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诊断是指从医学角度对人们的精神和体质状态作出的判断。对正常人的健康状态、劳动能力和某一特定的生理过程的判断;司法部门判定血缘关系和伤害性质也属诊断。用来认识疾病的诊断最广泛,是治疗、预后、预防的前提。[1]
释义
详细解释
根据症状来识别病人所患何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诊,二是断。鲁迅《集外集拾遗·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不能诊断,如何用药?”巴金《探索集·赵丹同志》:“他刚在北京的医院里检查过,我听护士说癌症的诊断给排除了,还暗中盼他早日恢复健康。”
分类方法
大致有3种分类方法:①根据获得临床资料的方法分类,有症状诊断、体检诊断、实验诊断、超声波诊断、X射线诊断、心电图诊断、内窥镜诊断、放射性核素诊断、手术探查诊断和治疗诊断等。②根据诊断的确切程度分类,有初步诊断和临床诊断。初步诊断又分为:疑似诊断(又称意向诊断或印象诊断)、临时诊断、暂定诊断;临床诊断即确定诊断。③按诊断内容分类,有病因诊断,病理形态诊断,病理生理诊断。此外,还可分入院诊断、出院诊断、门诊诊断、死亡诊断、剖检诊断等。
诊断内容
诊断内容可以是实体性疾病或某种生理状态,也可以是综合征。有时是某主要症状、体征或检查结果。
完整的临床诊断应包括病因、病理形态和病理生理3方面的内容。诊断就其内容的含义还可分为描述性和实体性两大类。以现象为诊断内容的属描述性诊断,皮肤科常使用这种诊断。凡是揭示疾病本质的属实体性诊断,如肺炎链球菌肺炎。大部分临床诊断都属实体性诊断。
诊断的首要步骤就是通过询问就诊者的主观感受症状来采集病史资料。病史对诊断可起到定向作用,能提示诊断的线索。医生利用感官检查就诊者的身体,所获得的资料称体征。体征是医生的客观发现,是亲手获得的,不受就诊者主观意识的影响。体格检查有助于验证症状的存在,辨别症状的性质和查明症状的由来,还有助于发现就诊者未曾觉察到的异常。常可根据体检资料排除或保留作症状诊断时考虑到的一些疾病,或补充症状诊断中未考虑到的疾病,有时还可作出临床诊断。实验检查所提供的资料多属问诊和体检所不能察觉的身体内在改变。如体液成分的变化、病原体和组织结构改变等。它可用以确定症状和体征的性质,有时还可作为某些疾病的主要诊断依据。影像检查是应用X射线、超声波和核素等显像技术来收集资料,通过影像分析可以推断脏器的形态和功能变化,从而为病理形态和病理生理诊断提供依据。通过观察生物电变化来收集资料的方法有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和视网膜电图描记等,通过电波的形态、节律和频率等可以判断被检器官或组织有无器质性或功能性改变等。内窥镜检查所收集到的是有关深部腔、道情况的资料。它既可发现某些症状或体征的解剖基础,又可在直视下采病变组织作病理检查,为病理形态诊断提供依据。病理资料是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组织结构而获得的,可由形态学角度判定病变性质或分期。它是病理形态诊断的重要依据。此外,还常需收集反映某器官或腺体功能状态的功能检查资料;有时还需收集试验治疗资料,甚至手术探查资料等。
收集资料的方法需要医生运用自己的医学知识有的放矢地选择。其中问诊和体格检查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必不可缺的。此外,实验室检查中的血、尿常规检查也是必检项目。随着医院设备的日臻完善,X射线胸部透视、心电图检查和超声波检查已被大多数医生视为常规收集资料的方法。常规检查范围的扩大,固然可早期提供较多的资料,但有时也会给病人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评价资料
