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令州縣特舉士札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請令州縣特舉士札子》是北宋散文家、史學家、政治家曾鞏的作品之一。
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與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並稱「南豐七曾」。曾鞏文學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沖和」,位列唐宋八大家[1],世稱「南豐先生」。
原文
臣聞三代之道,鄉里有學。士之秀者,自鄉升諸司徒,自司徒升諸學。大樂正論其秀者,升諸司馬。司馬論其賢者,以告於王。論定然後官之,任官然後爵之,位定然後祿之。論定然後官之者,鄭康成云:謂使試守。任官然後爵之者,蓋試守而能任其官,然後命之以位也。其取士之詳如此。
今陛下隆至德,昭大道,參天地,本人倫,興學崇化,以風天下,唐虞用心,何以加此?然患今之學校,非先王教養之法,今之科舉,非先王選士之制。聖意卓然,自三代以後,當途之君,未有能及此者也。臣以謂三代學校勸教之具,漢氏郡國太常察舉之目,揆今之宜,理可參用。今州郡京師有學,同於三代,而教養選舉非先王之法者,豈不以其遺素勵之實行,課無用之空文,非陛下隆世教育人材之本意歟!誠令州縣有好文學、厲名節、孝悌謹順、出入無悖者所聞,令佐升諸州學,州謹察其可者上太學。以州大小為歲及人數之差,太學一歲,謹察其可者上禮部,禮部謹察其可者籍奏。自州學至禮部,皆取課試,通一藝以上,御試與否,取自聖裁。今既正三省諸寺之任,其都事主事掌故之屬,舊品不卑,宜清其選,更用士人,以應古義。遂取禮部所選之士,中第或高第者,以次使試守,滿再歲或三歲,選擇以為州屬及縣令丞。即有秀才異等,皆以名聞,不拘此制。如此者謂之特舉。其課試不用糊名謄錄之法,使之通一藝以上者,非獨採用漢制而已。
如臣之議為可取者,其教養選用之意,願降明詔以諭之。得人失士之效,當信賞罰以厲之。以陛下之所向,孰敢不虔於奉承?以陛下之至明,孰敢不公於考擇?行之以漸,循之以久,如是而俗化不美,人材不盛,官守不修,政事不舉者,未之聞也。
譯文
我聽說上古三代的治國策略,鄉、里都有學校。讀書人中最優秀的人就由鄉、里推薦給中央的官員司徒,再由司徒推薦各類學校。大樂正考核他們的名次,優秀的再推薦給司馬。司馬評定他們的優劣,把最優秀的的再稟報國君。國君評定之後再授予官職,任命官職之後就授予爵位,授予爵位之後再給予俸祿。對於國君評定之後並授予官職,鄭康成解釋說:讓他先試着做一下。任命官職之後就授予爵位,意思是試着任用以後,發現他能勝任這個職務,然後就授予他合適的爵位。上古選拔人才就是這樣的周詳完備。
如今陛下您興盛至美的道德,昭示大道,參化天地,探究人倫的本原,興辦教育鼓勵教化,以此來感化天下,就是當年唐堯、虞舜的用心也不過如此吧?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如今的學校,沒有了先王教養的辦法,如今的科舉考試,並不是先王選拔人才的制度。而皇上您聖明的旨意非常高遠,自三代以來,統治天下的君王,沒有一個能比得上您的。我認為三代以來學校勸學興教的方法,漢朝郡國太常通過察舉選拔人才的策略,將這些方法加以適當的斟酌,從道理上講是可以參考利用的。如今州郡京城都有學校,與三代時期是相同的,可是教育選拔人才的方法卻不是先王之法,這難道不是捨棄長久以來得到檢驗的有效方法,反而去學無用的空文,這應該不是處在您這樣的盛世之下教育人才的本意吧!您如果能下令給州縣官員讓您知道那些愛好學習、砥礪名節,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且言行謹慎、言行一致,出入無悖謬之行的人民,讓他們保舉這些學子進入地方州縣學習。州里再嚴格地考察,品行學識合格的再送入朝廷的太學學習,按照州的大小確定年數、人數的差異。