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诗二章(穆旦诗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作品原文

又名《诗》

作者:穆旦


我们没有援助,每人在想着

他自己的危险,每人在渴求

荣誉,快乐,爱情的永固,

而失败永远在我们的身边埋伏,


它发掘真实,这生来的形象

我们畏惧从不敢显露;

站在不稳定的点上,各样机缘的

交错,是我们求来的可怜的


幸福,我们把握而没有勇气,

享受没有安宁,克服没有胜利,

我们永在扩大那既有的边沿,

才能隐藏一切,不为真实陷入。


这一片地区就是文明的社会

所开辟的。呵,这一片繁华

虽然给年青的血液充满野心,

在它的栋梁间却吹着疲倦的冷风!




永在的光呵,尽管我们扩大,

看出去,想在经验里追寻,

终于生活在可怕的梦魇里,

一切不真实,甚至我们的哭泣


也只能重造哭泣,自动的

被推动于紊乱中,我们的肃清

也成了紊乱,除了内心的爱情

虽然它永远随着错误而诞生,


是唯一的世界把我们溶和,

直到我们追悔,屈服,使它僵化,

它的光消殒。我常常看见

那永不甘心的刚强的英雄,


人子呵,弃绝了一个又一个谎,

你就弃绝了欢乐;还有什么

更能使你留恋的,除了走去

向着一片荒凉,和悲剧的命运!

1943年4月

作者简介

穆旦(1918年4月5日-1977年2月26日),原名查良铮,中国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九叶诗派成员之一,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1]

穆旦6岁即发表习作,青年开始诗歌创作,之后一直寄情于现代诗,联大毕业后,曾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国外深造回国后,担任南开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文革中遭受迫害调图书馆工作。1977年穆旦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59岁。[2]

穆旦早在四十年代就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他的诗在上海诗人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四十年代初期,闻一多遍选《现代诗钞》时,选入了他诗作十一首,数量之多仅次于徐志摩一首。1948年初,方宇晨的英译《中国现代诗选》在伦敦出版,其中就选译了穆旦诗九首。1952年,穆旦的两首英文诗被美国诗人赫伯特·克里克莫尔(Hubert Creekmore)编选入《世界名诗库》(A Little Treasury of World Poetry)同时入选的其他中国诗人只有何其芳。穆旦诗作的艺术风格、诗学传统、思想倾向和文学史意义,在四十年代就被一些诗人和评论家较为深入地讨论着,并被介绍到英语文学界。

五十年代初以来,穆旦频受政治运动的打击,身心遭到极大的摧残,被迫从诗坛上销声匿迹,转而潜心于外国诗歌的翻译,直到骤然去世。穆旦去世多年以后,才逐渐被人们重新认识。人们出版他的诗集和纪念文集,举行“穆旦学术讨论会”,给予他很高的评价。“二十世纪中国诗歌大师”的排行榜上,他甚至被名列榜首。这种种的不寻常,被称为“穆旦现象”。[3]

袁可嘉在《诗的新方向》中认为,穆旦“是这一代的诗人中最有能量的、可能走得最远的人才之一”,现在看来这一判断是准确的。

袁可嘉回忆了现代文学史上现代化新诗潮的由来和发展,认为“穆旦是是站在40年代新诗潮的前列,他是名副其实的旗手之一。在抒情方式和语言艺术‘现代化’的问题上,他比谁都做得彻底”。不过袁又指出,这样的“彻底性”难免在某些尚不成熟的诗作中带来一定程度的生硬和晦涩,使他的作品到今天还不能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欣赏,是我们应当吸取的教训。[4]

王佐良认为“无论如何,穆旦是到达中国诗坛的前区了,带着新的诗歌主题和新的诗歌语言,只不过批评家和文学史家迟迟地不来接近他罢了”。王佐良还谈到了穆旦晚年的诗作,认为诗人经过将近三十年的坎坷,仍有那无可企及的诗才。他认为《冬》可以放在穆旦最好的作品之列。[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