对收集到的资料,首先要估计它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然后再一一辨别它反映的是正常,还是异常情况。若所反映的为异常情况,还要根据公认的该异常情况在某病中可能出现的频率和对诊断某病的特异性及敏感性来评价它的诊断价值。不同项目有不同的正常标准。人们依据临床工作或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感性认识把人群中习见的表现视为正常,异乎寻常的为不正常。这种判定标准是约定俗成的,经验性的,没有统一的规范,多用于一些体检项目,如表情、语调、步态、心音和腹型等。另一种判定正常与否的方法是采用正常人群的调查统计数值,即正常值。由于个体差异较大,绝大多数检查项目的正常值都是用正常范围来表示。由统计学计算的正常范围最多只能包括正常总体数的99%,一般是95%,其余1%或5%本属正常,但在数值上却被视为不正常。评价检查值的临床意义时,除与代表总体的正常值相比外,还要与该个体自身的基础值相比。这时还要参考其他检查结果,才能对其意义作出评价。反映不正常状态的资料,常常是诊断某病的线索和依据,而正常结果常用作鉴别诊断中排除某病的依据。
评价某项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都是根据该项目对一些疾病诊断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在某病中可以出现阳性结果的某项检查,其对该病诊断的特异性、用该检查在与该病性质相近但又非该病的疾病中出现的阴性率来表示。阴性率愈高,特异性愈强,如某检查只在某病中出现阳性,而在其他疾病中都是阴性,则该检查对诊断某病的特异性为100%,即非常特异。特异性与该检查在某病中出现的阳性率高低无关,如痰结核菌阳性只出现于肺结核,绝不出现于其他肺部感染性疾病,故它对诊断肺结核的特异性极强,但它在肺结核中的阳性率并不高。特异性是用以评价某项检查对某病的诊断能力和排除非某病的能力的。灵敏度用某项检查在某病中出现的阳性率来表示。一项检查可以在不同疾病中出现阳性,在哪个疾病中出现的阳性率愈高,则表示对检出那个疾病的灵敏度愈高,若该检查毫无例外地出现于某病,则对检出某病的灵敏度为100%。灵敏度是评价某项检查检出某病能力的,对诊断某病不一定有较强的特异性。如尿糖检查在原发性糖尿病中都呈阳性,但也可见于肾性糖尿、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病中,所以糖尿对检出原发性糖尿病的灵敏度很高,但对诊断该病的特异性并不很强。特异性和灵敏度都是根据大量资料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来的。评价资料时,还要注意假阳性和假阴性。对某病诊断有一定特异性的检查结果,出现于非某病时,对非某病来讲,是假阳性。易出现假阳性的检查项目,对某病诊断的特异性差,评价不当便会引起误诊。对某病检出有一定灵敏度的检查结果,未出现于某病时,对某病来讲,是假阴性。易出现假阴性的检查项目,对某病检出的灵敏度差,评价失当即易导致漏诊。
分析推理判断
是在评价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诊断的思维过程。收集到的资料,不论齐全与否,都需要医生运用既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综合、分析、联想、推理,才能引申出诊断。临床上进行诊断的思维方式约略有三,即病象对比、鉴别推断和否证拟诊。至于运用哪种方式,取决于获得的资料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出该病的形象。除这三种方式外,还有模拟思维的电子计算机诊断。
①病象对比。这种诊断方式常用于所获得的资料能比较明显地反映疾病的整体形象时。如果这一形象与医生记忆中的书刊上所描述的或在实践中所经历的某病形象一致时,医生当即可通过对比,首先考虑某病。然后再验看能否将具有一部或大部类似表现的其他疾病排除,并能否对一些在本病中不断出现的阳性征象和应该有而未出现的阴性征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如果能,就可诊断为某病。对临床表现典型的疾病,一般都是采用这种诊断方式。这种诊断方法比较捷便,容易掌握,但由于临床上遇到的典型病例不多,所以用途不广。