在太學裡學習一年,經過嚴格考察合格的上報禮部,禮部再嚴格考察並登記他們的姓名後再上報朝廷。從州郡的學校一直到禮部,都要經過嚴格的考試,精通一種經書以上的,陛下是否要親自測試他們,可以由陛下您自己決定。如今既然已經弄清楚了三省以及各部門的職責,那些都事、主事、掌故等官職,官職品位從來不低下,應該慎重地選擇人員,更換選用一些讀書人擔任,以此來順應古代的制度。於是選拔禮部推舉的讀書人,合格的或者成績優異的,按照等第依次試用,任滿兩三年,經過考核選拔讓他們擔任州的屬官以及縣的縣丞等職務。若有才華卓越的學子,都要上報朝廷,不必拘泥於現在的規章制度。像這樣選拔人才的方式稱之為特舉。他們的考試模式,不需要按照常規考試中密封考生姓名,並讓他人抄寫的方式,這樣就可以使精通一種經書以上的才子,不是僅僅採用現有的制度選擇了。
如果我的建議有可取之處,以上所說的教育選拔人才的建議,希望陛下您能夠下詔曉諭天下。發現或失去人才的情況,應當明確賞罰來加以督促。憑着這是陛下您想做的事情,天下哪一個人敢不全力去辦?憑着陛下您的特別賢明,天下哪一個人敢不公正地去考核選拔人才?憑着逐步的實施,隨着時間的推移,像這樣卻不能讓風俗變美好,不能讓人才變多,不能讓官員修養官品,不能讓政事得到治理的情況,我還沒有聽說過。
作者簡介
曾鞏(1019年~1083年),字子固,漢族,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2]後,熙寧二年(1079)先後在齊、襄、洪、福、明、毫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頗有政聲。元豐四年,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著有《元豐類稿》五十卷、《續元豐類稿》四十卷、《隆平集》三十卷。曾鞏的散文創作成就很高,《唐論》是代表作,可與歐陽修的《朋黨論》媲美。著名有《墨池記》、《越州趙公救災記》、《寄歐陽舍人書》和《福州上執政書》。曾鞏也擅長寫詩,有四百餘首傳世。曾鞏培養了一批名儒,陳師道、王無咎、曾肇和曾布受業於他。
散文成就
曾鞏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骨幹。接受了歐陽修在古文創作上的主張,他在古文理論方面主張先道後文,文道結合,主張「文以明道」。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風以「古雅、平正、沖和」見稱。其文風則源於六經又集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古雅本正,溫厚典雅,章法嚴謹,長於說理,為時人及後輩所師範。曾鞏為文,自然淳樸,而不甚講究文采。堂該校點,詩賦文21卷。
曾鞏文章的特色體現有長於記敘、不多寫景,例如《醒心亭記》、《游山記》等。但也有極刻畫之工,如《道山亭記》。《墨池記》和《越州趙公救災記》熔記事、議論、抒情於一爐,深刻有力,通情達理。他的書、序和銘也是很好的散文。當西崑體盛行時,他和歐陽修等人的散文,一揖雕琢堆砌之風,專趨平易自然。
他的議論性散文特點是:剖析微言,闡明疑義,卓然自立,分析辨難,不露鋒芒。《唐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戰國策目錄序》論辯人理,氣勢磅礴,極為時人所推崇。
他的記敘性散文特點是:記事翔實而有情致,論理切題而又生動。《寄歐陽舍人書》和《上福州執政書》歷來被譽為書簡範文。敘事委婉深沉,語言簡潔凝練,結構十分嚴謹。
視頻
請令州縣特舉士札子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唐宋八大家,國學夢
- ↑ 古時候說的秀才、舉人、進士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搜狐,2020-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