际上在“诚意、正心、修身”这三个境界,玄学比儒学高明。但是讲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学比玄学高明。
- 朝廷虽然名义上提倡儒学,但社会主导思想是玄学。士族多是拥有广阔田园的地主,在经济上不成问题,所以放达务虚的玄学压倒了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精不精通玄学也成为高级公务员的认证标志。儒学家族如果不入玄风,就产生不了为世所知的名士,也就不能在官僚阶层中占有一席之地。
振兴谢氏
- 儒家学问实际上是穷人学问,是入世学问,也就是穷人要出头,一定要摒弃绯闻,管好家属,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因为穷人不在权力范围这个“世”里,所以要入世。可是士族本来就在这个“世”里,一出生就是当官的命,再好吃的东西都会吃腻,所以要解困,要出“世”,要学提倡“出世”的玄学,所以玄学是富贵哲学,因为穷人没“世”可出。所以,真正进入高层,就必须玄、儒兼修。
- 谢衡的大儿子谢鲲,也就是谢安的大伯,他是个聪明人,虽然自幼饱读儒家经典,但在他毅然转型,改学玄学,融会贯通,谢安后来回忆谢鲲就说:“他如果遇到竹林七贤,一定会手拉手地进入竹林。”
- 谢鲲学玄后,技艺精进神速,被列为当时“八达”,也就是当时玄学界的八大人物之一,成为“名士”,获得了当权者小圈子的认可,一下子就把自己家族带进士族前列。谢鲲的转型成功,对于谢氏家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人物评价
- 《谢鲲传》谓“以儒素显”;《世说新语·文学》“卫玠始渡江”条注引《晋阳秋》谓“晋硕儒”;《晋书 卷五一 王接传》谓“博物多闻”。
- 谢衡的学识和官守是一致的,以儒学为宫,遂以显名。见于《晋书》卷二〇《礼志》(中)、《宋书》卷一五《礼志》(二)以及《通典》卷八九、卷九〇的谢衡资料,均为议论丧服之文。谢衡学行是笃守传统的儒宗,看不到一点元康名士的玄学气习。这样的人,显然不会为时所重,为士流所倾心。 [1]
人物纪念——谢衡墓葬
- 西晋国破之际,谢衡临终前叮嘱谢鲲、谢裒兄弟前住江左会稽的的族人至亲。在始宁东山(今浙江省上虞市上浦镇。)据唐谢肈的《谢氏宗支避地会稽序》:永嘉不靖,来寓于始宁。
- 谢衡为始宁始祖,所谓“永嘉不靖”即指永嘉五年的“永嘉之乱”。是在永嘉五年迁居始宁。宋《嘉泰会稽志》卷十八云“故港在嵊县游谢乡,有康乐遗迹。自港以东为康乐乡,港东即四明山,东峁山属余姚、新昌二县,大氐皆古剡中也。港傍有高冢曰小相公墓,说者云谢氏祖墓也。”或即祭酒公谢衡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