②鉴别推断。这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诊断方式。多用于全貌未充分表露出来,或病情复杂,或本质比较隐匿但阳性表现却较多的疾病。实际采用的诊断方式有二:一为逐步逼近诊断法,即在问诊完了,将获得的症状按时序系统化后,就根据症状学知识,先考虑一些疾病;接着参考体检中所获得的体征,将其中不可能出现某体征,或应出现某体征但未出现的疾病排除,保留其余疾病,或添加一些根据体征应考虑进去的疾病。再顺次根据实验室检查、声象检查、功能测定等的结果,一步一步地继续排除和保留一些疾病。最后保留下来的疾病,就是最接近诊断的疾病。然后再测试它们中间最符合现病发生和发展规律,并能解释全部现象的疾病,这样就作出临床诊断。这一诊断方式虽比较繁复,但由于诊断过程中考虑到所有能提供这些资料的疾病,所以很少漏诊。另一方式是综合鉴别诊断法:首先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仔细的分析和评价,从中选择几项综合起来能概括现病病情的主要阳性表现,并据以列出有待鉴别的一些疾病。通过比较每一主要阳性表现在这些有待鉴别的疾病中出现的频率和对诊断这些疾病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联系未列为主要表现的那些资料的临床意义,再经综合、推理,最后就可以得出可能性最大的少数几个诊断。经过验看,其中与现病的病情和病理最相符,而且能全面合理地解释全部资料的诊断,就是临床诊断。这一诊断方法是临床医生最常用的,比逐步逼近法简单、捷便。但由于主要阳性表现是由医生选择的,选择失当会导致误诊。
③否证拟诊。即利用排除法来作诊断,常用于主要征象少而又缺乏伴随表现的疾患如缺乏其他阳性表现的发热、浮肿等。往往是先运用诊断学知识,将能出现此征象的所有疾病分类列出,然后根据正常所见或阴性发现,将这些疾病逐类或逐个一一否定,最后剩下不能否定的疾病,也就是可能性最大的疾病,以此作为初步诊断或临床诊断,若作出的只是初步诊断,则需进一步收集有关该病的资料,据以确定或更改原诊断。
④电子计算机诊断。电子计算机有逻辑判断和信息加工的能力。临床上常用的电子计算机诊断模型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概率模型、序贯决策模型和专家系统模型等三种。
概率模型:它根据已知的在多种疾病中一些有鉴别意义的病象出现的概率来设计计算机程序,但在实用中却要求计算机逆向回答问题,即回答在已知病象的前提下,患各种病的概率各为多少。这可以利用贝斯氏的逆概率公式来计算。当把诊断未明的病人的病象输入计算机后,计算机就会按贝斯氏公式算出它在各种疾病中出现的概率,概率高的疾病就是可能性最大的诊断,但并非肯定结论。
序贯决策模型:概率模型要求提供与计算机中贮存的病象名称和数量相同的资料。但临床实践中,在诊断的当时很难获得齐全的资料,医生只能根据既有资料先得出印象诊断,然后再进一步收集资料,来验证或修改印象诊断,如此逐步积累资料,逐步修定印象诊断,乃至确定诊断。序贯决策模型就是模拟这一过程而建立的。其程序约略分为信息结构、推理功能和选择功能等三部分。信息结构即在电子计算机内贮存的用以区分各个疾病的指标,推理功能就是基于这些指标所作出的即时判断,选择功能就是比较得失后作出的抉择。信息结构准备好后,程序就可启用。计算机首先提问的是最有鉴别意义的指标,医生如实回答后,计算机又给出几个不同的结果,并根据不同的结果选择新指标,再提出新问题,让医生回答,然后再根据回答内容,给出肯定或否定某诊断的意见。如此不断重复,最后得出诊断。
专家系统模型:以上两种模型都需作较多的计算才能总结出诊断原则。由于医学领域中的大量诊断问题难以用数学或系统学方法来表示,因此用以上模型对有的病例也就难以作出决断。专家系统诊断模式是将医生的知识、经验以及对模糊数据的处理方法,编制成判别树,存入计算机,使其能模拟医生惯常的推理和判别过程,最后得出诊断。此法对数据分布无特殊要求,对同一疾病的不同患者所用的项目也不要求相同,不需要数学统计学计算,故容易被医生接受。但编制一个效果好的判别树并非易事,而且其优良性也不像上述两个模型那样有定量计算数字的保障。
计算机只能忠实地按医生编制的程序来完成它的职能。电子计算机辅助诊断仍处于初步阶段,临床上只用于少数几类疾病中。
实践验证
疾病是一个由发生到缓解的连续过程。在作诊断时,病人往往处于疾病的某一阶段,医生只能根据当时掌握的资料,经分析推理,得出诊断。这个诊断是否切合病的总体情况,还需要在临床实践中,通过进一步观察病情演变、继续收集资料以及客观地观察治疗反应来验看。疾病的发展符合所诊断的疾病的发展和消退规律,而且对针对性治疗呈现预期的反应时,才能断定临床诊断正确。实践验证有助于锻炼思维能力,丰富临床经验,提高诊断水平。即使在门诊工作中,也应约病人复诊或通过信访来验证诊断。
诊断是否正确
诊断是否正确,还需在临床实践中来验证。
诊断时普遍遵循的要点包括:①分析局部症征由解剖入手,分析全身症征由病理生理入手。②诊断有几个可能时,应首先考虑常见病和多发病。③对构成本次就诊原因的临床表现,尽可能用一个诊断来解释。④先考虑器质性病变,后考虑功能性疾病。⑤主病、并发病和伴同病并存时,应以判明主病为首要目标。
导致误诊原因
导致误诊的原因很多,医生责任心不强、病史采集不全、不细心体检、不适当解释和评价检查结果、不密切观察病情等均可引起误诊。其中以病史采集不全引起者最为多见。
将某种疾病或生理状态与其他类似的疾病或状态区别开的方法称鉴别诊断。作鉴别诊断时,首先要考虑概率较大的疾病,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推理,将表现相似的疾病或生理情况逐个比较,最后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其他领域诊断
网站诊断
网站诊断是针对网站是否利于搜索引擎搜索、是否利于浏览和给浏览者美好的交互体验以及是否利于网络营销的一种综合判断行为。
电力设备诊断
通过对电气设备的试验和各种特性的测量,识别、评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状态,早期发现的故障。狭义而言,“监测”是“诊”,“诊断”是“断”。
电脑或汽车等故障的诊断
对电脑或汽车等科技产物的故障“诊断”。有关于这一类的概念,已经被推广用于生活与社会中各种问题及其原因的判断。
问诊就是通过对病人或其监护人的询问,了解发病的全过程和有无病史。
现代医学中问诊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1)一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姻、住址等;
(2)主诉 病人就诊的主要症状和患病时间称为主诉。通过主诉,常可提示病人患的是哪一个系统和属于哪种性质的疾病。
(3)现病史 是问诊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应询问起病至就诊时的整个过程,包括开始发病的情况,如何时起病,是急起还是缓起,发病的原因和诱因是什么有哪些症状和表现及其特点如何;病情的发展过程,如症状是进行性的还是间歇性的,性质有无改变,病情是加深还是减轻,有什么伴随症状和缓解方法;发病后的诊治情况,如是否就医过,当时诊断结果如何进行过何种治疗及其详细经过,曾在何时用过何种药物,如何使用,剂量如何,效果如何等等。
(4)过去史 主要了解过去的健康状况及这种疾病有关的病史。
(5)生活史 主要了解病人的人生活环境与交际环境如何,个人的生活习惯如何等等。
(6)家族史 主要了解病人亲属的健康状况,是否有遗传疾病,是否患有与患者相似的疾病等等。
祖国医学把了解全身状况的问诊归纳为:“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饮食四问便,五问头身六腹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妇女需问经带产。”
(1)问寒热:发热重,怕冷轻为外感风热;发热轻,怕冷重为外感风寒;发热、不怕冷、口渴、便秘为实热症;久病低热、胸部手足心发热(五心发热)为阴虚发热;冷一阵热一阵为寒热往来,可能是疟疾等等。
(2)问汗:有汗发热为表虚;无汗(少汗)发热为表实;清醒时经常出汗为自汗,属气虚阳虚;睡中出汗,醒后汗止为盗汗,为阴虚。
(3)问饮食:食欲减退为脾胃虚弱;多食易饥为胃有实火;食后胃痛减轻属虚证;食后胃痛加重为实证(内有停滞或气滞血瘀);能食而食后腹胀为胃强脾弱;口干不欲饮或口淡粘腻为脾虚湿重。
(4)问二便:即询问关于病人大小便的排放情况,排泄物的状况等。
(5)问头身
(6)问胸腹
(7)问经带产(针对妇女病人)